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娜
初中數學已被公認為一門基礎性強、學習成績分化嚴重的學科。進入初中,有一部分學生就開始對數學產生害怕的心理,隨之會產生厭學情緒。數學的思維是體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一種自覺的動機,是學生們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關鍵內容。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思維培養和能力提高的內在動力。
一、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數學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一種思辨能力。在數學教育中,數學教師不應只去簡單的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要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這樣思辨能力的形成,將使學生受益終身。在數學教學中,不要讓學生去為了考試死記硬背,不要用標準答案去讓學生裝進套子里,要讓學生積極思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教師應該起到的是一種引導作用,培養學生去充分思考,對有爭議的問題積極辯論,逐步形成有效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在很多學生對數學覺得有一定難度,就開始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形成對數學的一種負面的恐懼,如果這個時候教師一味去批評學生,會使得學生的這種抗拒和恐懼心理加重,于是使得學生陷入了一種越怕越不學,越不學越難,越難越怕的惡性循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首先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把現實生活的案例引入教學,把枯燥的數字與生活結合起來。也可以利用現在的多媒體技術,把視頻、圖像和數學結合起來。通過這些方法,塑造一種輕松有趣的數學學習氣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優化思路,變化講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解題思路優化的分析和比較,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品質和思維發展,能為學生培養嚴謹、創新的學風打下良好的基礎。數學教學上的一題多解有利于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問題,可以優化學生思維,因此要將一題多解作為一種解題的方法去訓練學生。一題多解可以產生多種解題思路,但在量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質的提高,要對多解比較,找出新穎、獨特的最佳解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優解思路。在數學教學時,我們不僅要注意解題的多樣性,還應重視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各種解題思路和方法,提煉出最佳解法,從而達到優化學習過程,優化解題思路的目的。對于例題的選擇,應選一些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說明問題的典型習題,尤其要突出重點,反映新課標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內容和要求。在例題的分析和解答時,要發揮例題以點帶面的作用,有意識、有目的地在例題的基礎上作系列的變化,達到能挖掘問題的內涵和外延之目的,在變化中鞏固知識、在運動中尋找規律,實現學習的知識從量到質的轉變。
四、復習基礎,重構知識
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還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通過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對教材的理解是零碎的,解題規律的探究是膚淺的。因此,在組織學生進行復習時,首先要引導學生系統梳理教材,構建知識結構,讓各種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結論及解題方法技巧,都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其次是深入挖掘教材的例題,并以其為主要素材,編擬成突破一個重點、攻克一個難點、掌握一種方法、培養一種能力的訓練思維模式來深化學生的思維,要求他們著眼于教材,扎扎實實從實際水平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充分體會基礎知識在解題中的指導作用,切實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對所學知識有個成效性的提高。最后,進行一些數學專題來進一步強化基礎,拓展學生的數學創造性能力。特別是在綜合復習中,教師要以思維突破為主線,適時點撥,啟發學生思考,并重視數學題的縝密性與分析問題的思維策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條件,激發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給予他們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千方百計地為他們掃清學習上的障礙,鋪平道路,提高成績。
五、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數學教師不能只滿足于“一塊黑板、一只粉筆、一把直尺”的模式。模型、幻燈、錄音、錄像、實驗等都將使數學教學生動、形象,特別是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給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對于眾多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計算機模擬使之具體、形象,會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學習起來自然輕松。例如:“圖形的展開與折疊”、“截一個幾何體”、“從不同的方向看”都是教學中學生較難掌握的內容,部分學生缺乏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進而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但是,如果用計算機模擬演示或利用模型現場操作,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徐斌艷.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鄭小冬.初中數學開放式課堂教學的模式與嘗試(J).中學數學教與學,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