朱斌
〔摘要〕 現代性是考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要維度,而日常生活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寓所。現代性語境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日常生活化的隱憂是:世俗化、理性化日常觀念削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虛擬化、物化日常交往遮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符號化、審美化日常消費擠壓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整合力。應對以上隱憂,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力:回應日常觀念中的合理訴求,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現實的契合度;批判日常交往的物化傾向,優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媒介;揭示消費主義本質,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向日常生活的“灌輸”。
〔關鍵詞〕 現代性,日常生活,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15)06-0025-06
毋庸置疑,現代性是當今世界的焦點性話語。就中國的現狀而言,現代性是主流媒體和民眾日常語言中出現最頻繁的用語之一。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在現代性追求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中的話語權。誠然,現代性在帶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不良的現代性后果。應對現代性語境下的日常生活現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呈現“多重隱憂”。因此,揭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日常生活化的隱憂,探尋如何建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日常生活化的路徑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一、現代性、日常生活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譜系
隨著中國現代化浪潮的推進,現代性已成為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各種問題研究的重要話語背景,已嵌入民眾的日常生活,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一)現代性是考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要維度
現代性是這個時代占據霸權地位的意識形態和主導話語,為解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當下性問題提供有益啟示,成為考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問題的一個重要維度。
首先,“現代性”已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話語背景。“現代性”是一個內容龐雜且爭議較多的概念。從邏輯上講,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其特定的指涉范圍,“現代性”也是如此。“西方社會的現代性始于人本主義的文藝復興,經宗教改革實現了個人主義價值的暗渡陳倉,于啟蒙運動時期完成了思想和價值的徹底轉換,在資產階級革命中實現了體制變革,最終在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和民主主義的憲政政治中得到了體制落實。” 〔1 〕6由此可見,現代性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總體性概念。“它既是指以啟蒙運動為標志,以自由、民主、科學、理性為核心的時代意識和價值取向,也是指以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科學管理等為基本構成元素的社會發展模式和內在要求;既是指祛魅化的、突出主體意識的生活態度,也是指按照現代化規律行事的行為方式。” 〔2 〕11因此,現代性表征的是自啟蒙運動以來所形成的現代社會整體結構特征和性質,是一場全方位的秩序轉型與總體轉變。就中國的狀況而言,現代性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現代性問題已經在一些發達的城市和地區不同程度地凸顯,并向不發達地區和鄉村社會蔓延,現代性已成為當代各種問題研究與爭論的重要話語背景。
其次,現代性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交織在一起。現代性使人類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也蘊含著深刻的危機。現代性的根本問題就是人的生活問題或信仰問題,也就是精神危機問題。現代性給我們帶來繁榮的物質文明與制度文明的同時,也將西方價值觀念深深嵌入民眾的日常生活。當前,在日常生活場域中各種西方社會思潮不斷滋長蔓延,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進行對話的同時也搶奪意識形態話語權。話語既是信息溝通的載體,又是掌握和控制世界的工具和武器。現代性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活力,同時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主導地位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與問題。現代性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交織在一起,對中國現代性問題的反思、批判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日常生活場域中考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一個重要維度。
(二)日常生活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寓所
日常生活是意識形態的濫觴之地,單調、瑣碎的日常生活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內容。因此,日常生活不僅是理解一切社會關系的關鍵,也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不可或缺的寓所。
