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擎柱
摘要:職業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向經濟社會輸送各方面人才。職業院校美術專業在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應與市場對接。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設實踐教學內容,尋求實踐教學新途徑,才能使職業院校美術專業人才就業更具競爭力。
關鍵詞:實踐性;職業院校;美術教育;價值回歸;實現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2C-0054-03
“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實踐等環節的安排應該一切從就業的需要出發,以就業服務為依托,這應該成為職業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并成為辦學的終極目標。”[1]因此,職業院校美術專業教學,無論在課程的設置,還是在教學手段的運用方面,都應該強調它的實用性,圍繞“以就業為導向”,為學生的就業作長遠的打算。既讓學生的專業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創新,同時又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多樣性和專業性的不同需求。可目前的狀況是,職業院校美術專業課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學與社會實踐運用相分離的現象,對此應該有理性的認識。
一、當前職業院校
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直接上崗的專業授課教師缺乏實踐意識
職業院校授課的專業教師往往是大學畢業后直接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實踐操練,教學過程中的很多內容都很難滿足學生現實學習需求,致使美術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脫離。學生所學知識存在著片面性,諸如學習平面設計的學生不清楚空間設計的知識,學習空間設計的學生不懂浮雕版畫等,學生缺乏全面的、系統的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的后勁與潛力。
(二)美術專業設置的“盲目化”
學校教學計劃是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可在制定計劃時,我們仍習慣于從教學內容安排上模仿美術院校以素描為主的造型練習體系,怎樣把美術理論轉化、運用到實踐中去的結合點沒有找準。面向社會的實踐操作課偏少,實踐操作表面化很大程度地妨礙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一些原有的傳統的專業或從大專院校引進的專業,在職業院校仍有很大的市場。但是,現今市場上需求量大的專業卻相對缺乏。在專業設置上要適應社會、適應市場,不能盲目。如工業設計、藝術設計、網絡美編、環藝設計、游戲設計、原創動漫等設計專業應根據市場需求實際設置。
(三)單一的教學模式與企業用工標準相脫節
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缺少到公司、企業等用人單位進行實踐的經驗,導致自己的授課內容與企業用工需求脫節。美術教學大體仍延用素描、色彩、構成、字體和幾種常用的電腦設計軟件等科目,授課形式上也基本是教師一言堂,只是在學生操作時給些輔導而已。學生接受的教育基本上與就業脫離,以至動手能力偏弱,缺乏設計思維,不能滿足行業企業的用工需求。
總而言之,高等職業美術教育無論是在專業設置還是在學生的培養上,很大程度上照搬了普通本科高校美術教育模式,成了原有體系的再現版和復制品,不但是教育上對人才培養的機械重復,更是教育資源的浪費,而且違背了職業教育的根本需求。職業化的弱化現象是十分普遍和嚴重的,應當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改進職業院校美術教育的若干策略
職業院校美術教育有著它自身的特殊性,既區別于高中的美術教育,又區別于本科院校的美術教育。如果在教育理念、教學手段、人才培養、教育評價等方面不能進行職業教育的準確定位,職業院校美術教育就失去了特色。職業院校的美術教育應怎樣科學定位,讓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諧振共進呢?筆者認為必須抓住職業院校美術教育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不斷更新教學觀念
職業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其美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或從事美術工作的實用型基層美工,而不是培養設計師和美術專家。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立足于這個基本點,緊緊圍繞培養目標施教,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創造性地開展職業教學工作,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必需、夠用”的原則對課程設置作一些調整。
在學生設計學習階段,專業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必要的設計理論教學,根據美術教學的目的和發展趨勢,擺脫以往的說教式教學模式,將專業基礎課與設計實踐相結合。
在學生實際操作階段,專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設計室,將典型的實例作為藍本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臨摹中邊揣摩邊創新,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使學生形成美術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維、表達、設計、審美、評鑒和參與人際交流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在學生見習階段,職業院校要將目光投向用人單位對美術專業學生的市場需求。一是利用好本校的實習基地安排好學生的實習,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根據具體情況增設專業就業指導課與相關的法律課,如《廣告法》、《專利法》、《知識產權法》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市場意識與法律意識。
(二)根據時代需求與自身優勢設置專業
