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摘 要】教學之道,德育為先,而德育之根本,在于讓學生懂得生命之重,珍愛生命,敬畏生命。中學教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健康成長,茁壯成才。當下的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往往不被重視,引每每不絕于耳的離家出走乃至跳樓事件以為證。本文聚焦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班上某學生為個案,通過走訪,單聊等多種途徑全面了解該生的問題源頭,努力從源治本,效果頗豐。我們的主要結論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家庭未能提供足夠的關愛和正確的疏通是導致學生思想壓抑,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老師和家長齊心配合疏導學生心里積慮是很有成效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心理教育健康
中小學教育,極其重要同時也極易被忽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著如下幾個主要問題:自我心理,性心理,家庭關系,朋友關系以及社會適應。我們以班上的某同學(化名周某)為案例,闡述從問題追蹤到最后解決,這一整個過程。
一、個案起源
周某,男,我校今年畢業學生。某一天的早晨,我在學生晨讀時發現了他手上有幾個小口子,課見我將他叫到辦公室,讓他把衣服袖子捋上去,我看到了觸目驚心的一幕,他的胳膊上那種小口子大概有幾十道之多。我問他怎么回事,他閉口不談。側面從學生那里得知,他對女孩子的表白被拒了。我約談其母親,家人竟然都不知道此事。于是我告知其父母這種行為的危害,但并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之后,又有一次他也出現了類似的行為。
二、問題行為
出現多次自殘行為。在那之后,我又發現了幾次有類似的傷痕。在周某的左手小臂外側上,有深深淺淺的小刀口幾十條,有的已經成了疤,有的正在結痂。看得出來不是同一時間弄的。但刀痕都是在小臂外側。小臂內側血管處無傷痕。偶然的一次,我從教室門口過,發現教室里就他一個人,在用腦袋撞墻,原因是物理考砸了。
思想非常極端。可能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有可能就會使他大發雷霆,或對周圍同學不理不睬,使同學們感到非常尷尬。又或有時,在自習課上突然大笑,或發出怪聲。
上課思想不集中,不能專心聽講,要么走神,要么萎靡不振,甚至昏昏欲睡。
將考試結果看得非常重,若成績好時,其表現的異常驕傲,不屑一顧。若成績不好,則立馬表現出懊悔,之后便出現自暴自棄的行為。
三、背景資料
吳敏【2】等研究表明,農村生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及縣城生長者,幼年由父母撫養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由親友撫養者,獨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家庭經濟收入較高者。因此,要研究分析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源頭,就要全面走訪調查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作息環境等客觀因素。
1.家庭狀況
周某自出生至13歲一直在武威老家由其祖父母代養。在嘉峪關打工的父母很久才能回家看他一次,直到14歲要上初中的時候,父母才把他從老家接到嘉峪關。
由于長期與父母沒有相處機會,所以,剛到嘉峪關的他與父母一起生活居然顯得很拘束,也不愿跟父母講他的心里話。父母工作忙,也只能負責他的生活起居,偶爾過問成績好壞,對他的心理世界從來沒有時間也不會想到去過問。
2.興趣,性格
性格比較孤僻,不愿與身邊的朋友交心,有不愉快的事情,他只會到網絡上去訴說。通常語言較為消極,極端。
3.社交生活
由于該同學14歲才來到嘉峪關,對周圍環境不熟悉,他的朋友圈就是本班級的同學。但不太會與同學們相處,同學們說他動不動就發火了,所以,有的同學也不愿與他多接觸。對老師也不能敞開心扉,說話總是有所保留,思想也比較成熟。
四、問題診斷
經走訪調查,我們獲取了第一手資料,分析周某的環境因素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周某從小缺少父愛和母愛,即使現在到了父母身邊,他也不懂得如何與父母相處,與父母談心。父母也由于家庭的重擔,無暇顧及他的心理感受。不能深切感受到親情的他想獲得別的情感來彌補,而青春期很容易會想到愛情。恰恰愛情也受挫,只好憑借一些異常的行為舉動來引起周圍同學的關注。這是造成他行為異常的重要原因。
其次,周某對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周某小學在鄉村就讀,在班級中一直以好學生自居,可是到初中后比他優秀的學生太多,自尊心極強的他受到了打擊。從此以后就有了“反正也學不到前面,還不如干脆放棄!”的想法。
最后,周某對自己不自信,缺失自我存在感。從他割傷自己的部位看,他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要輕生,而是希望能引起周圍同學的關注。
五、輔導過程
診斷出該同學存在的問題后,我們及時果斷的制定出解決方案。
1.利用同學間的傳話筒,側面讓其了解老師及同學的看法
剛好有一天,周某請假,我覺得臨時開了一次班會,對班級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并讓學生討論對他這樣行為的看法。當然絕大多數同學都是有正確的價值觀的。我對同學們總結說,他這樣做的目的想讓大家去關注他。我想很多同學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而得到別人關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他用的方法并不聰明。比如,我們可以表現突出,在學習方面,體育方面,藝術方面等;我們還可以樂于助人,做好人好事等,這些都是可以引起大家關注的方式,并且同時還可以得到大家的贊嘆!何樂而不為?
之后也是如我所料,有他的死黨將我班會課上的內容講給他聽。通過學生的表達,讓他對所講內容不是太反感,同時認識到他的行為并不好。
2.與他單獨談話,找專業的心理學老師找其談話
我經常尋找機會與周某接觸,在日常生活中關心他,在學習上鼓勵他。漸漸打開他的心扉。希望能了解他內心深處的行為動機和對外界環境的種種想法。我班楊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我也經常請教她,對這種問題的對策。必要的時候,求助于楊老師,讓楊老師與他談話。將其自殘的傾向降到最低。
3.加強與家庭的聯系,對親子教育進行指導
與周某的父母交談、溝通,我建議其父母及時了解他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除了關心他的學習外,還要多注意他情緒的波動情況,及時解除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多外出活動,鼓勵其多交朋友,少上網。我與家長添加了QQ好友,及時與家長溝通。
六、輔導效果與心得體驗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周某基本上有了一些感悟,不良行為在減少,性格較之前有所好轉,對老師的教育不再特別抵觸。
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家庭未能提供足夠的關愛和正確的疏通是導致學生思想壓抑,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老師和家長齊心配合疏導學生心里積慮是很有成效的解決辦法。通過這個案例,我認識到,第一,學校教育要及時。及時對他的心理輔導有助于他對自己行為的準確認識。當學生出現問題時,要充分掌握具體情況,對癥下藥。第二,家庭教育更要細致。學生不良行為的出現與家庭密不可分。可能有一些家長對某一些問題可能有所疏忽,所以,我們要加強家校互動,及時溝通學生在學校和家庭里的表現,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
七、結語
這是一個初中階段較為常見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引發的不良行為案例。一方面孩子需要家長的不只有吃穿住行,更需要家長在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家長在情感方面的投入比經濟方面更重要。另一方面,作為班主任要隨時觀察班級學生的情況,有異常行為要及時解決。
既然是個案,也就難免存在個案分析自身攜帶的缺陷,那就是分析問題的局部性,所以我們認為,要徹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必須具備科學的心理問題測評指標,量化研究,才能更好的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王禪,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
[2]吳敏,時松和等,生活環境因素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6)
[3]陳慧平,論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環境要素[J]。北京音年政治學此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