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波
【摘 要】“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這句話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閱讀甚至能夠影響到人的一生。語文的教學重在積累,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要想提高語文素養,必須在語言實踐中不斷地“聽取、記憶、分析、比較”,才能感受語言,形成語感,掌握好語文。而要做到這一點,單純靠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明顯是不行的,必須指導學生充分的利用好課外時間,加大課外閱讀的容量。那么,作為教學一線的老師,如何開展課外閱讀呢?
【關鍵詞】初中語文;中學生閱讀;閱讀教學
一、指導學生選好讀物
毛澤東說:“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發明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在西漢以前我國就有一千多部書,到清代已有十二萬六千六百多部,現在我國每年出版數十億張書刊畫報。目前世界上有三千多萬種書,每年以二十多萬種書的速度遞增。面對這樣的書山文海,語文教師要做好導航員的工作,幫助學生慎選精讀。古人云:“書富如人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當然,也不能過于偏窄,要精讀與博采結合,因為“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課外讀物的選擇應以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青少年閱讀為標準。但往往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書籍.在中學生中廣為流傳,尤其是當前一些不良讀物充斥網絡,刺激和沖擊學生的感官和大腦,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這說明選好讀物是課外閱讀頭等重要的事。
清代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必當備以資查之書。書既有正有閑,而正經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異,故有五等分別之異也。”據此,課外讀物可分為五個層次:第一,“當讀之書”可理解為與課內教學密切配合之書。如學了《漁夫的故事》,可指導讀《天療夜譚》,學了《香菱學詩》,就可指導讀《紅樓夢》。第二,“當熟讀之書”可指讀寫知識、文學知識、語言基本知識等有助于鞏固和拓寬語文知識以及語文能力的書。第三,“當看之書”指各種文化科學知識的書,應指導學生廣泛瀏覽,擴大視野,發展智能。第四,“當再三細看之書”指有代表性又有相當深難度的必讀名著。第五,“必備之書”指常用的工具書、重要的參考書等。課外讀物選擇是項細致復雜的工作,教師要及時了解出版信息,不斷擴大閱讀面,提高鑒賞水平,做到胸有全局,擇優推薦。
二、挖掘書源,讓學生有書讀
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明的信》中對讀書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必須如蜜蜂采蜜,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保證孩子們有書讀,有“許多花”來“釀蜜”。
1.家長要配合
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圖書館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選擇讀物要做到:①內容要健康,因為不好的閱讀材料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②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③類型要多樣。古詩、童話、寓言、小說、歷史故事、科普知識等都應涉及,閱讀面要廣。總之,家長要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2.學校要完善
教育事業應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應多方集資逐步完善教學設施。每個農村學校應著力建起圖書館或閱覽室。圖書館是學生讀物的主要來源。信息時代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的圖書館意識,提高學生利用圖書館檢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來解決課外書的來源問題,有了圖書館,可以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圖書館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遨游知識的好場所。①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創設圖書角來解決課外書的來源問題。②動員學生建立班級圖書角,鼓勵學生自帶書籍互相交換分享,來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從而保證學生的閱讀量。③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讀物,一方面可以擴大學生的見聞,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精讀名著開頭,激發閱讀整本名著的興趣
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拿到一本厚厚的名著總是望而卻步,不知道如何下手,從而產生一種畏難情緒。所以老師要指導學生先閱讀名著的開頭。名著開頭部分是作者語言最精煉,著墨最多,最精雕細琢的部分,是整部作品中的精華。這一部分最能展示作者的才華和藝術功底。作為長篇的文學作品,開頭部分是作者才思敏捷、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其水準通常要高于其它部分。一般來說,名著開頭已經對整部作品的內容、主題、情節做了介紹和交代,閱讀名著開頭可起到見微知著的重要作用。學生耐下心來看了開頭,對故事情節有一定的了解后,很容易被里面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從而產生閱讀整部名著的興趣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無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讀到更多的東西,閱讀名著開頭是個好辦法。在校中學生,學習任務很緊,各科學習都要抓,即使是用在語文課上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更不用說課外閱讀大量的經典名著了。但閱讀名著有時必須的。怎樣化解這個矛盾?除了完整閱讀每學期開列的書目外,好好讀名著開頭。這樣就能起到廣征博采的作用,避免目光狹隘,視野不開闊的問題,能在較少的時間里增長更多的知識。
四、精心指導閱讀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教師來講,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知識,而應該是學習知識的方法。課文閱讀是一種學生獨自進行的自學活動,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他們會經歷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并逐步吸取與轉換語言信息。將其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相聯系課外閱讀的根本特點就體現在“課外”兩個字上,而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在課內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總結了幾種閱讀方法。
其一,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泛讀是相對于一般的讀物而言的,可以指導學生快速瀏覽,掌握其中的主要信息就行。泛讀材料一般能起到活躍思維、激發興趣的作用精讀是相對于一些與教材相關的文章或是一些名家點評作品.要求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進行認真思考與研究,將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
其二,讀書要有“四到”。在朱熹所著的《熟讀精思》中有這樣一句話:“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所謂“四到”就是要我們進行思考,開動腦筋;“眼到”是要我們且讀且思;“口到”是要進行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來理解文章。對于這三者的關系。朱熹也明白說過:不到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古人的學習方法到今天仍然有效。但是,對于初中生。我在“三到”的基礎上又給他們加了一個“手到”。目的就是讓他們養成勤動筆的習慣,多看、多記。
總之,課外閱讀應該更多地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他們產生主動閱讀的興趣,逐步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更多地激勵思考,喚起學生的尊嚴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價值,不斷實現心靈的轉變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促進自我發展。
語文學習離不開課文閱讀,課文閱讀是語文學習最給力的配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優秀的詩歌、散文、小說,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還能幫助學生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大量的教學實踐與學生個人都證明,學生閱讀健康的課外書越多,語文成績與能力提高就越快,學習收到的效果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