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琳琳
摘要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人生的快樂和幸福是最高的善。但是,伊壁鳩魯追求的“快樂”并不是聲色犬馬的放蕩,而是指肉體上的淡泊與精神上的安寧。他明確表示哲學的目的就在于“尋求生活寧靜之道”,伊壁鳩魯主張通過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研究來達到內心的寧靜,消除心靈的煩惱和恐懼。通過科學和哲學,友誼,公正,美德等手段我們可以實現真正的快樂。
關鍵詞快樂主義享樂自由
伊壁鳩魯是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幸福主義倫理學的創始人。他的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最大的善來自快樂,快樂包括肉體上的快樂,也包括精神上的快樂。伊壁鳩魯區分了積極的快樂和消極的快樂,并認為消極的快樂擁有優先的地位,它是“一種厭足狀態中的麻醉般的狂喜”。同時,伊壁鳩魯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趣時,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它所帶來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是否可能獲得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
一、何為快樂主義
伊壁鳩魯身處希臘剛淪亡于馬其頓的亂世,長期的經濟衰退和社會動亂,使得許多人失去了對從前那種自由城邦公共事業的熱情,因此,由脫離痛苦的外界生活轉向隱匿的內心生活,并在那里尋求安寧和幸福,就成為當時的一種很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伊壁鳩魯適應當時時代的需要,提出了以快樂主義為中心的倫理學說。其要目標是“追求肉體的淡泊和靈魂的無紛擾”,構成快樂生活的不是無休止的狂歡、美色、魚肉及其他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尋求選擇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靈魂得不到安寧的觀念。伊壁鳩魯的快樂包括肉體快樂和精神快樂兩個方面,只是他強調的主要是后者。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應該自由自在的追求和享受人生的幸福生活,而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關于快樂的規定,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所謂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侵擾”。從理性出發,他把人的欲望分為種:一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欲望。這是為了維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如吃飽穿暖,渴飲困睡,其目的在于消除體內的痛苦。二是自然而不必要的欲望。如奢侈的宴飲、過度的物質享受。三是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如貪財、貪權等,認為這種欲望違背了人的天性。伊壁鳩魯堅信:恐懼,特別是對上帝和死的恐懼,是快樂的最大敵人。如果人能擺脫對將來的恐懼,勇敢地面對將來,并相信將來的愿望能夠滿足,人就能夠獲得“寧靜”這個最佳狀態。這就是他所說的“不動心”,“內心的寧靜”。
二、實現快樂的手段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物質上的滿足是實現快樂的主要源泉。但伊壁鳩魯把善歸結為快樂,他認為快樂是最高的善,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無論是對法律還是對美德、正義、友誼等而言,凡是給人帶來快樂的就是好的,否則就是不好的。伊壁鳩魯認為要得到快樂主要有以下幾個手段。
(一)科學與哲學是實現快樂的根本手段
科學用自然主義的觀點來解釋各種現象。伊壁鳩魯認為,對死亡的恐懼和害怕受上帝懲罰是阻礙人們快樂,阻礙靈魂不得安寧的兩大障礙。為了幫助人們獲得快樂,擺脫恐懼,他大力宣傳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他認為神不存在于任何一個世界上,而是存在于各個世界之間。他不干涉人間的事物,不擾亂人們的幸福生活。因此,不要害怕自然現象,不要害怕上帝的懲罰。同時,他認為靈魂既是由“最精細的粒子組成的物體”,他必須依附于身體才能存在,一旦身體毀滅了,靈魂失去了依附物,也就隨之消散了。他說:“一切惡中最可怕的死亡對于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伊壁鳩魯認為,自然科學和哲學本身也是人們用來獲得的幸福的工具;自然科學解釋自然現象,因此能幫助人們排除對死亡的恐懼;哲學則是表明人的愿望是有限的,即死后人就是沒有愿望了,因此也能幫助人們排除對死亡的恐懼。自然科學和哲學最終目的都是幫助人們獲得“寧靜”,即“幸福”。
(二)要注重友誼,公正
