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杰 張敏 李珉 楊學智
【摘 要】“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學習的人”。對于即將步入社會這個激烈競爭環境的大學生來說,自學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自學能力的養成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文章從學生中學時期的學習習慣入手,調查分析大學生的自學能力,探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學習習慣;自學能力
一、中學生學習習慣
中學時期可以算是學習階段中最苦最累的一個時期,但卻是學習乃至人生中至關重要的時期。中學教育在一生教育體系中具有承接性和過度性的基礎地位,起著承前起后的作用。這個時期不但要學習必要的基礎課程,而且養成的學習習慣也影響著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是人生的關鍵時期。
大量調查表明,目前大多數中學生停留在老師要求學什么就學什么老師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狀態,學習處于被動,不會獨立學習。受到現在教育體制的影響,學校和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只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往往看得較輕。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再注重“授之以漁”的過程,而是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看成是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學生們在這種環境下被迫做大量重復地練習,最終形成了被動學習的學習習慣。
二、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資料顯示每隔五年,便有一半的知識會自動失效。要想跟上社會的進步,必須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學習,特別是自學。學校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未來的文盲下過這樣的定義:“未來社會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樣學習的人”。
據統計學生在學校中平均大約度過20年的時間,在學校時學習很方便,不懂的問題可以問老師或和同學商討,但我們終究都要離開學校。所以在校期間重要的不是學到了哪些知識,而是學到了哪些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這才是一生不斷獲取知識的源泉。
生活中許多人的工作和所學的專業不符。在專業不對口的情況下能否勝任工作,取決于兩點:一是在學校學到的基礎知識是否牢固,知識結構是否合理;二是取決于個人是否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能隨著工作內容的不同學習所需知識。
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
自學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培養形成的。對于剛剛從高中踏入大學的學生來說,大學是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擺脫了高中學習中“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以自我學習為主。許多過慣了“牢籠”里被動學習的同學,在大學學習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怎樣來面對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大學生培養自學能力需要學校的幫助、教師的引導和本人的自主培養。
(一)教師幫助學生培養自學能力
教師在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過程中,主要起引導作用。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
1.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入大學之后,學生實現大學夢,大部分學生沉浸在喜悅中,加之大學環境是個開放的環境,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約束,一部分學生厭學的情緒就釋放出來了。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實踐基地與開放型實驗室,為學生們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場所,強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改變授課方式,培養大學生的自學意識
高校的授課方式完全可以由教師根據課程的性質,靈活地選用新穎、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讓學生置身教師的角度來體驗學習,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鍛煉自學能力。教師再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觀念,逐漸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二)學生自己培養自學能力
1.發揮主觀能動性,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
大學的學習方式和高中不同,不再是死記硬背老師所講的內容,而是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專業要求選擇性的學習對自己有用的知識。要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
2.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培養獨立學習本領
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充裕,并且沒有高中時繁重的課業,學會利用圖書館和網絡查找喜歡的書籍和文獻,以便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對以后的工作帶來幫助。同時養成自學的良好習慣,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可以隨用隨學。
參考文獻:
[1]李桂霜.大學生有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教育探索,2006
[2]王有剛.當代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科技信息[J],2007
[3]傅莉.對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0
[4]余訓爽.試論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
[5]柯紅霞.中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