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娟
【摘 ? ?要】教學策略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素質教育下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合現代的課堂教學。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課程任務,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在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衍生出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如:學習機會最大化;最小化感知適配;提高學生自主性;激活直覺思維;提升文化意識。尤其是在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這些教學方法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方法 ?學習機會 ?學生自主性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36
一、學習機會最大化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參與度較低。對于已經掌握了一定知識的高中生來講,教師教授的內容對每個人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內容,有的同學不甚了解,有的同學已經爛熟于心,如果老師講課的內容,一部分學生已經學習過,那么講課內容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而已經學習過的學生會因為興趣的降低,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之外。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獲取新知,提高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給所有學生都提供最大化的學習機會。首先,設置多樣化的學習目標。課堂上,教師提供適當數量的學習目標,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數量少了會造成課堂拖沓、效率低下,數量太多又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其次,設置問題,分小組討論。經過小組的合作探究,眾多思想相互融合、碰撞,不僅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大部分問題,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實現學習機會的最大化。
例如:《雨巷》的教學設計。教師提出下面幾個問題:(1)通過預習,相信你們對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有誰能介紹一下戴望舒嗎?(2)《雨巷》是一首現代詩,與古代詩歌相比,在押韻上有什么特點?(3)你認為作者寫這首詩主要用了哪些寫作方法?有什么作用?(4)詩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經過小組討論后,前兩個問題很容易就能得到解決。接下來教師主要把重點放在第(3)(4)問題上,這也是全詩的關鍵。對于這兩個問題,教師以引導為主,組織全班學生共同討論,直至問題得到解決。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在每一環節都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機會。
二、最小化感知適配
最小化感知適配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不隨便批評學生的觀點、看法,使學生在感知方面與老師、同學融為一體。這一教學策略經常在學習評價和教學評價環節運用。傳統課堂上的學習目標評價和教學評價,都由教師主導,學生則處于被動的角色。有時,老師的看法,學生不一定認同,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教學中的評價機制應采取參與主體多元化,教師、學生都應參與其中。
三、提高學生自主性
長期以來,在中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都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占有絕對的權威地位。素質教育下,主張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要創設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及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積極發言。其次,高中語文教學應具有“現實性”,即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以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為中心點,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最后,通過設置游戲或活動環節,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課堂活動要符合高中語文的習得規律,教師做好輔助性作用,使學生自主發展自己。
四、激活直覺思維
現代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創造力。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決定于直覺思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激活學生的直覺思維,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那么應該如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激活直覺思維呢?首先,要積累直覺材料,創設思維空間。在學習課文時,教師不要開始就直接把中心思想告訴學生。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或讓學生自己搜集背景材料,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如:《我愛這片土地》的教學設計: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搜集了大量有關作者、寫作時間等方面的背景知識,課上學生將自己搜集到的知識與同學、老師分享,在學生講到寫作時間1931年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指出課文的中心思想與當時國土淪陷有關,在教學過程中,推遲結論的時間,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有利于學生發現事物存在的內部規律,通過直覺聯想,進行判斷,這些都是激活學生直覺思維的重要方式。
五、提升文化意識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對人格的塑造、道德觀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高中時期是青少年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青少年的發展程度對國家甚至整個民族都有重要影響。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必須將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識貫穿課堂教學中。
首先,重視課本中古典文學作品的講解。語言文學是文化的載體,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經典文學作品,必定帶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意識。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次,加強閱讀訓練,拓寬閱讀量。在閱讀時形成做筆記的好習慣,把有文化意蘊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來,可以加深對句子或文章的理解,培養文化素質,積累寫作素材。閱讀古典文學作品,可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閱讀格言、名句可以修煉道德品格,閱讀散文可以積累文化感情。這樣,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再者,加強寫作技能的訓練。寫作不是文字的簡單羅列,而是個人情感的表達。通過作文,教師可以從側面了解學生的思想感情、道德品格和文化修養。寫作時,還應提倡創新精神,與社會熱點密切聯系起來,提升文化意識可以采取多種教學策略。
如:在學習完課文內容后,進行分角色扮演;有關四大名著的內容,可以應用視頻等多媒體展示,使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學習古典詩詞時,可以組織朗誦比賽。最后,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意識。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教師,更應該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發掘課文中潛含的文化知識,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從而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提高。
上面講到的教學方法或理念,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通過學生課上的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直覺思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深化學生的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