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 ?要】如今,可以說,英語已經不只是英國人的語言了,而成了一種全球型的大眾語言。而學習任何語言,都不是在單純學習語言本身,語言都根植于自身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內容。英語也毫無例外,對英語的學習和運用,就是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的交流。本文著重從地理地域差異、民族習俗差異和宗教信仰差異三方面,淺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 ?英語學習 ?地理地域差異 ?民族習俗差異 ?宗教信仰差異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206
一、 地理地域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中西方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不同,對同一現象或事物所運用的語言表達形式就不同,例如,中國和英國地理地域的差異,在方位及其對應物上,表現的比較明顯。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個傳統,即南面為王、北面為朝、南為尊、北為卑,說話時也是南在前、北在后,比如“從南到北”“南來北往”;而英語文化則恰巧相反,英語國家的人從地域文化上,來理解漢語中的從南到北,就是from north to south;漢語中,西北、西南、東北、東南等方位詞,英語對應的分別為northwest,southwest,northeast,southeast等。在中國,人們認為東風象征著春天、溫暖之意,俗稱東風報春;而在英國,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它象征著寒冷,讓人不愉快,所以英國人很討厭東風,但他們卻喜歡西風,因為它給英國人帶去春天,因此有“西風報春”之說。
中西方國家所處的地理地域不同,使人們對同一種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認識。有的事物在一種文化里被認為是美好的象征,而在其它文化中卻可能被看作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普通事物。在中國,牛是勤勞、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象征,所以人們常把那些任勞任怨的人比喻的稱為“老黃牛”。中國人喜歡牛,因為牛可耕種,成為農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些不以牛為耕作牲畜的國家,對牛的認識可能就大不一樣了。在英國,人們不講什么“老黃牛精神”,卻說“work like a dog”、“work like a horse”(勤勞工作)等。
二、 民族習俗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民族習俗,主要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同人交往過程中,由民族風俗和習慣所形成的文化。人們生活的環境不同,就會產生不一樣的語言。在英語國家,人們之間相互的稱呼,與我國的習慣相差很大。有些稱呼在中國人眼里有悖情理,沒有教養,不懂禮貌。例如:小孩子不稱爺爺奶奶為grandpa 和grandma,雖然直呼其名,但是顯得既得體又親切。年輕人稱呼年長者,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 或Miss。例如: Mr. Green、Mrs. Green、Miss Ellis 等。在漢語里,我們可以用“老師、經理、主任、醫生、工程師”等詞放在姓氏后面,連用作稱呼語,而在英語中卻不能。在有人贊揚的時候,中國人總是很謙虛地說,“哪里,哪里!”“不行,不行!”這樣的話。這往往會使西方人覺得是在質疑自己的判斷能力,使其很尷尬。
三、宗教信仰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在西方,人們多信奉基督教,他們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界上一切安排都是上帝的旨意,而且基督教在西方歷史上曾一度占有統治地位,教會的勢力往往是凌駕于君主之上的。而在中國人心目中只有“開天辟地”的盤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佛教中的老天爺應該是“Heaven”,而基督教中教徒所信奉的上帝則是“God”。還有,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有“龍”,在英語中對應的詞是“dragon”。在中國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征。與皇帝有關的住所、穿戴等都以“龍”冠之:龍廷、龍床、龍袍等等;后來,龍又引申為高貴、吉祥等的象征,“龍鳳呈祥”表示興旺發達,一派繁榮景象。而在西方國家,例如英國,“dragon”的文化象征是“怪物、魔鬼”等。
四、結語
語言既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思維的載體。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而且還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靜止孤立地學習英語,只能得到語言知識的皮毛,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語言能力,更不可能得體地運用語言。所以,在學習英語時,應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才能在實際應用中表達正確。
參考文獻
[1] 鄭億蘭.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英語教育[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6)
[2] 彭金定主編. 大學英語教學與學習策略的科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6.
[3] 章京萍. 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漢詞匯交流的影響[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6
[4] 杜學增. 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