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 楊蕾 夏斌


[摘要] 廣東與周邊區域共同構成的三大海洋經濟圈,與一帶一路戰略具有空間重合性和目標一致性。本文通過解構一帶一路戰略方向和各圈層的現狀及特點,提出由核心區域、重點產業和保障機制構成的海洋經濟跨圈層協同發展體系,旨在探索跨區域海洋經濟合作模式,避免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實現區域海洋經濟戰略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統一。
[關鍵詞] 一帶一路 海洋經濟 圈層協作 廣東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5-0034-05
[作者簡介] 杜鵬(1982 — ),新疆烏魯木齊人,深圳大學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資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楊蕾(1985 —),女,江西吉水人,廣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管理與城市效率;夏斌(1959 —),江西泰和人,中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海洋資源開發。
2011年《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提出以廣東為核心,由珠三角海洋經濟區、香港、澳門構成粵港澳海洋經濟合作圈;由粵東的汕頭、潮州、揭陽、梅州以及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構成粵閩海洋經濟合作圈;以及由粵西的湛江、茂名、陽江,廣西的北部灣經濟區和海南國際旅游島構成粵桂瓊海洋經濟合作圈,并發展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海洋經濟合作圈規劃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廣東海洋產業發展和升級拓展了空間,提供了機遇,巨大的沿線市場有助于外貿發展,緩解就業壓力、產能過剩和資金過剩等問題。探索海洋經濟圈層內部發展與一帶一路戰略的相互協調機制,也成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亟需研究的戰略問題。
一 “三圈”核心發展區域空間分析
(一)一帶一路戰略與“三圈”空間關聯分析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海陸協同發展,陸上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支撐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建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三圈”覆蓋海陸區域與一帶一路海陸通道高度重合(圖1),區域內各類中心城市和重點港口分布密集(表1),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扎實,勢頭良好,輻射帶動作用大,區域合作經驗豐富,有條件成為海陸通道的空間起點和推進動力。
然而,一帶一路和海洋經濟三圈覆蓋海陸區域廣闊,一蹴而就的全面發展難度較大,分類型、分區域、分階段實施成為其發展的必然選擇。三大海洋經濟圈的空間發展應以重點港口、特區新區、沿海中心城市、省會城市、海洋基礎較好城市為核心,發揮聚集效應,以點帶動周邊區域及圈層經濟網絡發展,豐富海陸交互通道,實現各圈層海洋經濟的全面發展,并促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實現。
(二)“三圈”優先發展核心區域
1. 粵港澳海洋經濟合作圈
粵港澳經濟合作圈中包含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等國際和區域經濟中心,海洋經濟和城市化水平較高,為三大海洋經濟圈發展的核心,易發揮其引導和帶動作用。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作為其中的新區和特區,除了借助一帶一路戰略促進自身發展外,還可利用資金、技術、產業、金融和政策規劃等方面優勢,探索海洋產業升級和跨境協作模式,帶動各圈層全面發展。
廣州南沙:南沙作為廣東最新獲批的新區,是內地和香港聯系的重要紐帶,自身發展中應特別突出其在高端服務業、國際貿易、旅游會展、科技創新、教育培訓和文化創意方面的優勢,力爭成為廣東一帶一路建設中心。
深圳前海:深圳前海與香港和內地均有緊密聯系與合作,金融、物流、信息等海洋服務產業將成為前海合作區帶動珠三角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
珠海橫琴:橫琴自貿區與港澳聯系緊密,探索金融、信息資訊服務、外包服務、商貿服務、會議展覽與海洋經濟聯動發展,成為珠江口西岸海洋產業升級發展的核心區域。
2.粵閩海洋經濟合作圈
粵閩經濟合作圈所處區域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與臺灣地區聯系緊密。該圈層海洋經濟空間發展策略應以深汕特別合作區和廈深高鐵為橋頭堡和紐帶,打通海洋經濟陸上節點,連接珠三角與海西經濟區,促進粵閩兩地海洋發展融入“海上絲路”戰略體系。
汕-廈藍色經濟帶:重點提升和擴展經濟帶周邊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對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潮州、揭陽、汕尾等城市的建設和一體化發展,探索建立南澳“自由港”。
福州周邊城市與福州新區:充分利用福州新區發展的機遇,帶動海西沿海城市和海洋經濟共同發展,推進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周邊地區的一體化發展,加強與臺灣地區交流合作。
深汕特別合作區:“深圳-汕尾合作區能夠有效利用深圳資金、人才、技術、產業、管理等優勢和特區發展經驗,并結合汕尾的區位資源優勢,實現珠三角與粵閩海洋經濟圈的連接和協同發展。
3. 粵桂瓊海洋經濟合作圈
粵桂瓊海洋經濟圈與東盟空間毗鄰,歷史和文化聯系緊密,東盟又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區域與我國經貿關系最為密切和全面的地區之一。“海上絲路”的發展將有助于提升粵桂瓊海洋經濟圈與周邊區域在相關涉海產業的合作。此外,還可利用海南省級經濟特區和國際旅游島的優勢,促進海南海洋經濟的全方位發展。
共建中國-東盟海上通道:湛江、茂名、北海、防城港和海口、三亞作為區域核心城市應積極發揮帶動作用,共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核心區域。其中湛江與東盟合作,對接北部灣經濟區和海南國際旅游島;廣西則以欽州產業集聚區、北海市產業集聚區、防城港市產業集聚區為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
