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寶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培養學生創造性要激發學生想象,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打破學生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多向發散思維。
【關鍵詞】語文;創造性
創造性思維就是指人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通過創造思維,產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因此說,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
一、激發學生想象,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住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展開。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使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特別是在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語言教學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尤其是創造想象的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嚴格的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善于創新,就必須善于想象。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憑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想象。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憑借教材進行想象,有助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理解課文中發展想象,又通過想象進一步理解課文。引發想象,可在理解課文詞句時進行。如教學《豐碑》一課,在講讀到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引導學生理解“豐碑”一詞時,教師讓學生說出了這個詞的本義后,又進一步問:“如果讓你為這座‘豐碑刻上一段碑文,你會寫些什么?”學生紛紛回答,有的說:“我會寫上‘軍需處長永垂不朽!”有的說:“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有的說:“您把死留給自己,把溫暖送給別人!”有的說:“您和日月同光,您與雪山長存!”孩子們說得多好啊!在教師的啟發下,他們展開了想象,進行了創造性思維。引發想象,還可在文章“空白”處進行。所謂“空白”,就是故事可能發生的情節、細節和結局等。
二、鼓勵質疑,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懷疑,常常是創新的開始。教學中要讓學生做到不“唯書”不“唯上”,敢于懷疑已成為定論的東西。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就是在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得來的。在這個循環往復、由低級簡單向高級復雜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創造性因素。雖然懷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對問題有創新性的見解,或將疑問進行創造性解決,但它仍不失為最有可能打開創造性之門的鑰匙。當然,發現疑難,提出問題,對小學生來講,有一個培養、訓練的過程。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首先要轉變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打消那種怕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擠占課堂教學時間、打亂教學計劃的顧慮。實際上,只要教師實事求是,有地放矢,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敢于不斷提出問題又能不斷地解決問題。同時,要指導學生從文章語言因素、表達形式、篇章結構、思想感情等方面去發現問題,避免脫離教材內容和語文教材特點的不著邊際的濫問。以語言因素為例,教師指導學生在標點不同處、字詞精當處、語句重復處等質疑。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質疑水平會逐步提高,一些學生能提出具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學生讀到這里問老師:“這里兩個‘清清楚楚的意思相同嗎?為什么要重復用這個詞呢?這些問題,無不體現著學生獨立思考、深入讀書的主動求知心理。
三、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思維多向性
思維定勢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存在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認真考慮它的兩種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促使產生學習的正遷移;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知道,從個人的內在因素看,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習慣從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無意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思考常常受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因此,我們要努力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幫助學生沖破陜隘的老框框,開拓視野,在形成求異思維過程中學習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多向性。以識字為例,讓學生記“坐”字,有的學生說,兩個小朋友在蹺蹺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說,“坐”就像老師的天平;有的說一個“土”加兩個“人”就是“坐”……他們運用的方法不同,卻完成了同樣的一個任務──記住“坐”字,對于這樣的現象,教師應予以肯定、鼓勵。以作文教學為例,教師讓六年級學生寫一篇作文──《月光下》,體裁、內容不限。有的學生寫的是月光下美麗的景色;有的寫的是月光下發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個人……他們各展其才,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這符合學生“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的心理特點,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如教學《王冕學畫》一課時,當教師問到“要是能把它畫下來,那該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個學生回答說:“畫下來,天天可以看荷花。”“還有別的意思嗎?”教師啟發學生。學生有了興趣,各抒己見:“畫下來,可以讓別人看。”“畫下來,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誰美?”……這些正是創造性思維中求異思維的反映,它促使學生相互激勵,情緒活躍,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求異、探索的樂趣。
四、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就屬于發散思維,語文教學中的許多環節都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除了從正面分析講解字、詞、句、段、篇的運用外,還從反面啟發學生,如果不這樣寫,將會怎樣?作文教學中,給一段材料,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立意;出一個題目,讓學生列出幾種思路不同的寫作提綱。在具體訓練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中,教師創造性地設計發散式疑問是成功的關鍵;一般而言,設計的發散式疑問必須是開放的,不存在最佳或正確的答案的問題。如要解決一實際問題就要求學生講出所想到的全部方法。如教《望廬山瀑布》,將記憶性的問題:作者是誰?改為“請盡可能多地舉出考證《望廬山瀑布》作者的方法”。用“《望廬山瀑布》使你聯想到那些事物?”能激蕩發散思維的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好發散式疑問,訓練發散思維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具體做法是在正式開始動腦之前,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好發散式疑問,然后教師向參與者講清規則,一般強調以下幾個方面:①先求數量,參與者想出的主意越多,得到的好主意可能性就越大;②在進行過程中,不能批評別人的主意,任何消極評價都不利于創造潛力的發揮;③參與者可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對已列出的主意進行綜合和改造。當學生明白了要解決的問題及活動規則后就可以按一定順序輪流發言。輪流發言幾圈,當某個同學發言而他卻想不出任何主意時,教師可以把他空過去,待下輪再發言。兩三輪過后,如果他不能從別人發言中受到啟發,還是想不出新主意時,就不要再空過去,而要啟發他思維和想象。即使所有參與者都臨近窮途短計時,教師也要讓每個人輪流發言幾圈,必須讓學生體驗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后頓悟的成功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