首先,日常生活與意識形態緊密相連。“日常生活”是一個口語化的詞匯,作為學術用語由法國哲學家昂利·列斐伏爾首先提出,并指稱為“每天生活的重復,持續不斷的每天生活的重復” 〔3 〕39。相對西方而言,中國學術界對日常生活的研究起步較晚。有學者在總結西方各種生活世界理論的基礎上,指出日常生活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個體的肉體生命延續為宗旨的日常生活資料的獲取和消費活動;二是以日常語言為媒介、以血緣關系和天然情感為基礎的日常交往活動;三是與日常消費和交往活動相伴隨的、以重復性為特征的、非創造性的日常觀念活動。” 〔4 〕191-192作為日常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的意識形態,經常被看作是一個神秘高深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政治術語。其實,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不可或缺的方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其次,日常生活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賴以存在的場域。長期以來,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中,日常生活視角沒有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似乎日常生活是一個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毫無關聯的形而下世界。實際上,日常生活是人類生存活動包括抽象的理論活動生長的土壤,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社會意識的總體性提煉和概括,日常生活也是其發揮作用的現實場域。當前,馬克思主義要繼續保持其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地位與話語權,必須日常生活化,彰顯其理論品格,并從中獲得話語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日常生活化是指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回歸日常生活,實現宏大理論與日常生活的融合,優化各種傳播手段使其在全社會廣泛傳播,為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和信奉,并化作行動指南的過程。要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日常生活化,不僅要關注傳統的非日常生活空間,更要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求理論生長點,為生活世界提供理論指導。
二、現代性語境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日常生活化的隱憂
現代性的總體轉變給民眾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同時由于自身的局限與內在的矛盾,現代性使得傳統的日常生活觀念世俗化、理性化, 日常生活交往虛擬化、物化,日常生活消費符號化、審美化,導致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陷入話語權的多重隱憂。
(一)世俗化、理性化日常觀念削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日常觀念是伴隨著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其他各種日常活動而產生的,以重復性為本質特征的自在思維活動。與西方崇尚理性,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理念相比,中國傳統的日常觀念具有自在自發性、經驗性、保守性、重復性與超穩定性特征。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日常觀念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來說是一種強大的文化阻滯力。但是,隨著現代化浪潮的推進,這股文化阻滯力未能阻止以現代性為核心的文化轉型。 〔5 〕并且,在這種文化轉型的過程中民眾日常生活觀念日趨世俗化、理性化,削弱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首先,世俗化日常觀念淡化對理想和主義的追求,削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世俗化是一定社會生活條件的反映,也是社會發展客觀進程的結果,群眾的需要是世俗化的直接原因。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在物質匱乏且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下,我國奉行的是一種倫理性的、目標極其高遠(急于建成共產主義)、對社會生活控制極其嚴密、帶有領袖魅力色彩的意識形態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均貧富這樣高遠的理想目標。在這種意識形態的思維框架中,對于未來共產主義的理論教條的強調掩蓋了對當下實踐應該給予的關注,在現實狀況與意識形態之間存在著一種斷裂。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果斷地摒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開啟了現代化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歷程,整個中國經歷著世俗化的嬗變。當然,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負面一樣。在中國,世俗化也常常與社會的價值導向發生背離。當前個人意識過度膨脹,部分民眾把個人當作自己主人的信條,導致自我價值取向上傾向于自我實現和絕對自由。在意識形態方面表現為對理想和主義追求的淡化,對金錢和個人名利追求的無限擴張。這些意識形態沖擊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與吸引力。
其次,理性化日常觀念助長工具理性的凸顯,削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理性是自啟蒙運動以來人們不斷追逐的思想觀念與價值,有了理性,人就不再服從神的意志或任何權威。以理性為特征的現代性賦予人自由和創造空間的同時,也把人深深地卷入新的牢籠。其主要表象為工具理性的凸顯、人文價值的衰微和精神文化層面的信仰危機,進而削弱馬克思主義意識的吸引力。工具理性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來的。所謂工具理性,是指為人的某種功利的實現,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也是一種以工具崇拜和技術主義為生存目標的價值觀,追求效果最大化。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過多地迷信工具理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金錢的崇拜和信仰,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在傳統中國,金錢不過是一種經濟手段,而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現代人眼中的金錢已遠遠超越手段之意義,使廣大民眾陷入這些手段的迷宮中并由此遺忘了精神與思想上的正確導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被拋到其意義世界之外。
(二)虛擬化、物化日常交往遮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交往既是一種行為,又是人的本質性存在方式和根本性活動方式。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網絡微時代的到來,民眾的日常交往越來越向虛擬化、物化發展,遮蔽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首先,虛擬化日常交往改變了傳統交往的模式與機理,遮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在傳統的日常生活交往中,時間與空間基本上通過地點緊密聯系在一起,交往活動受場所限制,且具有漸次擴散的局限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浪潮的推進,電視、電影、廣播、網絡等新媒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使得傳統的日常交往模式與機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吉登斯所指出的:“現代性社會具有時空分離及在時空分離基礎之上的脫域特質。” 〔6 〕18正是這種特質,使得社會成員相互交往方式發生了由“在場”到“缺場”的重大改變,使人類思想文化交流真正突破了時空邊界,進入普遍交往的境地。
