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義
家庭農場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以農業為主業,以集約生產為手段,以適度規模經營為基礎,受到越來越多農民青睞,在廣大農村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和經營方式創新。在實踐中筆者發現,發展家庭農場關鍵要把握好經營規模這個度。本文利用量本利分析法,結合一些案例,對家庭農場適度經營規模決策進行定量分析研究。
一、量本利法分析運用的基本原理
家庭農場作為一個獨立核算的生產經營單位,其“量”是指農產品銷售收入;“本”是指生產投入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大塊,固定成本主要有一次性投入的農業機械、農業生產設施、經營辦公場地和土地整治等費用,變動成本主要有農業生產所使用的化肥、農藥、農機作業服務費、水、電、人工等費用;“利”是指實現的盈利。
根據損益計算的基本公式,
家庭農場畝邊際貢獻為:
畝邊際貢獻=畝銷售收入-畝變動成本
家庭農場實現盈利為:
家庭農場盈利=經營面積(畝)×畝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家庭農場盈虧平衡點經營面積為:
家庭農場盈虧平衡點經營面積=固定成本/畝邊際貢獻
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為:
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面積
=(期望實現盈利+固定成本)
/畝邊際貢獻
二、運用量本利法對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決策分析
農民興辦家庭農場,首先要對家庭農場經營項目的效益即畝邊際貢獻進行調查分析,需要一次性固定投入的項目及投資額即固定成本進行估算,確定可望得到的盈利。在此基礎上,就可以用量本利法來確定家庭農場經營規模。
例一:某農民擬興辦一個糧食家庭農場,一年種植稻、麥兩季糧。根據多年的種糧經驗和市場行情,種一畝水稻可獲盈利1200元,種一畝小麥可獲盈利620元。為辦好家庭農場,準備購置大型農業機械15萬元,建設糧食烘干設施200萬元,辦公和經營用房20萬元,還需以每年每畝950元的租金向農戶流轉一定土地。假如家庭農場想實現年盈利50萬元,則經營規模應多大為宜呢?
根據上述量本利法的分析原理,
家庭農場畝邊際貢獻為:
畝邊際貢獻=畝銷售收入-畝變動成本=1200+620-950=870元;
假定家庭農場農機和用房等固定資產按10年期進行折舊,家庭農場年固定成本為:固定成本=(150000+2000000+200000)/10
=235000元;
家庭農場盈虧平衡點經營面積為:
家庭農場盈虧平衡點經營面積=固定成本/畝邊際貢獻
=235000/870=270畝
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為:
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面積
=(期望實現盈利+固定成本)/畝邊際貢獻
家庭農場適度經營面積=
(500000+235000)/870=845畝
綜上所述,該家庭農場要不虧損,經營規模至少要達到270畝;要年實現50萬元盈利,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應為845畝。
例二:某農民夫婦倆擬興辦一個糧食家庭農場,一年種植稻、麥兩季糧。根據多年的種糧經驗和市場行情,種一畝水稻可獲盈利1200元左右,種一畝小麥可獲盈利620元左右。當地土地流轉費為每畝年租金1000元左右。經營家庭農場需建設收曬場地、糧食輸送設備和農田整治等固定投入,每年分攤固定成本1萬元左右。按照當地收入水平,夫婦倆從事家庭農場職業年體面收入水平應達到10萬元以上。按照量本利法的分析原理,
家庭農場畝邊際貢獻為:
畝邊際貢獻=畝銷售收入-畝變動成本=1200+620-1000=820元;
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為:
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期望實現盈利+固定成本)/畝邊際貢獻,
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面積
=(100000+10000)/820=134畝
這說明,按照目前糧食經營效益,一對夫婦經營糧食家庭農場最基本的經營規模要達到130畝左右。
例三:某農民夫婦倆擬興辦一個大棚蔬菜種植家庭農場,根據當地大棚蔬菜種植行情,種一畝大棚蔬菜可獲盈利8000元左右,需一次性投入大棚設施、農機、辦公用房、農田整治等固定費用每畝1萬元左右,當地土地流轉費為每畝年租金1000元左右,一般情況下蔬菜大棚設施可使用8年左右。若該夫婦經營大棚蔬菜家庭農場要實現年15萬元的收入水平,則其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應為:
1.家庭農場畝邊際貢獻為:
畝邊際貢獻=畝銷售收入-畝變動成本=8000-1000=7000元
2.家庭農場年固定成本為:
固定成本=家庭農場經營面積×10000/8;
3.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為:
家庭農場經營面積=(期望實現盈利+固定成本)/畝邊際貢獻,
家庭農場經營面積
=(150000+10000/8×家庭農場經營面積)/7000,
家庭農場經營面積=26畝
這說明,按照目前大棚蔬菜經營效益,一對夫婦經營大棚蔬菜家庭農場最基本的經營規模應達到30畝左右。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