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靖淼
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形態。本文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出發,探討在我國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人民群眾日益渴望美好生活的現實面前,中國共產黨選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大戰略決策的客觀必然性。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污染資源短缺
一、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文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馬克思指出:“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上的。”也就是說,生產方式決定人類文明的演進。梳理人類文明的歷史軌跡,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四個歷史形態,生態文明正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歷史潮流迅猛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
(一)原始文明時期人們只能依賴自然
原始文明,也叫漁獵文明,是人類文明的第一個形態,約在公元前200萬年到公元1萬年的石器時代。馬克思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在原始文明時代生產力極其低下,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是幼稚而混沌的,對自然的開發和支配能力極其有限,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采集漁獵,人是自然界里的弱者,在極其“恐怖”可怕的自然界中尋找最起碼的生存條件。人對自然物的圖騰崇拜,就是對不可戰勝的大自然的頂禮膜拜。
(二)農業文明時期人們開始改造自然
農業文明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占據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的封建社會持續了近兩千年,發展高度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公元500-1500年的中國建立了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與繁榮發達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是一種依賴于天時地利資源的經濟,在長期的農業經濟發展中,形成了中國古代特有的道法自然、敬天崇地的天人統一觀。在農耕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基本上是和諧的。雖然人類也不斷向自然索取,但在整個農耕文明時代,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在總體上還沒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調節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沒有發生紊亂,生態環境也沒有失去平衡。
(三)工業文明時期人們極力征服自然
在工業社會,科技進步和生產力顯著提高,人類活動范圍已擴張到全球的各個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層,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層空間,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并極大地提高了認識自然和改變自然的能力。當前大規模的、無序的人類活動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結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對人類生存安全構成了極其嚴峻的挑戰。
(四)生態文明時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體現人類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二、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
面對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生態危機,揚棄工業文明,選擇生態文明,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思想路線,也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一種必然。
(一)我國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
1、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由此帶來自然災害頻發。中國人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的發展之路,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高速驚人的發展,也被世界稱為中國增長的奇跡。但是,我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2007年,世界銀行和中國政府合作完成《中國污染代價》研究結果令人震驚,該報告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用的流行病學模型,發現中國每年約有75萬人因空氣污染和水污染而過早死亡。2009年《世界銀行報告》顯示,中國每年有250億立方水受污染。在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
2、資源短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制約越來越凸顯,石油、鐵礦石等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2011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1993年為6%,2012年高達56.7%。石油儲備不足30天,日本65天,美國180天。
(二)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已經行不通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中國的工業化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人口最多的工業化,而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七國總人口也才7.2億。西方七國是在工業化完成后才遇到污染等問題,而中國在起步階段就受到環境因素掣肘。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加上長期實行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使資源、能源消耗量巨大,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無節制地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和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生產方式,已經使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到了極大制約,資源的匱乏已經成為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在世界資源與環境危機處在一觸即發的時代背景下,兩倍于發達國家人口總數的中國的崛起,不但面臨著地球承載空間的挑戰,而且還存在“擠車效應”導致與西方不斷得出經濟摩擦。環境與能源的容量,確實沒有給中國登上工業化列車留下空間。據科學家測算,如果中國繼續走西方式的高能耗、高消費工業化模式,將需要5.6個地球能源。
(三)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的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分為五類。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與期待是應該的、合理的。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十八大報告令全國人民精神振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作為重大戰略部署是非常正確的。同時,把生態質量作為一種公共產品,作為政府的公共服務,是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這必將進一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也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劉湘溶.生態文明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