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要求,我國涉外稅制需要作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在更好支持“引進來”方面,應優化進口關稅結構、利用稅收優惠引導外資流向、建設有國際水準的納稅服務體系、健全外國證券投資稅收政策。而在更好支持“走出去”方面,應實施有利于外貿轉型升級的貿易稅收政策,同時完善企業所得稅制、加快企業對外投資步伐。
[關鍵詞] 開放型經濟 引進來 走出去 涉外稅制
[中圖分類號] F8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5-0039-03
[作者簡介] 潘文軒(1982 — ),上海人,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后,上海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稅收理論與政策。
基于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目標,調整現行的涉外稅收政策已成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內容之一。稅收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應在全球視野下進行謀劃,在支持“引進來”與“走出去”①兩個方面充分發揮稅收杠桿作用,使涉外稅收政策更好地適應對外開放新要求,推動我國對外開放再上新臺階。
一、更好支持“引進來”的稅收政策選擇
(一)優化進口關稅結構,擴大優質緊缺資源進口
關稅是與對外開放最直接相關的一個稅種,自我國加入WTO以來,進口關稅總水平逐步下降,到2010年,加入WTO承諾的關稅減讓義務全部履行完畢。今后一個階段,關稅政策的重點應是優化進口關稅結構,促進更好“引進來”目標的實現,可采取的措施為:對國內相對貧乏的優質礦產資源、國內供給不足的重要原材料、國內不能生產或性能無法滿足需要的先進設備與零部件等進口產品,適當降低稅率水平;對低于我國環保標準的進口產品,應適用較高稅率,在條件成熟時還可考慮征收環境關稅。關稅措施也是WTO所允許的保護國內產業的合法措施,所以,優化進口關稅結構,還應當與國內產業保護相結合,以此緩和外部沖擊對本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建議重點對當前缺乏比較優勢但發展前景好、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一定時期內給予適度的關稅保護。
(二)利用稅收優惠引導外資流向,推動國內經濟結構調整
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后,并不意味著稅收在吸引外資方面無可作為。當前,我國利用外資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對外資的需求開始從數量為主轉向以質量為主。為了適應這種轉變,需要通過制定完善的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外商直接投資更多流向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促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
除了產業優惠外,區域優惠也必不可少。盡管近年來理論界關于稅收優惠的主流觀點是“改區域優惠為主為產業優惠為主”,改革實踐中也體現出這一趨勢。但強調產業稅收優惠的同時,不能忽視區域優惠的作用,更不能否定區域優惠的必要性。產業優惠和區域優惠,前者主要調節生產要素在部門間的分布,而后者調節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分布,兩者調節的內容不在同一個層面上(王齊祥等,2012)。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區域發展功能定位也有較大差異,區域稅收優惠依然應當發揮重要作用。為了支持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提出的“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戰略,建議對內陸民族地區、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給予一定期限的區域性稅收優惠,從而吸引外商到這些地區進行投資。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這些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擴大我國對外開放的空間范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三)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納稅服務體系,增強稅收環境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
近年來,我國企業的年平均納稅時間雖有大幅度減少,但在國際上仍處于偏高水平。為此,要進一步清理各類涉稅文書報表、簡并優化納稅流程、加快稅務信息化建設,力求將納稅時間降低至國際平均水平以下。為了吸引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的流入,我國納稅服務還應當努力實現個性化、專業化,完善稅務部門與跨國公司特別是其在華總部機構的直接溝通機制,提供“大企業綠色通道”、“特殊涉稅事項①提醒”等服務。另外,還有必要增強稅收政策的透明度、提高稅收的法制化程度,給國外投資者穩定的稅負預期。
(四)完善外國證券投資稅收政策,抑制短期投機,鼓勵長期投資
吸引外國證券投資是除FDI外利用外資的又一種重要方式,但證券投資較強的流動性和投機性特征,也給我國經濟金融安全帶來了挑戰。在外國證券投資稅收政策設計中,可通過如下兩大政策安排來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一是探索對現貨外匯交易課征交易稅(即“托賓稅”),增加短期交易成本,壓縮投機市場空間。在具體形式上,可采用無息準備金,這種形式具有降低資產替代可能性與弱化流入資本逃稅動機兩大優點(唐玨嵐,2013)。二是對證券投資利得根據投資期限長短采用差別稅率,引導非居民對我國的長期間接投資。應規定一個時間期限(如3年),期內出售債券的適用較高稅率,而期外出售債券的適用較低稅率。這種差別稅率,近期可先在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中體現,未來可納入獨立開征的資本利得稅中去。
二、更好支持“走出去”的稅收政策選擇
(一)優化貿易稅收政策,推動外貿轉型升級
