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思思
【摘 要】作為一種運用期待效應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方法,皮格馬利翁效應近年來備受外語界關注。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學習英語的人越來越多。若是每一個教師都對每一個英語初學者都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期待效應”,那么英語初學者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自信都會大大增強,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高。本文為引導英語初學者入門的教育工作者們提供一個好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皮格馬利翁效應”;英語;初學者
一、引言
英語教學是一門藝術。并非每一個會英語的人都能教好英語。隨著英語教學范圍的越來越高,英語學習者的年齡層次越來越低。英語教育者的任務不再是簡簡單單地傳授課本知識,而是在了解英語初學者心理的情況下,調動起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激發英語學習的興趣,樹立起對英語學習的信心,更好地幫助他們迅速高效地渡過英語初學階段。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剛學習一門新的學科時,他們對這門學科的感興趣與否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他們的老師的。在英語學習者的入門階段,教師的贊美或表揚會帶來神奇的效果,“皮格馬利翁效應”會在他們身上得到驗證。
二、“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予以更高的期望之后,他們會表現地更好的一種現象。“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3年,羅馬詩人奧維德在其史詩巨作《變形記》中講述了一個根據希臘神話故事改編的偉大愛情故事:雕刻家皮格馬利翁塑造了一尊切合他心中理想對象標準的象牙雕像,他把這尊女像看作海中女神伽拉泰,并用深情的眼神注視著她,期望自己的愛能被她接受。維納斯女神感于這位雕刻家真摯的愛,答應賜給這尊女像生命。這個故事向讀者傳遞一個重要信息,即期待作用之強大在于其能夠把夢想變為現實。“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在社會學,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或社會階級有關。
三、“皮格馬利翁效應”在英語初學者中的應用
對于每一個剛接觸英語的初學者來說,心理上的困難有時候很難克服,初學者有時候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所以入門才對于才會這么難。其實有的學生在剛接觸一門語言時可能需要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入門,但是他在掌握了這門外語的訣竅,真正入門后,他以后的學習路程可能就是一馬平川。所以在英語初學者入門的階段,老師對其正確的心理引導,心理暗示是極其重要的。
教師對于英語初學者應該有更多的耐心。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皮格馬利翁效應”運用到學生身上。首先,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善于覺察出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及時給予反饋,不吝嗇對學生的贊美和表揚。教師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因為心急而隨意批評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犯的錯誤。英語初學者應該得到適時的鼓勵。在英語初學者學習有了一點進步后,教師不要表現出“這是理所應當的,沒有必要特意提出來表揚”的態度。有時候,老師的一句贊揚會成為學生下一個階段學習的主要動力。其次,在課下,教師也要注意帶著贊揚的眼光去跟英語初學者們交流。教師可以在不經意間對有進步的學生說“你最近進步挺大的”、“我對你的期待很大的哦”之類的話語。最后,“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可以運用到布置作業批改學生作業中。在給初學者布置作業時,教師應該格外地注意作業的難易程度和作業量。對于英語初學者而言,如果作業的難度大大地超出了他們的能力,那么他們會產生一種害怕的心理,甚至會發展到恐懼做英語作業。所以布置給英語初學者的作業的難度應該和他們的水平相當,只求達到幫助他們溫習鞏固的效果。作業的量也不應太多,教師應當使自己布置的作業有針對性且題型適中,不搞題海戰術。在批改初學者作業時,教師批注要認真,字跡要清楚,言簡意賅,同時特別注意以鼓勵為主。作為老師,不要吝惜“good, excellent, best, well done”這樣的評價。
四、結語
“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而英語初學者就像是一朵嬌嫩的花朵,需要教育者工作們更多的呵護和精心培育。
參考文獻:
[1]齊彬,2014,外語教學中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用機理模型的構建,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俞麗欽,2010,從皮格馬利翁效應談英語作業布置批改,中學生英語。
[3]陳敏,2005,《皮格馬利翁效應》,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