從倫理學的角度看,快樂不僅是個人的事情,而目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只有個人的快樂與他人的快樂協調一致,才是真正的快樂。伊壁鳩魯要求人們在實現個人快樂的同時,要注重友誼。伊壁鳩魯非常看重友誼,常用過度的言辭來贊揚友誼。他認為在智慧提供給整個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獲得友誼為最重要。“友誼”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跳躍”。我們應該意識這一“天恩”。有高尚品德的人主要關注的是智慧和友誼。其中,前者對于此生有很大價值,后者對于一切時候都有好處。只有當一個人與他人友好相處時,才能獲得一種安全感,才能有助于自己心靈的寧靜,才能促進自己的幸福。當個體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達到快樂時,不能以損害他人的快樂為前提,如果這樣的話,就會陷入一種危險的境地,他的快樂和寧靜也就無從保障。雖然他沒有把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衡量個人的快樂的最終標準,但是他也在努力維持著一種道德的底線,即不去損人利己。友誼是實現快樂的重要手段。朋友能提供最大的安全感,沒有朋友會很孤獨,會被危險包圍。為了獲得友誼,朋友之間應該互相信任,對朋友應該像對自己一樣好。事實上,伊壁鳩魯社團成員們用他們自己的生活表達了這一思想:友誼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促進“心平氣和”、“心神安寧”。另外,還要注重公正。為了使人們相互之間保持一種友好相處的關系,他提出了公正原則。所謂公正,是人們彼此之間訂立的一種互利契約,即人們在相互交往中防止彼此傷害的約定。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只要人們相約以防相互傷害,公正就成立了。
(三)追求快樂應聽從德性的指導
伊壁鳩魯則認為,追求快樂必須聽從德性的指導。各種美德都與愉快的生活共存,愉快的生活是不能與各種美德分開的。快樂在他那里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理學問題,而被提升為道德和倫理問題。伊壁鳩魯提出,為了讓自己的快樂符合德性的要求,必須要學會謹慎地選擇。如果人們過分追求財富和奢侈品等,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無法把握自己的幸福,陷入無盡的煩惱之中。對于人們的各種需要和欲望,要持謹慎的態度,用自己的理性加以辨別,恰到好處地對快樂和痛苦進行取舍,對于應該予以滿足的欲望,也要掌握好度,既不要因為合理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而痛苦,也小要沉溺于非自然的欲望的滿足中而影響心靈的寧靜和生活的幸福。簡單生活也有一個度。不注意這個度的人所犯的錯誤和陷入奢靡生活的人所犯的錯誤一樣大。另外,還要有責任感,伊壁鳩魯認為,在快樂問題上,人們是自由的,可以選擇快樂,也可以選擇痛苦;可以選擇這種快樂,也可以選擇那種快樂:可以選擇這樣的滿足欲望的方式,也可以選擇那樣的滿足欲望的方式。人們必須不停地對自己提這樣的問題:如果我獲得了欲望的對象,會怎么樣?如果沒有獲得的話,又會怎么樣?
三、快樂主義倫理學的積極影響及其困境
伊壁鳩魯的快樂論并不像通常被誤解的那樣,是低級庸俗的享樂主義。相反,伊壁鳩魯的快樂論表達的是一種有節制的、淡泊的幸福觀。伊壁鳩魯的快樂學說針對晚期希臘時代普遍存在的人的生存狀況之痼疾,提出了一種建設性的解答,它是對當時人們靈魂疾苦的一種治療,是苦惱意識的一種合理性出路。他的快樂主義倫理學較多地強調的是被柏拉圖主義傳統所忽視的與個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急迫問題,他敢于正視這些瑣碎的、變化無常的東西,并試圖通過改變信念與欲望從而過上一種幸福生活的道路來解決人之存在的痛苦與煩憂,并最終達到生命存在的幸福狀態。正因為洞察到了伊壁鳩魯快樂主義倫理學對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這些獨特意義,邊沁、尼采以及青年馬克思、晚年福柯等哲學家都曾給予其較為公正的評價,也正是基于這一意義,盧克萊修指出,“在一個缺少伊壁鳩魯價值觀的世界里,人們將永遠是無意義的犧牲品,一生都在無謂的煩惱中度過,因為他們永不滿足,不知所止,而不知真正的快樂的增長是有限度的。”
快樂主義經歷了由享樂主義向理智主義,由追求感官享受到注重精神安寧的發展。尤其是伊壁鳩魯對“不動心”的強調代表了快樂論的終極發展。不動心相對于動心,動心就是心為外物所動,不動心即不蔽于外物,那么,不動心不僅超越了感官的感受,也超越了精神的感受,“快樂”就成了可以被替換掉的代名詞,例如替換成“苦行”,“禁欲”等也未嘗不可,這樣,快樂論的邏輯又導致了對快樂論的基礎—感官欲的根本否定。快樂論的最大困境涉及倫理學的本質問題:如果將倫理,道德的標準和根據建立在快樂—無論是物質,感官快樂還是精神,靈魂快樂—基礎之上,倫理學的終究意義就將消解,這也是古往今來的快樂論者必須正視且難以給出令人滿意答案的根本問題。這是快樂主義的困境所在。
參考文獻:
[1][德]策勒爾著;古翁紹軍譯.希臘哲學史綱[M].人民出版社,1992.
[2]于鳳梧等著.歐洲哲學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3]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5]阿蘭.德波頓著;資中筠譯.哲學的慰藉[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6]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廣東培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