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老有所養是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重要目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作為公共政策中的九養政策之一,居家養老服務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在街道范圍內營造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氛圍,對于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存在問題
目前,各地區老齡工作整體順利開展,就街道層面而言,社區各類老年服務網絡正在逐步完善。但是,老年人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群體,他們的年齡、學歷、職業、職務、經濟收入、居住環境等不同,對“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需求差別很大。通過實地調研,筆者總結出社區老齡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社會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由于居家養老服務中個性化服務較多,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因此,服務成本較高,不能帶來可觀的利潤。另一方面,由于居家養老服務是一項沒有終點的工作,因此,沒有一定實力的企業不大愿意長期做。如:養老餐桌送餐,有的飯店經營者表示,十幾元錢的生意沒賺頭,并且老年人的口味有別于普通大眾,不可能專為老年人單獨開鍋做飯;有的理發護理店反映,為老人服務風險較大,且人手不足,不便于長期給老人提供低價服務。
2.政府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缺乏系統規劃
一方面,有些街道設立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托老所),因處于起步階段,設施不夠健全,資金普遍缺乏,服務效果不明顯。同時,居家養老還處在社區組織的自愿服務階段,還沒有建立系統化的低償服務政府補貼機制,如使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等。另一方面,由于傳統養老觀念的束縛,老年人家庭觀念較強,不愿離開家人進入養老場所,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托老所)的場地有限,無法調動老年人參與文體健身活動的積極性,據調查,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托老所)的使用率普遍較低,平均每天僅接待1—2人次。
3.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范圍覆蓋面較小
在街道工作期間,筆者曾經參與關于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情況的調研,民政科統一制作了《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情況調查表》,并在固定社區發放季度養老券時進行了問券調查,共計1356人填寫問卷,結果如下:在使用地域方面,63.3%的老年人在本街道及本區內使用養老券,36.7%的老年人在外區縣使用養老券。而在適用范圍方面, 43.4%用于養老餐桌,10.7%用于理發、洗浴、家電維修等日常生活,30.6%用于家政服務,1.4%用于康復醫療(養老院、醫療器械),13.9%用于購買蔬菜、米面油等日常食品。由此調查結果可知,目前街道內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范圍覆蓋面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實際生活需求,導致出現部分老年人在外區縣消費使用養老券的情況。
二、具體建議
在落實“九養”政策中,居家養老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服務工作,既需要有硬件設施,又需要有軟件人才;既需要有制度扶持,又需要有網絡支撐。具體建議如下:
1.拓展居家養老模式,擴大社會參與熱情
構造社會廣泛參與機制,注重通過合資、合作等形式,吸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商(機構)的參與,同時,政府給予相應的扶持政策(如適當減免有關稅費、水電優惠、貸款優惠等),便于居家養老服務商(機構)在為老服務中取得一定經濟回報,激發他們參與積極性,對在為老服務中取得良好成效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
2.強化專業隊伍培育,充分整合社區資源,建立適合不同人群的養老網絡
一方面,對現有居家養老服務組織(居家養老中心)加強培育和教育,進行心理學、醫學、社會工作、法律等方面的專業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另一方面,鑒于轄區老年人口多,社區服務場地有限,老年人的活動場所受限,政府應積極為已建立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托老所)配備完善的基礎設施,同時指導各社區充分利用轄區人力、物力、財力,整合社區資源與駐轄區單位等簽訂為老服務協議,免費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將居家養老服務輻射到每個社區,建立起居家養老服務網絡。(針對老年人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建立“虛擬養老院”模式,即通過搭建信息服務平臺,整合轄區內養老院、醫院、商家、家政、水電氣等服務資源,在各社區建立為老服務站點的模式,建立“虛擬養老院”,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醫療、精神慰藉三大類統一規范的標準化、專業化、親情化、全方位、全天候服務,使老年人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不亞于養老院的專業服務。)
3.加強養老服務團隊的管理,適當擴大居家養老服務券使用范圍
加強養老服務商的管理,定期對養老餐桌、家政服務等進行檢查,并接受社會和老年人的監督。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擴大養老服務商團隊,提倡為老年人送餐等特色為老服務,并從轄區老年人需求方面出發,開發新類型的養老服務商(如菜店、奶站、副食商店等),切實讓老年人感受到政府以及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
作者簡介:
孫慰(1986~),女,籍貫北京市豐臺區,工作單位:北京政法職業學院,職務:學生科科員,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