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口語課的教授對于培養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口語課中,會話教學無疑居于重要地位。本文選取對外漢語口語課中會話教學部分進行了一些思考。在會話教學中,要重視對答結構的教學和話輪轉換技巧的教學,本文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對外漢語口語課;會話教學;對答結構;話輪轉換
第二語言的技能一般分為聽、說、讀、寫、譯等幾個方面,從語言功能角度看,語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際功能,一種語言如果喪失了它的交際功能那么它離消亡也不遠了,無論是假性還是真性消亡,這主要說明語言的活力在于它的交際功能。聽說技能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大量的交際活動是通過口頭表達實現的,所以,對外漢語口語課的設置是十分重要的。
培養口頭表達技能的任務曾在不同的課型中完成,比如聽說、視聽說、會話、口語等,這時應學生的實際需要產生的結果。呂必松先生(1995)提出了“專項技能課”和“專門目標課”兩種不同的課程概念。口語課是一門專門目標課,它訓練的口頭表達內容僅僅是口頭語言表達的一部分—作為口語體的口語,漢語口語有一系列不同于書面語的特征,具有自己的語法體系和規范化標準,這一點與其他語言的差別較大,因此漢語口語課是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漢語進行口頭交際能力的單項技能課。具體來說,就是培養學生用漢語的語音、詞匯等表達自己想法和要求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突出“說”這一技能訓練,要教給學生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怎么說,從而應該把系統的口語語法教學正式納入到教學任務中來。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其真正的學會用漢語進行交際。[1]
當然,對于單獨開設口語課也有不同的意見,王若江(1999)在回顧和審視課型分合理據的基礎上認為,綜合教學的理論雖然有明顯的傾向,但是分課型教學也缺乏充分的理論依據。課型差別不是反應在理據上,而是體現在講授方法和訓練的側重點上。[2]
周小兵(2009)《對外漢語教學導論》中認為,對外漢語口語課的教學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學習的階段不同,口語訓練的目的和要求也就不同。[3]
課堂口語技能的訓練以培養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為出發點。其中,會話教學時口語課的重點。在初級階段,會話教學主要側重于一般性常見話題的對話與應答,句式通常比較固定和簡單。到了中級階段,會話教學要開始強調語法使用的正確性以及語義表達的合體性。高級階段,要開始學會比較有技巧的對話,例如如何展開一個話題、如何應對不在說者意料中的回答等。本文主要論述在對外漢語初級階段的會話教學中要重視對答結構的教學以及在高級階段要重視話輪轉換技巧的教學。
在通常的口語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教材都知識按照一定的對答結構進行教學,例如“你好——你好”“你去哪?——我去學校。”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如意的應答模式不是通用的。例如“你去哪?——這個,這個……”由于在漢語教學中并不涉及這種模式的教學,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外國留學生往往不知道對方想要表達什么,意識不到對方是有一回避這個話題,甚至會問到“你怎么了”或者重復一邊問題,這就是口語會話課疏漏所在,要知道,教師和教材往往營造的是理想的交際環境,但是,現實的交際環境往往是充滿變化的。所以在對外漢語口語會話教學中對于對答結構的教學是應該重視的。
Richards,J·C.和Schmidt列舉了八種對答結構。劉虹(2011)在《會話結構分析》中將漢語的對話類型分為十五種,這樣全面的歸類更加貼合漢語的實際。[4]李永華(2008)《漢語話之應答語研究》中將應答語分為直接式應答語(最理想應答語)和間接式應答語(非理想狀態應答語)。他著重對間接式應答語做了分析,并且對漢語會話會話中三類問答語對之應答語做了介紹。漢語對答的引發語與應答語的類型并不是絕對的,但是如果在對外漢語教學高級階段的口語會話課中注重不如意的應答模式以及對答結構類型的教學,那么外國學生對漢語的掌握會更加的熟練,會真正的會用漢語,而不僅僅是學會書本上的漢語。[5]
在《從會話分析理論看對外漢語》中,關穎通過對八部初級漢語口語教材中的會話結構類型進行量化統計,發現會話結構類型雖然比較豐富,在會話結構類型方面,教材中所能呈現的類型雖然比較多樣,“合意的”與“不合意的”應答語均有所出現,但是從“不合意”的應答語的數量和比例來看,卻發現“不合意”的應答語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教材是指導并服務于課堂教學的,教材編寫的缺失反應出了在對外漢語口語課會話教學的不足。[6]
話輪是會話基本的結構單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會話參與者在沒有事先安排的情況下,一個接著一個輪番說話,這看起來是雜亂無章的,任何人都是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就發言的,但是話題的進行是受話輪轉換機制的制約的。
徐子亮(2005)《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中認為,會話既然有交際性質,那么說者和聽話者雙方必然要有呼應和對答。鑒于此,他將會話表述分為三種話語:一是功能性話語、承接性話語和敘述性話語。[7]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往往注重功能性話語和承接性話語的表達,對于敘述性話語的重視不夠。很多人和外國人對話時遇到過這種情況,往往你一個話題還沒有說完,中間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你沉默或停頓了一下,外國朋友卻以為你已經結束了這一話輪,會進行另一個話輪或者直接結束話輪。還有就是,很多外國學生在學習完漢語后,不知道怎么開口,他往往不知道如何開始,出現“我不知道怎么說的情況”。他們學的都很好,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開始一個話輪。舉一個例子,一個外國學生想插入一個大家正在熱烈討論的話題,但是他不知道在這么激烈的討論中何時插入是最好的,他無法確定一個人是否已經表達完他的看法,為了禮貌,他等著這個人說完,但是往往會喪失話語的主動權,或者是由于話輪判斷的不準確導致外國學生總是發生搶話、插話的不禮貌行為。這些都是對外漢語教學會話課應該注意的問題。
苗興偉(1995)在《話輪轉換及其對外語會話教學的啟示》中,指出話輪轉換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會話結構規律。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話輪轉換技能是提高其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師應當有意識的注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話輪轉換技能,并且創造良好課堂交際技能,使學生在接近真實的情況下學會得體的會話技能。[8]
劉虹在(2011)《會話結構分析》中由話輪的轉換進一步深入到會話開頭和結尾的研究。他將會話開頭分為兩類:一類是陌生人之間的會話開頭,另一類是熟人之間的會話開頭,會話結尾分為非程式化會話的結尾和程式化會話的結尾,并且著重分析了預示結尾和告別序列。
在話輪交接方面,關穎通過對漢語口語教材的分析發現,教材編寫都比較注重話輪的開始與結束,對于話輪的轉移等現象幾乎沒有涉及,這同時也反映出了在對外漢語口語課會話教學中對話輪轉換技巧上認識的缺失。
在對外漢語教學口語會話課中,讓學生學會話輪轉換的技巧,抓住話題的提出、展示和結束進行學習和訓練,從而能幫助學習者從初級而簡單的會話提升到高級而復雜的會話水平。
參考文獻:
[1]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J].世界漢語教學,1995.
[2]王若江.對漢語口語課的反思[J].漢語學習,1999.
[3]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關穎.從會話分析理論看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材的會話編寫[D][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007.
[5]李永華.漢語話之應答語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008.
[6]徐子亮.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劉虹.會話結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8]苗興偉.話輪轉換及其對外語會話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1995.
作者簡介:
孫曉娜(1990.11~),女,中國傳媒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目前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