21世紀最顯著的特征莫過于信息化的時代特質,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網絡既是意識形態傳播的工具,又是意識形態話語權爭奪的場所。一方面,網絡發展提升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表達對象溝通交流的渠道和平臺,可以說在網絡微時代誰能夠在信息傳播中掌握主導權,誰就控制了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另一方面,網絡呈現出“無屏障性”和“去中心化”的特征,為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對我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防御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削弱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權威性與影響力,擠壓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空間。
其次,物化日常交往扭曲了日常交往價值觀,遮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物化是現代性的后果之一。馬克思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物化概念,但在其異化理論中已揭示物化現象。盧卡奇在《階級意識》中明確提出物化概念,也就是盧卡奇所說的“物化意識”。這種物化意識表現為對事物和自身的認識停留在局部,失去了對整體的聯系。在現代性語境中,物化的加劇使信仰舍棄自身的超越性,甘愿附身于貧乏而低俗的物化方式,商品拜物教就成為其主要表現形式。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代性影響的日益加深,在市場經濟的趨利性與資本邏輯的驅使之下,民眾對金錢與物欲享受的過度追求導致了部分人對金錢的瘋狂追逐和對利益的無限欲求。為此,片面強調人的工具性,導致忽視人本身的價值性及自由全面發展,許多人的交往價值觀已經偏離了正確的方向,成為“物化的人”和“單向度的人”,形成了重物質利益輕精神追求的觀念,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置于一旁,遮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三)符號化、審美化日常消費擠壓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整合力
消費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貫穿著人類生活的始終。然而,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到來,消費不再是“為了傳統意義上生存需要的滿足,而是為了被現代文化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 〔7 〕129。 消費主義在中國的興起亦可謂一個現代性事件,消費主義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以其自身強大的交換邏輯消解著來自其他文化形態的要素,嚴重削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中的話語權。
首先,符號化日常消費對個體價值選擇的誤導,擠壓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整合力。消費主義是日常生活領域的一種價值觀,在大眾消費時代,符號和影像的快速流動對當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廣泛滲透,消費突破了原始意義上的消費,帶有社會、心理和象征的意味,商品的品牌化和身份化象征成為個體表達和表現自身的替代品,消費已上升成為一種符號消費。當前,符號化日常消費文化的飛速發展,導致人被淹沒在物欲的創造和滿足中,使人變成消費機器,淪為欲望的奴隸,人們占有的符號化消費品越多,就越為其控制,也越顯得空虛與無知,這消解了主體本身的價值和意義。符號化日常消費是一種“去意識形態”后的意識形態,廣大消費者自覺認同、甚至癡迷追求符號化日常消費所倡導的所謂“美好生活”,淡化了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責任意識,使得人們陷入身份認同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對個體價值選擇造成誤導,降低個體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日常生活化的認同。
其次,審美化日常消費對精神超越的抑制,擠壓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整合力。1991年,英國社會學家邁克·費瑟斯通在《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一書中提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概念。“日常生活審美化”是在現代性浪潮推動下,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們的消費欲望膨脹和審美欲求不斷膨脹的產物。從文化哲學的視角進行審視,消費活動也就是人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審美化是消費時代人類審美的集中體現,使得審美突破了藝術的藩籬,營造了幻美迷人、幸福圓滿的人生愿景,形成了一個由仿真與幻象架構的虛幻文化世界。反觀當下中國社會經濟與文化現實,不難發現,日常生活審美化已然不是一種西方消費社會所特有的文化現象。然而,日常生活審美化在不斷涌現出大量新的審美觀念與現象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矛盾和問題。從而,大眾傳媒的意識形態功能就日漸取代了意識形態的灌輸機制,具有了日常意識的優先性。它使人們不知不覺地把消費主義奉為至高無上的價值準則,使人們成為物質上富翁的同時又是精神上的乞丐,無形中消解了階級意識和政治主張,達到“去意識形態化”“去政治化”的目的,嚴重削弱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認同。
三、現代性語境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日常生活化的路徑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只有和現代性問題聯系起來才能得到恰當的理解和定位,才能得到科學的觀照和分析。應對現代性語境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日常生活化的多重隱憂,需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回應日常觀念中的合理訴求,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現實的契合度
一切理論都具有其價值歸屬,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代表著社會上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其本真要求是維護大眾的合理利益訴求。
