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營銷的角度講,“無名”是一種資源,而它很容易被過度的宣傳消耗掉。尤其當這些消耗還和品牌價值無關時,那就是一種浪費
·貓躥狗跳的雙十一營銷,差不多是互聯網營銷的一個縮影。
·那些在市場上打不贏對手的品牌,最喜歡干的一件事,就是在營銷中挑釁對手。
·相較于汽車品牌、體育品牌們的幽默挑釁,底線深不可測的互聯網品牌們更喜歡不顧體面的“口水營銷”和“打臉營銷”,昨天打別人臉,今天被別人打臉,誰也不值得同情,誰也不值得尊敬。
·如果以為打打“口水戰”,就能讓消費者們忘了“價格戰”這回事,那絕對是這些品牌們的妄想。互聯網品牌們一直以來的營銷策略所培育出來的消費思維就是:“誰家便宜買誰家”。
·相較于持續、緩慢(對于心急的互聯網人而言)的品牌建設,“口水戰”是一件便宜又劃算的事,說幾句出格的狠話,就能搶到頭條,贏得關注。
·對這些口水的關注很少來自真正的消費者,而是那些永遠缺乏話題的媒體朋友。當然了,很多還沒有實現盈利的互聯網品牌們,營銷的出發點其實是(潛在)投資人,而并非消費者——要不然怎么會在廣告里直接開罵消費者“你丫”……
·互聯網品牌們患上的是一種“網絡狂躁綜合癥”,主要癥狀是在市場上不斷發出嘈雜的聲音,這些聲音失焦、多變、又和品牌核心價值沒什么關系。
·去看了一眼2015全球品牌價值排行榜,還好,這些愛吵架的品牌都沒上榜。
·互聯網品牌們擅長的這些重口味營銷,雖然沒有什么可沉淀的營養,卻很容易上癮,也引得很多其他眼饞的品牌迫不及待地想試一試。
·給那些初創或后來者品牌的一點啰嗦:從營銷的角度講,“無名”是一種資源,而它很容易被過度的宣傳消耗掉。尤其當這些消耗還和品牌價值無關時,那就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