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兵
【摘 ?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讓歷史課堂煥發生機,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從“灌輸式”轉為“指導式”,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實現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新課改 ?歷史課堂 ?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50
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是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高效課堂的核心是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以實現有效教學,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參與、互動、共鳴”。如何將兩者融合,在教學中達到高效性,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際簡單談談。
一、對課堂教學案進行科學有效的設計
首先,課堂教學過程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關鍵。中學歷史教師應該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整合教材,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每節歷史課的教學思路,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目標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所教內容的難易程度,結合學生實際水平,在備課中結合各節課的特點,設計簡明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說故事的方法主要適合于初中生,而辯論的方法則對高中生較為適宜。
其次,教師要熟悉和貫徹執行教學大綱,深入鉆研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歷史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情況,善于總結自己的經驗和虛心學習別人的經驗,根據教學實際,不斷更新教案內容。教師應從歷史教學的規律出發,正確地、有創見地指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最佳途徑和高效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最后,衡量歷史課堂教學的成敗與否,不在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而在于學生能否通過歷史教學去體驗和感悟歷史,并逐漸樹立終身受用的歷史素養和歷史思維方法。
二、創新、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能否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對教師能力的考察,是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素質提出的新要求。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如采取結合時事,利用古今對比,借助實物、圖片等教具創設相關的情景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歷史有強烈的探究心理,保持學習歷史的高漲熱情。歷史對考分的貢獻遠遠不能達到持久吸引學生的目的,教師只有通過創新和豐富教學手段方法,展現出歷史學科的人文魅力,學生才會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進而以積極主動的狀態投入歷史學習。
最后,俗話說,教有定則,教無定法。教師不應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應該借鑒其他學校的優秀教學模式和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和有益做法,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科學總結每一堂課的教學效果,來完善教學手段和方法,更好地實現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
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學生充分參與課堂
首先,可以運用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為主的研討式和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從而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進而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其次,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自學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學生可以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自己設計評價指標。
(一)課前預習是學生學好新課,取得優良成績的基礎
課前預習,能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初步的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那么如何做好課前預習?首先學生要根據老師的教學進度、結合自己的實際,安排合理的預習內容和時間。其次課前自學要講究質量,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最后結合課前預習,嘗試做課后練習題,及時驗證自學效果。
(二)當天課程當天復習
學生在課后復習時,特別要將聽課時存在的疑難問題徹底解決,搞清楚知識前后之間的聯系,注意總結知識的規律性。課后復習可以檢查每天聽講的效果,提高看書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對老師講授的內容,在全面復習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和關鍵,鞏固新知識的同時培養反思能力。
最后,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和制約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和教學結果。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水平、認識規律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態度與能力。讓學生明白自己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是作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歷史的主人。
四、由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
1.歷史教師是引導學生體驗歷史的學習過程,是掌握正確探究方法的促進者。教師應當著眼于為學生的歷史學習和生活提供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而不是灌輸盡可能多的知識,要讓學生在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化死記硬背為理解接受。因此,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就會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歷史知識,融會貫通,進而靈活的運用。
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習展示的平臺。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相信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的思維自由發散、主動探索。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教師可以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在互動中學到知識,具有了大膽質疑的創新精神,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意識。學生通過自我完善與自我發展,他們才會真正享受到探究性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進而真正愛上歷史學習,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歷史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定位。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意見的傾聽者,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運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通過課前精心準備,整合有效的教學知識,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營造師生間、生生間互相提問、積極討論的良好氛圍。通過課后練習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獲得反饋信息,查漏補缺,及時反思并完善教案,形成課前、課堂、課后一條鏈的模式,從而達到高效的目標。
在新課改背景下構建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不僅要求歷史教師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更好地促進學生高效的發展,而且要堅持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指導相結合,堅持高效講授與課堂討論相結合,強調老師和學生的互動配合,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