首先,彌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世俗化、理性化日常觀念之間的縫隙。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場域中是否擁有話語權,不是靠高深莫測的宏大理論,也不是靠華麗的辭藻,而是取決于是否能夠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因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必須重視民眾日常生活觀念中的合理利益訴求,要從彼岸的遠大前景和超驗的價值理念中解脫出來,在現實與高遠的理想之間描繪一種階段性的社會狀態進行某種調和,彌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世俗化、理性化日常觀念之間的縫隙。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時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體現了高遠理想與現實狀況的統一,契合民眾的利益訴求,提升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場域中的話語權。
其次,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日常生活化不僅表現為理論本身的說服力,還體現為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因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不但與其傳播和宣傳的價值、理想與信念息息相關,而且更要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能否真正運用這些價值、理想與信念來觀照現實生活,解決現實問題。
第三,用一系列新觀點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新境界。日常生活場域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擁有不是一勞永逸的,是在不斷創新中獲得的,也在不斷創新中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應回歸世俗化、理性化日常生活,用一系列新觀點來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增強其對世俗化、理性化日常觀念的引導力,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新境界。當前“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全面”以及“三嚴三實”等新話語與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為凝聚全國人民力量、整合社會思想、凝聚全社會共識提供理論指導,也增強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場域中的話語權。
(二)批判日常交往的物化傾向,優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媒介
優化各種傳播平臺,加強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傳播渠道建設,將馬克思主義的聲音傳遞出去,這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日常生活化的重要路徑,也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
首先,以馬克思的交往觀批判日常交往的物化傾向,有效整合社會成員的思想。交往理論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始終,在其理論架構中居于基礎性地位。從范圍上看,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是馬克思交往觀的主要內容。其中,物質交往起基礎和決定性作用。社會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屬性,正是交往使人成為社會性的人。一方面人的交往活動不斷建構著原有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它也創造新的社會關系。馬克思的交往理論還反映了由物質交往關系所決定的人與人之間精神交往、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等一切社會關系。伴隨交往的日益普遍化,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交往發展的最終旨趣。然而,隨著現代化浪潮的推進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增加,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發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凸顯,人際交往趨于功利化,出現了以貨幣權力為主宰的社會交往關系,使部分民眾喪失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立言的信心。因此,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深刻揭示日常交往的物化現象,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通過批判,使馬克思主義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有效嵌入人們的日常交往行動中,營造積極向上的意識形態氛圍,形成一種彌合裂痕、對抗異化的凝聚力,進而提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場域中的話語權。
其次,打造一個功能互補的綜合化意識形態傳播平臺,構建良性的交往機制。傳播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其由思想理論進入現實生活的重要通道。應對現代性語境下信息化的時代特質,必須打造綜合化意識形態傳播平臺,構建良性的交往機制,增強主流媒體傳播主流思想輿論的魅力,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日常生活化提供有益的輿論環境。第一,要綜合利用傳統媒介與現代傳播的優勢,組建一個以圖書、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和以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介為載體的立體化傳播網絡,使其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優化民眾日常交往空間;第二,要建立一批主題鮮明、吸引力強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習宣傳網站,并加強對傳播媒介的輿論引導與監管,有效抗擊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干擾,引導民眾樹立科學、健康的交往價值觀;第三,要建構優秀黨員干部、專家學者與大眾互動的長效型傳播溝通機制,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立足社會生活現實,正確引導大眾日常交往行為的價值取向;第四,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提高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忠誠度,發揮其在人際傳播與交往中的引領作用,使其自覺認同與維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場域中的話語權。
