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慧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碧招兄壬舱f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憋@然,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本人在從教過程中,也一直在探索課堂如何有效提問,在嘗試中發現巧妙的課堂提問,能點燃學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瀾,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探索性提問
“牽一發”是指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教學的“主問題”?!皠尤怼笔侵高@類問題,有利于引發學生去探索文本,幫助學生進一步閱讀理解文本,分析文本,讓學生帶著探索的理念去研讀文本。如我在執教《散步》一文時,在學生基本熟悉課文之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在這一家四口中最欣賞哪一位,為什么?學生聽完認真思考,還不時在書上勾畫著。不一會兒,學生一個個舉起了手,欣賞母親、我、妻子、兒子的都有,而且說得頭頭是道,課堂氣氛相當活躍。關鍵是這一問題,對于整篇文章來說,能覆蓋全篇。學生首先要弄清楚文中寫了哪四位人物,這四位人物各具有怎樣的思想性格,由此來把握人物的刻畫與描寫。然后再根據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念來進行評判,從而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和主題思想有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2、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激情性提問
好的問題,應該能夠開啟學生心靈,激發學生思維,引發智慧碰撞,激活生命體驗,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情感的涌動。老師不僅要吃透教材,深刻領會教材的內涵,還要了解學生,充分認識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才能很好地設計教學當中的提問環節。如在教《有的人》一文時,教學一開始便可讓學生閱讀并思考:文章第一段中的句子“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笔欠衩埽慨攲W生都持否定態度時,及時追問:那么句中的兩個“活”和“死”應如何理解?就這樣的兩個提問勢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迫使他們急切地研讀課文,尋求答案。學生理解了兩個“死”和“活”的不同含義,也就掌握了文本的主題。本來一篇看似難以理解的詩歌就變得簡單易懂了,自然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分層式提問
課堂提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最大限度地照顧到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學習需要,讓大家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讓千樹萬樹的梨花都能夠綻放。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把難問題進行分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環扣一環地進行提問,逐步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如教學《變色龍》,就可以采用分層設問。教師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文中寫了哪些人物?這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回答的問題。接著提問:文中通過這些人物敘述了一件什么事?概括事件也是基本的訓練。隨后提問:這些人物有什么特點?以此來把握作者對人物的刻畫。然后提問:文中的主人公是誰?通過了解主人公來揭示本文的主題并了解文學體裁的特點。最后提問:小說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問題?學生便可以各抒己見,展現自己的思想認識,活躍課堂氣氛。這樣一組從易到難、從淺到深、環環相扣、層次清晰的設問,就會使文章重點難點的學習容易多了,也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學習的興趣點和思索點,使全體學生都能從回答問題中享受到獲取新知的歡快和樂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課堂生動、活躍,從而達到有效的目的。
4、秋日勝春朝的對比式提問
對比式提問往往是把新教的難以理解的知識與曾經教過的學生容易理解的知識放在一起加以比較,通過提問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比較,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因為攝入了學生已知的元素,學生自然會從已知的知識中得到啟發,獲得思索的途徑,也就是為學生打開了一條思索的路子。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時,曾滿懷激情地提出問題:“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生機、無窮力量。賀知章描寫春是‘二月春風似剪刀,寫出了春風到來大地換新裝的特點;王安石描寫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寫出了春風的活力與靈性;朱熹描寫春是‘萬紫千紅總是春,寫出了生機盎然的春色。這些短詩只從一兩個角度,選取兩三個景物來描寫春天。而朱自清的《春》是從哪些角度來寫春的?又描繪出了春怎樣的特點呢?”這樣的對比巧妙結合,充滿詩情畫意,激發學生的情感,意境深邃,靈性萌動,使學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發學習的情趣,啟動學生的思維。
5、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邏輯式提問
邏輯式提問是一種層層推進式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同時使得學生有條理性地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內涵,層層深入地剖析文章的主題,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以此來開啟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我執教《囚綠記》時,第一個問題就是問學生“題目中的‘囚綠具體指什么內容?”這是抓住文章的標題設疑,因為此文的標題對概括文章內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接著我馬上投出下一個問題:作者具體是怎么囚的?然后重點拋出第三個問題:囚綠之前、之后各寫了什么? 學生一個接一個地順利回答了以上問題,這樣層層深入,一環套一環,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導向,樹立了學好課文的信心,而且對第三個問題還各抒己見,聯系課文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又如執教《一雙手》一文,我就采用這種邏輯式提問方式進行教學。先提出問題:“這是一雙什么樣的手? ”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在書上找出答案——“天下第一奇手”。然后問:“作者是如何具體描寫這雙手的?”這個問題有點難度,要求學生閱讀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運用了視覺和觸覺,從理性上去感知,一層層寫出了手的特征。最后,我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這雙手揭示了主人公怎樣的精神境界? 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提問,使學生對本文的重點難點很容易理解。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痹谡n堂提問有效性的探索中是否可以找出一些能讓學生迅速理解文章的支點呢?語文課堂的精彩不是教師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師能夠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激活學生思維內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所以我們還需不斷探索,千呼萬喚,使學生始終感覺到知識的“活水”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