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菲
摘要:博物館是匯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平頂山博物館,是平頂山歷史見證的標性建筑,是集規劃展示、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專業規劃的展示。
關鍵詞:博物館的展陳;藝術性;環保性
博物館最早產生在4000年前的,是匯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是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或是社會公共機構。博物館大致可分為四類,即藝術,歷史,科學和特殊博物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有五個,如;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埃未塔什博物館,中國的故宮博物院。其中前四個是世界公認的具有世界性文物收藏的博物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始建于1420年,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紅墻綠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館藏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享于此。內部陳設是典型的中式風格,也是東方文化璀璨的明珠。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對世界著名的博物館的館藏、特色有所了解。當我們把視點聚焦到平頂山博物館,出于關注我已經反復參觀了數次,從博物館展覽與陳列藝術、環保工程三部分去看該館的裝飾風格。一是,室內裝修,電氣、空調等;二是多媒體,包括軟件編程,硬件配置等;三是展陳,包括場景制作,平面布置、展柜、展覽設施、文物復制、藝術品選購等,展館內容豐富充實。
一、平頂山博物館概論
平頂山博物館,是平頂山歷史見證的標性建筑,該館是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其外形理念來自我國古隸竹簡的形象,墻體由一片片抽象的竹簡構成,造型雄渾大氣,古韻盎然,同時也寄寓著博物館作為文明使者的傳播功能。不愧為平頂山規模最大,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綜合性公益文化設施,是群眾能領略深厚文化底蘊、觸及悠久的歷史脈絡,享受文化建設成果的文人殿堂,也是平頂山歷史上第一座綜合性的博物館。該館館藏文物數量之大,級別之高,基本達到博存精藏,寬研深究,傳承歷史文化,服務民生的理念,在研究詮釋推介平頂山獨特的地域文化中將擔負著重要形象。
該館一層、二層是以鷹城文化歷史為背景的平頂山文物陳列展覽區域,分為四個展廳,分別是一層南側的一號山下故原展廳區、北側的二號展廳應國印象展廳,二層北側的三號展廳楚漢文明展廳、南側的四號展廳唐宗遺韻展廳。在山下故原展廳里,石磨盤、石磨棒、石鐮等實物向我們講述了100萬年以前,我們平頂山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漫長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豐富的物產,展示了祖先的光輝創造。應囯印象展廳會給人們的親身感受到應國文物的傳奇,了解平頂山別稱“鷹城”的由來。有鎮館之寶的“玉鷹”其材質為新疆上等的和田玉雕刻而成。其造型生動有趣,栩栩如生,玉鷹的出土揭示了應國居民是以鳥頭為圖騰的民族,而在古代學中,應國的‘應字與‘鷹字為同一個字,故平頂山別稱為鷹城。該館的三層為印象平頂山、記憶平頂山、輝煌平頂山、規劃平頂山和發展平頂山五個展廳。四層是解讀平頂山、和諧平頂山兩個展廳。這里是高科技手段表現的數字沙盤,3D影院等多項展示,是集規劃、展示、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專業規劃的展示。
該館展示了平頂山悠久的歷史文化、煤炭發展史和古建筑遺址。詳細介紹了平頂山構筑的中軸空間格局,對湛河與沙河規劃、新城區規劃模型有著詳細的介紹和展示,以及平頂山的各項專項規劃和新農村規劃等。就展館的展陳與環保,我有幾點想法。
(一)展廳的平面布置與空間感。當參觀者進入平頂山博物館大廳,給參觀者的第一種印象就是震撼,一下就把參觀者鎖定在仰慕知識的狀態。但是在展館布局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由于建筑結構的限制,第一展廳與第二展廳近100米的通道,既無明顯的指示標志又沒有服務人員做引導,缺乏展覽與展示的連續性。如果把一樓到二樓電梯放在左側,二層的三、四展廳看完后過天橋上三樓,應該是比較流暢的。另外從比重上看,作為綜合性博物館,傳統文化的展區比較小,現代的夢想的多了一些。我認為該博物館,現代色彩太濃,有失博物館厚重的概念,與外觀設計的理念差距太大,總的感覺是稍微有點亂,像進了迷宮,理不清進口還是出口,第三次去又發現四層也是展廳,很顯然是多了占用空間的布置,內容吸引力不夠。另外在空間感上,為了追求厚重,色彩過于沉悶,二層楚漢文明廳,層高用黑色頂面,平面布置不夠通暢,感覺比較壓抑。唐宋遺韻倒是通暢但感覺空洞,整個一面墻陳列了黃庭堅的影印拓片,另一方面是市縣的古代圖片,顯得那么單薄無味。三層的展區,人為的弧形幕布置空間不夠巧妙,影響通道的順暢,空間通透略顯不足。
(二)展廳陳設部分的設置。走進應國印象廳,展臺的造型與材質,顯得古板低檔,缺少巧妙的設計,陳設的高低與層次缺乏推敲,稍感零亂。楚漢文明廳,立體展柜過大,把本不寬敞的活動空間占去了不少,且不夠通暢,如果展柜不高于1.5米,展示效果會更好。唐宗遺韻展廳,僅僅是一個通道,缺少展示柜臺,過于簡單,至少做成燈箱式的展示畫面。應國印象展廳,踏上石階后的感覺前景不倫不類,裝修使用的木材材質和博物館的色彩搭配不夠考究,如果用原木做舊與石臺階會更能融合。從陳設角度分析應增加一些隨時代變遷用使用過的工具、器皿,會更加豐富耐人尋味。時空隧道的模型過于簡單,視點太低并不舒服,如果用透明材料架超出地面四十公分,反映地下巖層的形態,其實更有科普性和可讀性。另外,模型沙盤一是粗糙,二是比例過大,三是與人們的距離太遠,四是缺少光電技術的嵌入,所有模型都是靜態的缺少動感,也就不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三)展陳工程材料與環保。平頂山博物館最大的敗筆就是空氣質量,當走進二號展廳,刺鼻嗆眼的氣味撲面而來,大多參觀者都不得不捂著鼻子快步通過,帶小孩的更是不能踏進半步,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甚至可以導致到法律的糾紛。主要問題有三點,一是使用的材料有可能是不達標含甲醛的產品,散發有害氣體,甲醛總排量超標。二是用油漆的面積過大,濃度超標,產生混合性氣體。三是通風設施的措施不夠,室內的氣體不流通,尤其是甲醛很不容易揮發。綜合以上原因,造成部分展廳不環保,對博物館整體展陳工程影響很大,值得深思,值得總結。要改變這種狀況,途徑有二條,一是改造通風設施,二是用水性涂料覆蓋油漆。這也僅是“亡羊補牢”的補救而已。
整體看平頂山博物館的展陳工程既延續了傳統的展臺、壁畫、裝飾藝術陳設配套加工,又有增加了與現代裝飾裝修密不可分的多媒體系統集成,特效影院、虛擬仿真系列產品等現代科技成果,是一件偉大的建筑作品,但也存在不足,著力改造,相信會有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樓錫枯.略論博物館教育的參與[J].北京文博,2004(06)
[2]嚴建強.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