(三)揭示消費主義本質,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向日常生活的“灌輸”
消費主義通過各種傳播媒介推銷給大眾,其倡導消費至上的意識形態性遮蔽了民眾對消費主義本質的理解。揭開消費主義的神秘面紗,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向日常生活的“灌輸”,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消費主義思潮提供有利的主流輿論環境。
首先,要引導民眾認識消費主義的本質和危害性,超越消費主義。從理論上看,在資本邏輯的推動下,消費主義顛倒了消費和勞動的關系,人們所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的符號象征意義,使精神追求成為次要甚至被忽略的目標。消費主義在引導和控制人們的消費行為上表現為一種話語權利,消解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實現著其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目的。從實踐上看,消費主義的不斷發展是資本邏輯的內在要求,資本邏輯對消費主義的制造和操縱充分利用了人的某些特性,廣泛地在日常生活領域中實踐消費主義。消費主義的泛濫腐化了人們的思想,使得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得到張揚,削弱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信任與追求。消費主義實質上是一種違反人性、違背道德、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是一種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背道而馳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必須堅決予以反思與超越。一方面,政府、學校、理論工作者等要共同努力從輿論宣傳上引導民眾認清消費主義的本質,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導向作用,引導民眾樹立可持續消費觀,抑制奢侈性消費。另一方面,要打破消費主義將物質與精神相對立的異化消費觀,厘清消費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更重要的是滿足人發展所必備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思想文化環境,將人們從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下解放出來,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場域中的話語權。
其次,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向日常生活領域的“灌輸”,引領新的消費主義。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灌輸”活動就已經產生。“灌輸”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而產生的,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比較系統科學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灌輸”論,對灌輸的必要性、方法、主體、客體與原則作了較為全面的解析。在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的實際使得“灌輸”論在中國生根、發芽,并將其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灌輸”理論體系。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對“灌輸”論的片面解讀,往往將“灌輸”論與“填鴨式”“一言堂”“強迫”等聯系一起,“灌輸”過時論、“灌輸”無用論也甚囂塵上。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誤讀馬克思主義“灌輸”論,它不是一種生搬硬套的教育方法,而是強調采取靈活有效的方式將一元化指導思想從外面引入到群眾實踐中去,是價值目標和動態過程的統一。當前,伴隨著現代性出現的消費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而且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在消費主義語境下,消費商品不僅僅是消費具體的物質產品,而且消費了特定時代、特定集團和特定社會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與以政治權利為支撐的意識形態相比,其作用的方式更具有隱蔽性、滲透性,其作用效果更為直接、更令人輕松愉快。因此,應對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必須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堅持“灌輸”論的基本準則,賦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時代性內容。一方面,將“灌輸”論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不斷實現社會個體的諸種物質渴望和精神訴求,不斷促進社會個體在自我實現中加強對消費主義的理性辨識;另一方面,將馬克思主義的消費觀“灌輸”給民眾并積極引導民眾,抵御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和危害,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場域中的話語權。
總之,隨著現代化浪潮的推進,日益成熟的現代性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揮之不去的幽靈,它已深深地浸潤在日常生活之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不應該是一個政治說教的符號,而應該是富有深刻現實生活意義的思想和學說。對現代性語境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日常生活化進行研究,對于解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當下性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高鴻鈞,馬劍銀.社會理論之法:解讀與評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趙劍英,龐元正.馬克思哲學與中國現代性建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劉懷玉.現代性的平庸與神奇〔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4〕衣俊卿.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鄒詩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性的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05(1).
〔6〕〔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00.
〔7〕陳 昕.救贖與消費——當代中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蘇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