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媚
摘要對于我國立法聽證的范圍,現行法律的規定過于簡陋,本文結合我國現階段立法聽證范圍存在的問題指出我國現階段立法聽證的范圍可以采用原則性規定、列舉性規定和排除性規定相結合的方式。
關鍵詞立法聽證范圍問題完善
按照聽證內容的不同,立法機關的聽證形式可以分為監督性聽證、調查性聽證及立法性聽證。立法聽證與立法機關的立法功能有最直接的相關性,用以審核特定的法案,即將推出的法例或修正案。①
有研究者認為:“立法聽證制度,是指立法機關在立法過程中,就某項立法項目要不要制定,或者在立法草案起草和審議過程中就立法草案條款的內容,通過召開會議公開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為審查立法項目或草案提供依據或者重要參考的法律制度。”②有學者認為,立法聽證,“指的是立法機構(中央的和地方的)就某一個即將推出的新的法律法規草案或修正草案舉行的聽取證人證言的活動”。③也有學者認為,立法聽證是立法主體在立法活動中,進行有關涉及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益的立法時,給予利害關系人發表意見的機會,立法主體聽取意見的程序法律制度。④
我認為,立法聽證作為一種重要的程序制度,其內核在于“聽取利害相關人的意見”,而在我國當前的立法實踐中,立法聽證制度應當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及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的過程中,在進行涉及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益的立法時,給予利害關系人發表意見的機會,聽取意見的程序法律制度。
一、確定立法聽證范圍的方式
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肯定式。即法律明確規定適用聽證的情形。有的是原則性的規定與列舉性的規定相結合的情形。如日本國會法第51條,就是用肯定方式確定日本立法聽證范圍是:委員會對普遍關心的及特定的重要法案,可召開公聽會,聽取與該法案確有利害關系者及學識經驗者等的意見。關于總預算及重要歲入法案,必須召開公聽會。但是,凡已召開過公聽會之法案及同一內容的法案,則不受此限。還有一種情形雖然也是屬于肯定式的規定,但不列舉哪幾種情形,而是確定一種原則:當某種情況適用此原則時,便要實行聽證。
(二)否定式。即排除立法聽證的情形。一般地,每個國家在適用立法聽證時都要考慮很多因素,對有些事項不宜或不能適用立法聽證制度。如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第66條不僅僅適用于具體行政行為的聽證,有些也適用于行政立法聽證第554條第一款規定不必經過正式聽證程序的情形:以后由法院就法律問題和事實問題重新審理的事項;除行政法官外,政府職員的錄用和任期;完全根據觀察、測驗或選舉而作出的行政裁決;執行軍事或外交事務的職能;行政機關充當法院代理人的案件;勞工代表資格的證明。
二、我國立法聽證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措施
(一)我國立法聽證的范圍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來看,一方面,我國立法聽證基本上都是由立法機關主動召集的,實踐中少有群眾主動要求召開立法聽證會的。另一方面,《立法法》和地方立法聽證規則中對立法范圍的界定過于寬泛,一般是說,涉及本地“重大的,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益關系密切的”法律、法規需舉行立法聽證會,可實際操作中往往難于掌握,隨意性較大。
而我國公民法律意識和聽證意識總體薄弱的狀況。聽證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的事物,連一些聽證組織者對于聽證的精神實質都還把握不準,更不用說普通百姓。而一項民主的決策要充分發揮作用,就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目前我國普通公民的聽證參與度低,公民聽證意識急需提高。⑤
(二)我國立法聽證的范圍完善措施。
立法聽證社會影響較大,程序要求比較嚴格,成本也比較高,所以必須對聽證范圍明確界定。一方面,聽證范圍的規定應具體詳細,不應過于籠統。要明確界定應當聽證事項的范圍,選定的內容應當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另一方面,我們要界定必須聽證的范圍,而可以聽證的范圍則無須規定,從而為公眾直接參與立法提供一個平臺。對確定的聽證范圍應采用“應當舉行聽證”的強制性用語而非“可以舉行聽證”的原則性規定,并且在以上前提的基礎上,逐步拓寬立法聽證的范圍。
我國立法聽證范圍的原則性規定是:一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立法必須實行聽證;二是立法機關認為必要的情形。立法機關認為有必要時,可以依職權主動舉行聽證。
我國立法聽證范圍的列舉性規定是:第一,關于價格、稅收的立法;第二,關于行政處罰設置的方法;第三,關于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征收等的立法;第四,關于企業管理的法律與行政法規等。總之,必須舉行立法聽證的事項是其所立之法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其立法深刻影響公民的權利義務關系。
我國立法聽證范圍的排除性規定是:第一,關于國防、外交方面的立法;第二,關于國家機關組織、內部管理、辦事程序和手續;第三,能通過如測量、觀察、實驗、計算等科技手段解決的事項;第四,解釋性法律、法規涉及的事項;第五,其他事項。總而言之,不舉行立法聽證會的事項應當是舉行聽證會沒有必要、不切實際或者違背公共利益的事項。
注釋:
①毛向陽.論我國地方立法聽證制度的構建[D]吉林:吉林大學,2004 .
②楊雪冬,陳家剛.立法聽證與地方治理改革[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4.
③汪全勝.立法聽證初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 .
參考文獻:
[1]彭宗超,薛瀾,闡坷.聽證制度-透明決策與公共治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于兆波.立法決策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周旺生.立法學[M].法律出版社,1998.
[4]朱力宇,張曙光主編.立法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