當前,職業教育的一個根本問題在于沒有做到與職業對接。在職業院校美術專業的內容設置上,一定要定好目標,找準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考慮社會職業需求和社會發展的主體因素。另外,要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和學科本身的知識體系及上級主管部門的總體規劃,學校要拿出本專業的長遠發展規劃,讓專業設置既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職業需求,又能提升拓展自身專業的發展水平。另外,還應在加強專業性上進一步下大力氣,通過系統的學科整合將專業設置靈活化、市場化。譬如設計,已經是一個越來越平民化的詞。BLOG的發展,讓多少人開始學會了初級的網頁基礎,PS的廣泛流行,讓大家都嘗到了電腦做圖的甜頭。產品設計在技術逐漸拉不開距離的時候,都爭先恐后地在外觀上突破和創新,像手機市場,誰最漂亮最創新,誰就是龍頭!其他行業也是如此,服裝設計、室內設計、環境布置等領域,到處都需要美術人才。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追求與時代合拍的同時,切不可丟棄舊有專業中的精華,否則就相當于舍棄了自己的優勢,白白浪費掉了學校現有的很多好的教學資源。
(三)以市場為導向,增加美術實踐課
職業院校美術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美術技能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讓學生把學到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崗位技能,因此要把實踐性教學作為美術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用人單位之所以在招聘人員時傾向于職業院校的學生,其原因是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強。如何保持這樣的優勢并使其發揚光大呢?圍繞“以就業為導向”這一核心要求,在課程設置上逐步加大實踐課的教學比例是不二之法。美術職業教育若不與實踐教學結合,勢必會造成學生先學后忘、學習技能永遠停留在表面,而且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后果。教學中要強調美術設計性、社會服務性相結合,把實踐課的教學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讓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將來投入社會將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職業院校的教育本身就是以培養具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目的的,在美術教學中也應以實踐性教學為主導。具體的教學工作都應以此為重點來展開,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作為重中之重,最終使之轉化為職業競爭能力,以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美術作為綜合學科,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因此,美術教育是一個比較復雜、系統、全面的教育體系,涵蓋面廣。從職業院校教學的實際來看,美術教育應注重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以及學科教學的互補性。社會需要的是不斷創新的頭腦及不斷升華的審美意識和時代意識。我們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進行美術專業教育教學工作。一方面要以市場為導向,可與社會上的行業企業共同開發課程,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實施的訓練要求;另一方面增加實踐課的比例,重組課程結構,所教內容強調實用性原則,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為目的,以生為本。教材的廣度和深度要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的要求,并符合職業崗位技術應用能力的標準。以就業指導為抓手,改變單一的課堂傳授的方法,豐富教學方法,譬如案例式教學方法,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訓式教學方式,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升專業技能,凸顯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五)建立素質教育實訓基地
職業院校建立學生社會教學實訓基地,有利于實現“五個對接”,即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對接。在教學管理考核上要將實訓基地作為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高度重視實踐和實訓環節教學,繼續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劃”[2]學校應與社會上的各企業公司建立長期的教學實踐基地的合作關系,與企業合作,大膽嘗試共同完成課程內容。從長遠的目光來看,這樣做一方面可為企業培養有潛力的后備人才,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生提供了提升能力的機會,積累實踐經驗的機會。這樣更有利于實踐教學的各個操作環節得到保障、落實和發展。具體的操作流程可作如下安排:學生第一學期在職業院校潛心接受基礎課的學習,第二學期走上社會,參與到企業設計生產當中去,設置考核細則,采用累積計分的方法。這樣,學生的考核評定標準不再以一張試卷或一個手工制作定成績,而是由企業代表與專業教師共同商定,考察學生在企業的實際設計能力與表現,全面鍛煉提升了學生配合協作的技能及獨立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可能。
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向來是以市場為依托,如果在內容設置、教學方法上找準市場定位,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設實踐教學內容,尋求實踐教學的新途徑,教出來的學生走上社會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展示最好的自己。學習需要實踐,生活需要實踐,社會更需要實踐動手能力強的人才。我們要不斷探索和挖掘美術職業教育真正的內在價值,實現職業院校美術教育的價值回歸,讓職業院校的美術教育在提升學生素養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洪.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綜述[J].計算機教育,2004(12).
[2]趙煥清.淺議在美術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6).
(責任編輯: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