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安徽省蚌埠市今年印發《關于在全市深入開展“適應新常態、掌握新要求、搶抓新機遇、主動新作為、實現新發展”大討論活動的通知》,目的就是把“新常態”大討論作為理思路、定方向、找方法、抓落實、出成果的過程,著重解決實際工作中與新常態不適應的問題,通過活動達到“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思路上要創新、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主動”的目標。本文結合蚌埠市近年來的工作實際,對如何在新常態下做好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出相關建議。
一、現階段農發工作面臨的新常態
(一)國家高度重視農發工作,財政投入不斷加大。蚌埠市近三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資金投入情況表明:一是農發項目投入標準有所提高。從2014年起,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與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實現并軌,今后不再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而全部改為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從2015年起,新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畝均財政投入標準由原來平原地區畝均財政投入1100元,調整為1300元;產業化經營補助項目標準從2013年龍頭企業50萬元左右,提高到100—150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補助標準從原來20—30萬元,提高到50—80萬元。二是中央財政資金投入不斷加大。2013—2015年蚌埠市農發項目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分別為6724萬元、8606萬元和9270萬元,三年上了三個臺階。三是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項目得到重視。全市申報項目從1個增加到4個,農發部門項目的財政投入從2013年的200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2130萬元。四是減輕農民負擔得到重視。從2015年起,鄉村集體自籌資金和農民籌資投勞等自籌資金占中央財政資金的比例不低于10%的規定不再執行。在不突破本地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所限定的絕對額標準前提下,鼓勵和引導項目區受益主體籌資籌勞。
(二)圍繞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創新工作層出不窮。圍繞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四化同步”和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常態,農業綜合開發創新工作層出不窮。一是嘗試推出農發試點項目。2013年國家農發辦發布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2013年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重點在糧食主產區和其他具備條件的地區,分類開展扶持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一縣一特”產業發展試點。通過三年試點,不斷完善農業綜合開發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試點項目具有投資額大、政策性強和具有創新性等特點。2013年,蚌埠市成功申報了五河縣中華鱉生態養殖基地建設與示范項目,該項目財政資金投入達700萬元。二是突出了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2013年以前土地治理項目的實施主體為各縣區農發部門,從 2014年起,積極支持農民合作組織、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及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獨申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三是鼓勵農村土地流轉。在項目安排上,向實現土地流轉的地方傾斜。2014年土地治理項目申報指南明確要求,每個縣擬安排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原則上扶持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面積不小于項目治理總面積的30%。四是加大美好鄉村建設資金整合力度。在農發項目的安排上,向美好鄉村傾斜。2013年,安排財政資金1680萬元,重點支持蚌埠市懷遠縣古城鄉潘新村和水海村、五河縣頭鋪鎮八岔村、固鎮縣仲興鄉耿武村以及淮上區曹老集鎮清河村等美好鄉村建設。
(三)重點環節管理責任明確,市級部門責任加大。安徽省農發局印發的《強化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重點環節管理責任暫行規定》,明確了省、市、縣各級農發部門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重點環節的主要責任,進一步加大了市級農發部門的管理責任。一是農發資金實行切塊分配,突出了市級資金分配權。根據規定,從2014年起,對農發常規性項目資金分配,實行“剛性因素分配法”,由省分配到市,再由各市參照省級“因素分配法”,結合所屬縣區工作實績,將指標分配到縣區。《暫行規定》改變了過去由省局直接將資金分配到具體項目做法。但資金切塊分配到市,同時也加大了市級農發部門的責任。二是強化了項目庫管理,突出了市級項目審核責任。從2014年開始,由市級農發部門負責農發項目庫管理,各項目縣編報項目建議書申請入庫,對土地治理項目優先扶持土地已經合法有效流轉的規模經營,市級對申報項目進行審核入庫,未入項目庫項目不予申報。三是加強了市級項目評審工作,突出了市級對評審結果的責任。項目評審實行差額評審的辦法,評審項目個數不得低于擬申報項目個數的1.5倍,同時突出了市級對評審結果的責任。
(四)適應新《預算法》要求,重視財政支出績效。新《預算法》第五十七條第三款明確規定,“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應當對預算支出情況開展績效評價。”農發項目具有資金量大和連續投入等特點,農發項目建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備受關注。因此,推進農發項目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績效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做好新常態下農發工作的思考
(一)適應新常態,進一步理清農發工作新思路。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財政農發資金投入不斷加大,農發項目補助標準不斷提高。各級農發部門要主動適應新常態,結合各地自然資源稟賦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結合當地特色農業和經濟發展狀況,主動謀劃產業發展新規劃,進一步理清農發工作新思路。
(二)搶抓新機遇,進一步用好農發工作新政策。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適應和熟悉新規則,用好新政策。搶抓新機遇,關鍵還是項目,這是農發工作的基礎與根本。對創新試點項目,要積極研究政策,敢于爭取,勤于學習,用好政策,通過項目來提升農業生產條件,扶持地方優勢產業發展,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美好鄉村建設。
(三)主動新作為,進一步掌握農發工作新方法。農發部門要堅持以責任為擔當,主動新作為,在謀求新方法上做文章,在謀求新政策上出思路。農發項目與農發資金分配備受社會各界和農民的關注,農發部門要用制度來規范項目與資金分配,用制度制約行為,實現陽光操作,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同時,在基礎工作上,要加強農發項目庫建設;在項目選擇上,要進一步發揮縣級立項權;在項目申報上,要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競爭,擇優立項;在項目審核上,要充分利用好涉企資金管理信息系統,堅決杜絕重復申報、多頭申報等問題;在項目實施上,要堅持招投標等各項制度;在創新方式上,要探索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提升項目評審的專業性,提高項目驗收結論的權威性,做到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
(四)實現新發展,進一步提升農發工作水平。新《預算法》強調預算支出績效,農發資金支出同樣要講求績效。農業綜合開發工作要改變重項目立項、輕項目管理,重項目建設、輕后期管護,重建設過程、輕績效評價等問題。各級農發部門要對農發項目資金實行跟蹤問效,認真對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績效評價辦法(試行)》等規定,圍繞項目前期、項目組織、項目實施、資金使用和實施效果等方面開展績效評價。農發項目是否能夠發揮出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是農發項目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更是衡量農發工作水平的重要標尺。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農發辦)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