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潮鵬
當前我國村集體經濟組織基本是實行一套賬,即不區分行政賬與經濟賬的財務管理模式。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這種模式的弊端日趨顯現,存在財權與事權不配套、行政與經濟職能不分等問題,容易造成“糊涂賬”。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必要選擇經營收入較多的村作為試點,將行政賬與經濟賬分設,明確村行政與經濟管理職能,劃分資產功能,規范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收入和支出分類,完善會計科目和報表體系。通過這些措施,更好地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
一、當前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的現狀
(一)財權與事權不配套。事權是財政支出的原點,哪個部門承擔事權,哪個部門承擔支出的責任,需要有相應的財力來保證。在目前的廣大農村集體經濟中,普遍存在著事權和財權沒有明確分清,造成權責不明晰的現象,嚴重影響并阻礙村集體經濟事務的正常開展。
調查發現,雖然當前我國農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但多數農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沒有或僅有少量的經營性收入,除上級補助撥款外,主要依靠土地、林地或養殖發包收入,村集體經濟薄弱,嚴重影響農村的公共服務質量。由于各地村一級組織的收入差異,多數農村的收入與支出不相匹配,導致農村基層出現較多問題。最突出問題是,農村基層承擔的社會事務過多,而財政投入較少,基層組織疲于應付。目前農村基層組織負責維護社區穩定,公共服務范圍較廣,大的如社會治安、醫療衛生、計生服務、村道建設、義務教育等,小的如村民鄰里關系、農田灌溉、照顧老人等。承擔這些事權,需要相應的財力保障。由于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有限,村委會投入發展經濟的時間與精力較少,現有財力不足,嚴重影響到農村的穩定與發展。
(二)行政與經濟職能不分。部分地區受經濟收入的限制,為節省村行政人員的開支,多數村都是“一套班子、三塊牌子”,即村黨支部委員會一套班子,設置村黨支部委員會、村委會、經聯社三塊牌子,村兩委干部往往身兼數職,沒有明確的職能分工,既要管日常的治安消防、衛生教育等行政務事,也要負責村集體經濟發展重任,由于工作事務繁多,村干部往往難以集中精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在財務管理模式上實行一套賬,存在村經營收入與上級補助收入含糊不清,村行政管理支出與經營支出混亂不堪,監督缺乏和公開力度不夠等現象,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支出績效缺乏相關的評價,容易造成“糊涂賬”。
二、將村集體經濟組織行政賬與經濟賬分設的建議
(一)充分論證,選擇試點。要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選擇一些村集體經濟收入較多的地區進行試點,在條件成熟后再推廣。重點選擇資產規模較大、經營收入較多,同時行政管理支出規模增長較快的村。通過將行政賬與經濟賬分設試點,促進農村財務管理盡快走上標準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鞏固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基礎,解決農村工作的難點、農民群眾關心的熱點、農村各種矛盾的焦點,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工作的領導和改革,為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改革提供經驗,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的創新,進一步規范村級財務管理。
(二)分設機構,明確管理職能。對村兩委工作人員和經聯社相關人員進行明確分工,真正實現機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促進。村兩委職責不再包含村級經濟職能,而是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核心作用,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支持村民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開展日常業務工作。村自治組織成員應由合法的選民投票選舉產生,抓好公共服務、社區管理等事務,做好群眾工作、維護群眾利益。村經濟組織領導成員由村民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對村民股東大會負責,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做好集體資產管理,完善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實施收益分配和股權轉讓等工作,發展好經濟項目,全心全意開展經濟發展的相關工作,不得干預村集體行政管理事務。各村在集體經濟產權確定的基礎上完善經濟聯合社股份制改造,其董事會、監事會成員由村民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在條件成熟時,經濟聯合社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結構的股份制公司,村兩委成員不得擔任集體經濟組織領導職務。將經濟組織(經聯社)從“三套馬車”中解脫出來。一些經濟規模較大、經濟效益較好的村集體經濟組織還可以聘請社會專業管理人才、經紀人或經營機構進行管理,發展村集體經濟。
(三)劃分產權,提高運營效率。村集體資產能否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關鍵取決于如何提高資產運營的效率。要開展集體資產確權登記,理順集體資產產權關系,提高使用效率,劃分集體資產功能用途,明確集體資產歸屬,科學評估確認資產價值,完善村集體資產監管辦法。要實行行政賬與經濟賬的分設,將非經營性資產確權登記在自治組織名下,即記入行政賬;將經營性資產確權登記在集體經濟組織名下,即記入經濟賬。對于資產劃分確權中涉及相關的稅收政策問題,希望國家給予政策引導,出臺相關的稅收扶持政策,確保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劃轉順利進行。
(四)分清項目,規范收支類別。將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收入分為行政性收入和經濟性收入。行政性收入主要包括上級政府的劃撥款項和專項資金、經聯社劃撥收入等,如補助收入、村級劃撥的基本經費、項目經費和其他經費;經濟性收入包括發包及上交收入和經營收入,其中,發包及上交收入是指農戶和其他單位因承包集體耕地、林地、果園、魚塘等上交的承包金及村(組)辦企業上交的利潤等,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各項生產、服務等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包括產品物資銷售收入、出租收入、勞務收入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行政賬按收付實現制進行核算,經濟賬按權責發生制進行核算。村行政賬的村級劃撥收入應在每一年度末提出下一年度預算,并將預算申請交由村民股東大會審批,由村經濟賬劃撥基本經費、專項經費和其他經費,并將上級部門撥付的專項資金進行登記入賬并規范合理使用。
同時,將支出劃分為行政管理支出和經營性支出。對于行政管理支出,如村一級的安全、衛生保健等支出的缺口,通過預算形式,從經營收入中進行劃撥列支,并由村民代表進行監督。要制定相關的財務管理細則,明確各類支出的分類:對于行政管理工作的開支,如村兩委人員的工資、治安開支、社會公共服務開支、消防和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開支、科教醫療開支等,應登記在行政賬中;而經營管理人員工資、經營設備購置、經營過程的電費、水費、廢物處置費以及相關費用等,應登記在經濟賬中。通過分設,真正實現行政賬和經濟賬的獨立核算,實現行政賬和經濟賬的報表體系的完整性與獨立性。
參考資料:
[1] 中山日報[新聞-叢論]推動農村自治組織與經濟組織分離的現實路徑[N]2012年9月24日
[2] 佛山市南海區實施“政經分離”的做法及啟示,http://dwgk.jiangmen.gov.cn/ShowNews.aspx?ItemId=106&NewsId=23421
[3] 中華會計函授學校 《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M] 2009-02-01
[4] 廣東省財政廳 《廣東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科目表、固定資產分類及折舊辦法》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M] 2014年4月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