海南島國際旅游島建設:海島內部重點發展四大海洋產業帶,包括:北部重點構建海口、文昌、澄邁海洋綜合產業帶;南部以三亞、陵水和樂東構建濱海旅游發展帶;西部以臨高、儋州、昌江、東方及洋浦經濟開發區構建臨海工業園區;東部則以瓊海和萬寧構建濱海旅游-漁農-礦業產業帶。
二、“三圈”海洋產業協同發展策略
產業協同是一帶一路和三圈區域發展的共同目標。南海地區的經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海洋經濟的合作就是要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推動民間交流合作。但是從各圈層提出的產業發展空間分布可以看出,對于部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直接經濟效益海洋產業,三圈范圍各省區均作為自身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
1. 海洋現代貿易與服務業
貿易及物流是各圈層海洋產業規劃的重點,而差異化定位,精細化發展將成為現代海洋服務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健全港口服務保障海洋工業配套服務體系,推進海洋信息服務建設,提供海上通信、海上定位、海洋資料及情報管理等公共服務將成為各圈層的發展共識。
粵港澳經濟圈作為華南地區商貿經濟中心,配套港口物流、電訊、金融、貿易會展等海洋現代服務業基礎扎實,帶動發展能力較強,應當作為各圈層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的示范和驅動力,著力培育重點企業,探索推進海洋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提升海洋產業現代化水平和競爭力。其他圈層則以周邊港口物流為支撐節點,協調服務功能定位,形成良性競爭、有序互補的現代海洋貿易與服務產業。
2. 海洋生物科技產業
海洋生物科技產業應結合區域海洋資源特點和配套產業基礎進行差異化定位,并開展區域間和國際間的海洋科學技術合作,促進各海洋生物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粵港澳圈層應結合突出產業、研發、資金、技術等優勢,加快海洋藥物研發、生產基地建設。粵閩海洋經濟圈重點與臺灣展開交流合作,以重點產品類型為突破,推動以海洋藥物、工業海洋微生物產品、海洋生物功能制品、海洋生化制品為重點的研發和推廣應用項目建設。粵桂瓊海洋經濟圈則充分發掘圈層內部獨特海洋生物資源,重點開發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
3. 現代海洋漁業
各圈層應協同規劃南海漁業資源,形成從養殖、捕撈、加工,到休閑漁業開發的現代海洋漁業產業鏈。推行科技型、生態型養殖方式,積極發展設施漁業和碳匯漁業;扶持發展遠洋漁業,建設現代遠洋漁業基地和漁業船隊、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發展水產品深加工及配套服務產業,逐步形成集科研、生產、加工、補給、旅游等于一體的漁業綜合基地;發揮海南國際旅游島優勢,探索發展休閑漁業和觀光漁業的新模式。
4. 海洋旅游產業
粵港澳經濟圈的具有較為多元化的海洋旅游資源,有條件從歷史文化、海洋景觀、休閑療養、濱海體育、娛樂美食、商貿會展等多方面開發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旅游產品和項目;粵閩海洋經濟圈內有閩南、潮汕、客家、僑鄉、媽祖等海洋人文旅游資源,在發展常規海洋旅游產業同時,有機結合當地海洋自然景觀,與臺灣共建“海峽旅游”品牌,探索樹立海洋文化、海洋節事等海洋旅游品牌;粵桂瓊海洋經濟圈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為核心,以獨特的熱帶濱海旅游資源為基礎,從觀光旅游逐漸向休閑度假、競技運動、商旅會議發展,并嘗試培育游艇、郵輪旅游等高端濱海旅游產品。
5. 海洋能源與資源產業
海洋能源與資源產業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影響,具有較高的經濟帶動性。“三圈”區域應突破行政區劃束縛,探索協同規劃發展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儲備和綜合加工利用。積極推進省部合作,主動參與深海資源開發,有效規劃南海油氣資源開發,支持建設深海油氣、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探開發及裝備研究、生產基地和戰略儲備基地。此外,各圈層應結合已有產業基礎,配合南海油氣資源開發,重點發展深海工程裝備、海洋監測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探索風電、潮汐等海洋清潔能源的開發,加快研究和推廣海水綜合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積極開發海水化學資源及其深加工產品。
6. 海洋船舶與工程裝備制造業
“三圈”范圍內擁有船舶和工程裝備制造、改裝、修理也所需獨特的區位、港口和腹地資源優勢。三圈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業應結合產業基礎,產異化定位,力爭提高船舶設計制造和自助研發能力和盈利水平。中小型船舶企業與大型化、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大型企業錯位發展。
三、“三圈”協同一帶一路戰略保障機制
1. 基礎設施聯動機制
一是涉海基礎設施空間規劃協調。三大海洋經濟圈具有較好的城市基礎設施,并且在建設經驗、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相對優勢,有助于從多方面帶動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全線發展。基礎設施的標準對接、交通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口岸基礎設施、航空基礎設施、油氣及電力能源基礎設施,綜合完善交通、供水、供電等體系,加強城鎮產業的分工與協作,將是“三圈”基礎設施與一帶一路戰略對接的重點。
二是基礎設施資金保障策略。把握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發展機遇,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進入海洋開發領域,發揮香港、廣州、深圳等金融中心的資源配置樞紐作用,進行專項海洋開發的國際融資,設立涉海基礎設施發展專項貸款,扶持開發海洋重點領域開展項目建設。研究成立廣東海洋開發銀行,通過低息、貼息、免抵押貸款等方式向從事海洋經濟開發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2. 管理政策法規協調機制
