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清
“早期閱讀”兒童一歲半以后開始的閱讀,主要由成人將兒童讀物中的內容讀給幼兒聽,兒童識字后,進入自己閱讀。對于學前期幼兒來說,閱讀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幼兒閱讀的材料比較多樣,除文字外,圖畫,成人的語言都是他們閱讀的材料。幼兒的閱讀不僅隨意而且隨處可見,6個月大的嬰兒拿著書咿咿呀呀的玩著,甚至是撕書(對書的功能的認識);媽媽一手抱住孩子一手拿著圖書,對孩子說:“寶寶,你看,這是蘋果。”可是小孩卻只顧自己拍書取樂,書拍的越重越是高興(對書功能的認識);看著大人拿報紙的樣子,孩子也拿起報紙,學著大人的樣子看起報紙(對閱讀行為的認識);三歲的孩子與父母上街,看到自己認識的字,很是興奮“這個字我認識,這是大,這個我也認識,這是不。”(字形與字音的對應)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行為。早期閱讀對于幼兒就是觸摸書籍、聽成人講故事、自己復述故事、發表自己對故事的見解。這也決定了早期閱讀的意義不在于“書”,而在于閱讀的過程,成人借助圖書和幼兒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成人豐富和擴展幼兒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可以豐富應有的詞匯,提高對于語言理解能力的現實思維的能力,有助于思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密切親子關系、師幼關系和同伴關系等,有利于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的發展。
我國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把幼兒早期閱讀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目標體系,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的技能。”有關研究指出,3到8歲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孩子需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形成自主閱讀的意識與技能。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及孩子的父母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根據幼兒閱讀能力發展的過程與規律,對幼兒進行正確和有效的引導。為此,我們試圖抓住幼兒語言的關鍵期,開展早期閱讀活動。
一、好讀
好讀就是要讓幼兒喜歡上閱讀。孩子閱讀興趣的有無、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圖書的選擇有著較大的關系。《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合適而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合適的圖書應該是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當前發展水平的、迎合孩子興趣的讀物。小班時,可以選擇一些故事內容生動有趣,情節簡單,畫面清晰,色彩鮮明的圖書;另外,裝訂要牢固,紙質較厚韌,便于孩子翻閱。中班時,可選擇情節稍微曲折,內容健康向上,人物善惡分明。畫面要生動活潑,注重整體畫面。大班時,圖書故事情節要相對長一些、復雜一些,畫面仍舊要清晰鮮明。繪本圖書是很好的推薦。
二、樂讀
要讓幼兒快樂地閱讀,游戲化教學是非常有效的組織策略。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在幼兒的成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幼兒的早期閱讀活動中,游戲的角色更是不可忽視。在游戲的情境中幼兒理解故事會比較容易些。因此依據幼兒的興趣設置游戲場景,并給孩子提供相應的服裝等物品,再配上幼兒的語言、表情、感情、動作,幼兒就能通過多種感官進入故事的情境。讓幼兒在輕松的游戲氛圍中,了解故事的情節內容。游戲的情境由幼兒自己把握,幼兒可以在某一感興趣的情節、或是疑惑的部分不斷徘徊,直到問題和興趣得以滿足再進行接下來的游戲,充分感受閱讀的快樂。故事中的游戲情節,可以豐富幼兒的游戲經驗,讓幼兒在游戲中健康成長。在繪本《艾瑪捉迷藏》中,通過與可愛的有趣的大象艾瑪捉迷藏,幼兒在找的過程中發現捉迷藏的快樂。并且通過設置好的游戲情境讓幼兒在閱讀之余參與到游戲之中,更好地激發了幼兒的游戲興趣,以激發他們下次的閱讀欲望。
三、讀與演
《綱要》明確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和其他同伴交流,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舒適有趣的閱讀環境對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非常重要,也能延長幼兒持續閱讀的時間,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區角活動就是幼兒很自主的活動之一,教師根據幼兒的閱讀材料,有意識地在區角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小舞臺,鼓勵幼兒參與表演,使幼兒能在寬松自由的情境中展開活動。例如,在閱讀《彩色的鴨子》后,發現幼兒對故事中美麗的夢興趣較高,便在表演區與幼兒一起收集了大小不同的塑料袋、圍巾、披風、塑料花、彩色布條、皺紋紙等。在幼兒區角活動時,他們利用這些道具,把場地布置得五彩斑斕,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接著我引導部分看書的幼兒進行講述,部分幼兒進行表演,角色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換,重復練習。連平時不太愛表演的孩子也都想來試一試,共同體驗表演的樂趣,幼兒積極參與,共同探索角色表演,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合作關系,使幼兒在集體閱讀表演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對教師的安全感、信賴感,使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
閱讀是終身教育的一種好方法。熱愛閱讀可以使孩子終身受益。培養孩子早期閱讀習慣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用讀書識字,充塞童年的快樂時光,而是要充分開發孩子的潛能,讓閱讀成為孩子認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徑,成為童年快樂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