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要】反思性教學是影響當今世界各國教育實踐的強勁教學思潮,備受推崇,被人們看成是教師成長的階梯和助推器。本文試圖通過從內涵、策略及教師反思過程的角度出發對反思性教學進行反思,澄清問題、深化理解,以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內涵;策略;反思
目前反思性教學研究是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對該問題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師范教育改革過程中,隨后逐漸成為影響世界各國教育界的一種強勁的教學思潮。受到西方“反思性教學”思潮的影響,我國教育工作者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反思性教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
杜威(J.Dewey)最早對教學反思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反思是“能夠使我們的行動具有深思熟慮和自覺的方式……是把單純情欲的、盲目的和沖動的行動轉變為智慧的行動”[1]。美國思想家蕭恩(D.A.Schon,1983)認為,能夠促使從業者(包括教師)專業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來的研究性理論,而是從業者對自己的實踐行為以及內隱于其中的知識、觀念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并把這種思考的結果回饋于行動之中,使之得以改善。這種思考可以發生在行動之中、行動之后和未來行動之前,即,為行動而思考[2]。美國教育家布魯巴赫(J.W.Brubacher)認為反思性教學實踐有三類:對實踐的反思、在實踐中反思、為實踐而反思。我國學者熊川武對反思性教學的定義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ning how to teach)與“學會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其反思性教學有三點內涵: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
目前的現狀來看,人們對反思性教學理論和技術的研究較多,但在實踐中教師能否做到真正的反思,或者說能否進行有效反思,教師進行反思的策略或方法是否得當,是否還是憑著自己的經驗進行簡單重復的教學實踐,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本文試圖通過從內涵、策略及教師反思過程的角度出發對反思性教學進行反思,澄清問題、深化理解,以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當前反思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內涵的理解
對于反思性教學這一概念的理解,多數人比較接受熊川武教授的觀點。學者們的觀點的主要區別還是在于:是“教學的反思”,還是“反思的教學”?學界對反思性教學的內涵的界定不盡相同,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教師正確的理解其內涵。反思性教學在人們心中仍然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對于教師教學而言,反思性教學在形式上只是一種精神、一種主義,它倡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反思。大多數人對并為真正理解反思性教學的內涵。
(二)策略和方法
反思性教學的實施策略主要有教師敘事研究、教師行動研究和教師探尋研究。教師敘事實質上是一種回憶水平的反思。教師行動研究是教師對自身當下思維與行為的監控與調節,是教師當下思維與行為的協調與互動。教師探詢研究是倡導教師的反思不能僅僅關注過去與當下,同時還要更多地關注將來。反思性教學的核心在于獲得技能性教育技術,比如系統性的課堂觀察、學生教育的自我評價、日記寫作和模擬教學。反思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寫作、日記、案例記錄、情境設置、儀器反饋、電子反饋、隱喻、平臺。此外,其他研究者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具體方法,但總的來說,這些策略和方法可以概括為兩類:教師主體自身的反思方法、教師主體與他人交流的反思方法。這些策略和方法基本借助技術手段來反思。實踐過程中教師僅使用這些策略和方法,而忽略了反思的理性和決策的自覺,使得反思淪為形式上的反思。
(三)自身經驗對反思過程的影響
教學反思的過程包括以下幾步。(1)分析教學現狀,發現問題。界定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存在的教學問題,并通過集體的討論,把握問題。(2)進行目的-手段分析。收集與問題相關的資料和信息,明確通過問題的解決所要達到的目的,然后對各種實現目的的手段進行評估,從中選取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3)進行專業判斷,即統整全部信息,形成暫時性結論。(4)采取具體的實踐行為,調整行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是無法受到外界控制的,也難以得到外界的幫助。因此,其已有的經驗和能力決定著反思性教學的發展方向。教師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不同直接影響其反思的能力。
二、對反思性教學的幾點反思
反思性教學并不一定能都起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作用。以下是對反思性教學的幾點思考。
第一、消除狹隘的理解,正確認知反思性教學。狹隘的理解會帶來方法的誤用。缺乏理論指導的反思是膚淺的反思。正確的認知反思性教學尤為必要。
第二、反思過程中,不應只局限于對教學技術、策略的思考。不應把反思過程局限在對教學技術、策略和手段的思考上。教師的視野也應關注倫理和道德。
第三,警惕形式化反思及過度反思。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要避免為了反思而反思,可以把它當做一種既定的任務,而不要進行形式化的、虛假的反思。此外,過度反思也沒有必要甚至有害的。如果過度,這種反思就加重教師負擔,影響其教學效果。
第四,注重團體的的作用。教師群體能支持和幫助教師的專業發展這,通過團體的互動可以發掘教師的潛力,提高反思的效率。
第五,增強教師主體意識,培養教師個人反思能力。主體意識越強,教師越能進入反思狀態。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Schon D.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6.
[4]熊川武.論反思性教學[J].教育研究,2002(7).
[5]劉加霞,申繼亮.國外教學反思內涵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3(10).
[6]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