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萌
摘要:自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施以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變化,高校思政課教育產生了一些新的現象與新的問題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從而在此基礎上不斷對該方案進行修改與完善。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挖掘其背后的深層原因,最后簡要談論了其改革需要遵循的方向。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問題;深層原因;改革方向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一直都在培養學生優良人格與科學的“三觀”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最近幾年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施方面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阻礙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有關人士加以重視。
一、當前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較為枯燥,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一般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課程。顯而易見的是這些課程大都是純理論性質的,且多是深奧的哲學原理或枯燥的法律政策條文,缺少生動有趣的內容。其考試形式也一般都是題庫出題,學生考前通過短時間內的死記硬背來完成考試。這樣枯燥的教材內容與傳統的考試形式自然使得學生難以對思政課產生興趣。
(二)教師照本宣科,按部就班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具體教學中,存在比較嚴重的“重理論體系闡述,輕現實問題研究;重理論知識傳播,輕學生能力培養;重教師的單向教育,輕雙向交流等問題”。教師往往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依照舊有的課件講課,并沒有添入較為新鮮的東西來擴展課程的內容。教學方式也比較單調,往往是傳統的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形式,缺少與學生的雙向互動。枯燥的教材加上枯燥的講解自然更使得學生難以接受。此外,有些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的班級數較多,課時量大,因而很難空出時間去完善課程的內容,也少有時間與同學進行交流。
(三)學生消極應對,敷衍了事
思政課對于高校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塑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理應受到高校學生的重視,而實際情況是很多學生認為思政課過空過虛,是所謂的“洗腦”課程,沒有什么學習的價值,因而大都將思政課當作“休息課”,在思政課上寫作業、看小說、玩手機、打游戲、睡覺……,甚至多次請假、翹課。再加上教師的枯燥講述,學生更加提不起精神來。雖然很多高校采取點名的方式保持課程的出勤率,但這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學生即使身在課堂心也在別處,這使得思政課程的設置成為了學生們心中的“形式主義”的象征。
二、高校思政課存在問題的深層原因探究
除了上述的表面現象,高校思政課存在的種種問題更有其深層原因。畢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自然思政課存在的問題與當下的整體社會環境息息相關。
(一)滯后的內容趕不上新鮮的時事
思想政治理論課本應與時俱進,要緊隨短時間內不斷發生的時事政治,要能夠反映社會中的熱點話題,而這恰恰是已經編定好的教材所不能夠提供的。其明顯滯后的內容永遠趕不上新鮮的時事。這就需要教師突破教材的限制,結合國內外時事政治和熱點話題不斷更新自己的授課內容以及相應的課件。只有這樣才能夠彌補教材的固有缺陷,打破課堂的枯燥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能夠做到這些。一方面,在課程中加入新鮮的時事要求教師頻繁更新自己的教案與課件,這就大大加強了教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時事政治往往是短時間內發生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這也就會多多少少干擾了教師的私人生活,因而不是對時事特別感興趣的教師很少有意愿去做這些事。
(二)以就業為最終目的的功利性學習
在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往往陷入了功利性。很多高校教師往往只是負責自己上的那節課,并不在意學生聽還是沒聽,下課也總是立刻離開,并不與學生做過多的交流。學生的學習也往往帶有就業的目的性,思政課作為非專業課的通識課程自然而然不受到重視。在就業面前,可以說思政課是毫無用處的。再加上當前社會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畢業生的生存壓力很大,使得高校學生不得不時刻為以后的就業考慮,因而其學習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學生寧可在思政課上做其他專業課程的作業也不愿認真聽課。
(三)開放市場、網絡等外部環境對學生價值觀塑造的沖擊
毋庸置疑,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世界。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傳媒技術的多方面應用使得世界變成了交流暢通的“地球村”。因而外來的思想文化及其所承載的西方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意識形態對高校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擁有自己的文化與意識形態,這是不能夠被這些西方傳來的“舶來品”所替代的。這些外來的思想文化必然對高校思政課的實施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在此期間社會上難免會產生一些諸如政府官員腐敗的問題,這就使得教材上的正面良好形象與現實中的問題產生了反差,使得高校學生不能認可思政課的內容。
三、淺談高校思政課改革方向
從上述的現象與深層原因中不難總結出當下高校思政課大致的的改革方向。首先從教材方面來看,思政課教材應根據中宣部與教育部聯合頒發的《意見》與《實施方案》的要求進行編寫,并且還應編寫與之配套的網絡教材與多媒體課件等豐富教材的內容,使其能夠不斷跟進社會現實情況。其次課堂教學方面,高校教師應改善其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多增設一些社會實踐課程,使教學更好地貼近生活,從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再者,學校應改變傳統的考試方式,建立一套新型的合理科學的考核方法,采取多種考試形式如調研報告、課堂練習、課外論文……最后,各高校應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重視度,做好學生思想工作,讓他們意識到思政課學習的重要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面臨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施的種種困境,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們應采取積極的“脫困”措施,勇于創新,從而切實地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將思政課的教育作用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王傳習.“兩課”教學模式亟待突破[N].光明日報,2004(04)
[2]林彤.淺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大眾科技,2005(9):153-154.
[3]郭獻進,麻朝暉.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若干問題的思考[J].麗水學院學報,2006(01):72-75
[4]羅云.關于高校思政課教學若干問題的研究綜述[J].教育觀察,2012(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