一是建立多層次的協調機制。利用“三圈”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與周邊區域建立國際間、中央、地方政府、城市、企業、行業協會在內的多層次、網絡型、跨區域的協調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框架。可參照國內外經驗,設立區域合作委員會,建立定期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舉行海洋三圈范圍內政府首腦會晤,達成戰略共識,形成綱領性文件。加強對圈層海洋經濟重大決策、重大項目的統籌協調和督促管理。
二是制定海洋經濟合作法律規范。三圈范圍內地區應制定區域層面的合作規則,完善跨圈層海洋立法,明確闡述各成員在合作中具有的權力、應盡的義務、處罰措施,對各種不合規范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增強海洋法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形成跨區域海洋協同管理機制。建立跨圈層的我國海洋權益維權基地,探索海上聯合執法行動規范,制定海上應急執法工作預案,提高海上執法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強化對行政管理海域的巡航監管和對各種海洋涉外活動的監管,保障南海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構筑高標準的海堤防災體系,完善海洋災害預警、災害風險評估系統、監控和救助指揮系統、應急決策系統,實行預警動態會商和信息發布制度。
四是實施科教興海戰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海洋教育和研究投入,加快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支持海洋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加強海洋重點學科建設。加強海洋專門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建立海洋人力資源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提高全民海洋科技素養。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共享平臺,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產業化。
3. 海洋可持續發展保障體系
一是協調圈層內外的產業體系。如何通過圈層管理制度和法律規范進行宏觀協調,避免惡性競爭、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成為三圈以及一帶一路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圈層內外的產業合作應從具體的工業制造業、海洋漁業,逐漸向內金融服務、海洋服務、傳媒等行業發展,開拓合作交流領域。組建相應的海洋經濟圈戰略咨詢機構,研究各領域合作發展的問題、對策等,舉辦發展論壇,發揮咨詢論證功能,向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二是完善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系。建立海洋經濟統計、運行核算與運行監測評估體系,實施海洋經濟運行情況定期發布制度,及時提供海洋經濟運行數據和評價分析資料。推進海洋環境監測和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定期開展生態評估,確保海洋經濟發展的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注重圈層內部和圈層間跨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并逐步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推進重點入海河口和重要污染源入海口的水質自動監測,加快濱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無害化處理率。
[參考文獻]
[1]申現杰,肖金成. 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形勢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J]. 宏觀經濟研究,2014, 11:30-38.
[2]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發改委. 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EB/OL]. http://www.gdofa.gov.cn/index.php/SpecNew?id=325, 2011-07-29.
[3]楊明,丘杉,劉毅,錢林霞. “三圈一帶”海洋經濟合作開發[J]. 新經濟,2014,10:28-33.
[4]廣東省社科院海洋經濟研究中心、港澳研究中心及本刊課題組. 廣東“三圈一帶”海洋經濟合作開發研究報告[J]. 新經濟,2011,04:72-76.
[5]新華網.廣東部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排頭兵規劃.[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5-02/09/c_127474589.htm, 2015-02-09.
Abstract: The three marine economic cooperation circles around Guangdong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ve a common goal and overlap with each other. This thesis will propose a series of cross-disciplinary and cross-industr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supportive measures by analyz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marine economic cooperation circles. These measures can help each circle to seize the golden opportunity and avoid regional malignant competition and redundant 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area of the three circles can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 the Belt and Road, marine economic, coordination among economic circles, Guangdong
(收稿日期: 2015-09-23 責任編輯: 廖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