首先,利用差別稅率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對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給予較高的出口退稅率乃至全額退稅;而對“兩高一資”產品及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產品,降低出口退稅率或不予退稅,同時提高這些產品的出口關稅稅率。
其次,著力改進加工貿易稅制。當前我國不少出口加工企業“兩頭在外”,對國內產業帶動作用有限,出口的附加值水平較低。針對這一問題,可通過調整加工貿易稅制,促進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的延伸。措施包括對加工貿易企業使用的國產料件在銷售時就給予退稅,從而鼓勵加工貿易企業提高國內采購比例、帶動上游產業發展;明確并統一深加工結轉稅收政策,對出口企業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環節不予征收增值稅,以此推動加工貿易產業鏈的延長和附加值率的提升。
再次,加快服務貿易稅制改革。要以“營改增”為契機,建立健全服務貿易出口退稅制度,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優化我國的外貿結構。可將服務貿易部門按傳統優勢部門、現代新興服務部門和特色優勢部門三大類型安排不同的出口退稅,重點對通信、保險、金融、商務服務下的專業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研發服務等現代新興服務部門實施服務貿易出口退稅(張莉,2013)。
最后,積極探索離岸貿易稅收優惠政策。運用稅收政策促進離岸貿易發展是國際上的一種普遍做法,建議區分在岸與離岸業務,對離岸貿易在所得稅、印花稅等相關稅種上給予優惠。可先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成熟后推廣到其它地區。
(二)完善所得稅制,加快企業對外投資步伐
第一,選擇合適的方法避免對所得的重復征稅。各國為解決國際重復征稅問題,對居民企業對外投資所得采取的稅務處理方法,有抵免法與免稅法兩種,我國目前采用的是抵免法①。為了更好地消除國際重復征稅,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筆者建議:在短期內,改變現階段計算稅收抵免的方法,用“綜合限額抵免法”取代“分國不分項限額抵免法”,這樣可使投資于多個國家的企業能夠調劑使用各個國家的抵免限額,提高可有效利用的抵免額水平,減輕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稅收負擔;而更長遠地考慮,鑒于免稅法在徹底消除國際重復征稅,降低遵從成本和征管成本(宋小寧、葛銳,2014)等方面的優勢,可將其作為一種長期備選方案。
第二,制定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可實行延期納稅政策,對境外投資所得未匯回國內的部分暫不征收所得稅,從而使“走出去”企業有更多資金用于海外再投資。為了增強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抗風險能力,可探索建立對外投資風險準備金制度,企業在一定年限內,每年按投資額的一定比例從應稅收入中提取準備金,對其給予免稅待遇;有必要拓寬盈虧抵補的范圍,除了境外業務可以盈虧相抵外,還應允許境外虧損抵減境內盈利,從而降低海外經營風險。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所得稅優惠,在優惠程度方面還應當體現產業、區域導向,建議將優惠重心放在產能過剩行業、優勢產業的海外投資以及對歐美發達國家、發展中大國(如印度、巴西等)的投資上,這有利于優化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構。
第三,為QDII提供優質稅務服務,促進跨境證券投資發展。在現階段資本項目未充分開放的條件下,我國跨境證券投資主要是通過QDII基金渠道實現的。QDII取得的投資收益和資本利得,通常按被投資國(或地區)的稅法規定納稅。由于各國稅法上的差異,QDII投資于不同海外市場,有可能獲得不同的稅收待遇,從而影響投資基金的凈收益。財稅部門有必要采取以下舉措降低QDII的稅務風險,為QDII創造良好的外部稅收環境:一是加快雙邊稅收協定的談簽與修訂速度,盡可能為我國跨境證券投資者爭取更多、更優惠的稅收待遇;二是在研究、匯總各國證券投資稅制的基礎上,為QDII提供必要的稅務指導,使投資者了解各國的稅收政策差異,進而優化海外投資決策。
[參考文獻]
[1] 汪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N].人民日報,2013-11-22.
[2] 王齊祥,尹合伶,尚紅敏.應慎言“以產業優惠代替區域優惠”[J].學術界,2012(3).
[3] 唐玨嵐.探尋與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相適應的資本管理工具[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3(6).
[4] 張莉.從四方面完善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退稅機制[N].中國稅務報,2013-9-16.
[5] 宋小寧,葛銳.“走出去”企業境外投資所得稅制:抵免法與免稅法適用比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Abstract: The foreign taxation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a more open economy. To better support “drawing in” strategy, we should optimize the tariff structure, take advantage of tax incentives to guide the direction of FDI, construct tax servic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improve the tax policy of foreign security investment. To better support “going out” strategy, we should carry out trade tax policies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foreign trade. Meanwhile, enterprise income tax system ought to be improved so as to promote outbound investment.
Key words: open economy, drawing in, going out, foreign taxation system
(收稿日期: 2015-06-27 責任編輯: 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