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編者按:為切實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海社科院積極謀劃“創新工程”,全面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軟實力。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聯席會議上,上海社會科學院王戰院長做了題為《實施“創新工程”,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發言,對該院實施“創新工程”,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實踐進行了理論總結。本刊將王戰院長的發言以訪談形式刊發,以饗讀者。
記者:王院長,請您談談貴院“創新工程”的重要意義。
王戰:實施“創新工程”有助于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關鍵是提升宣傳輿論的影響力、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理論成果的說服力、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為此,上海必須加快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為上海宣傳思想文化的改革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進影響力、競爭力、說服力、感召力的提升。
實施“創新工程”是社科研究機構改革發展的基本趨勢。中國社科院已率先啟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通過幾年建設,在集聚優秀人才、調動工作積極性、提升科研質量、規范和加強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展和成效。國家教育部于2012年啟動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投入大量資源推進高校創新,提高為黨和政府服務的能力;一些兄弟省市的社科院也正在積極謀劃、準備實施具有自身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快哲學社會科學機構的改革創新,已經成為社科院系統的普遍共識和急切期望。
實施“創新工程”是加快上海社科院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幾年來上海社科院快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面臨著優秀成果不足、領軍人才斷層以及外部競爭激烈等問題的挑戰。“創新工程”的實施,有助于解決上海社科院的投入洼地問題,有助于加快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有助于加快優秀成果的產出,有助于加快管理和服務質量的提高,是加快上海社科院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記者:王院長,貴院為實施“創新工程”做了哪些籌備工作。
王戰:上海社科院用了將近一年時間,通過深入學習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反復修改完善,認真籌備“創新工程”,不斷提高工程建設方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行性。
一是推進改革創新,加強前期準備。近幾年來上海社科院推出了多項改革創新舉措,為“創新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科研制度方面,修訂了科研考核辦法、學術成果獎勵辦法和核心期刊目錄,引導研究人員根據“創新工程”目標重新定位科研重心;在科研管理方面,初步形成了涵蓋課題預研、申報、研究、結項以及成果宣傳推廣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體系,為“創新工程”的管理積累了經驗;在機構改革方面,開展了研究室大調研,推動各研究所對研究室進行調整重組,根據“創新工程”需要進行研究力量的優化組合。
二是深入學習調研,做好籌備工作。“創新工程”建設事關社科院未來發展全局。為做好“創新工程”的籌備工作,院領導班子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和市委關于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文件精神;到全院各單位調研,了解干部職工對“創新工程”的需求和建議,增強“創新工程”方案設計的針對性;與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緊密溝通,落實“創新工程”所需的資金和政策保障。
三是充分聽取意見,完善工程方案。院領導班子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討論研究“創新工程”的思路、目標、實施條件和主要內容,制定了籌備“創新工程”的工作計劃,確定了“創新工程”的整體框架,指導相關處室制定了具體管理辦法。在“創新工程”方案初稿形成后,通過院網、郵箱等渠道公開有關材料,部署各單位和處室組織專題討論,院領導帶隊到總部和分部主動聽取群眾對“創新工程”的意見和建議,五上五下,不斷完善。通過這些措施,一方面讓“創新工程”充分吸收和體現全院智慧,另一方面也為“創新工程”做了前期宣傳動員。
記者:王院長,請您談談貴院“創新工程”的主要內容。
王戰:根據“創新工程”建設方案,上海社科院將全面推進智庫、學科、人才等三大創新,努力把上海社科院打造成為一流的綜合性和創新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
第一,創新型智庫。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決定,韓正同志在社科院視察時也特別指出,“上海社科院理所當然應當成為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智庫”。上海社科院將以“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為目標,聚焦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加強高層次應用對策研究和前瞻性、戰略性研究,不斷提高社科院的決策服務力和智庫影響力。
第二,創新型學科。提升理論成果的說服力是提升上海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社科院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鎮的重要使命。上海社科院將以創新型學科建設為抓手,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壯大優勢學科、發展特色學科、促進新興學科,建設一批在全國和上海位居前列的創新型學科,形成一批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重大理論研究成果。
第三,創新型人才。提升上海文化軟實力,改革創新是關鍵、人才隊伍是根本。上海社科院將以“創新工程”為契機,加快首席專家、特色人才、優秀青年人才的選拔、使用、培養和引進,逐步形成一批在上海和全國具有相當學術地位和影響的創新型社科文化人才。
記者:貴院實施“創新工程”采取了哪些創新舉措呢?
王戰:“創新工程”的關鍵是推進社科院體制機制改革,加快人事制度、組織制度、科研方法和經費使用方式的創新,建立符合科研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型科研組織管理方式。
第一,改革和創新人事制度。“創新工程”按照扶優、扶強、扶特的宗旨,充分體現公開競爭、優中選優、可進可出的原則。一是采取有限覆蓋原則,將進入“創新工程”的最終人數控制在全院總數的60%~80%,并按三年逐年分步推進實現,防止“創新工程”變成大鍋飯工程。二是引入競爭上崗體制,全院所有人員無論職稱、職務和所在部門,都必須通過公開申報、資格審查、專家評審、集體討論和全院公示等環節,才能進入“創新工程”,既確保“創新工程”建設過程的公開公正,也促使優質研究資源向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的人傾斜,充分解放和發展科研生產力;三是建立工程退出機制,團隊或個人進入“創新工程”后并非一勞永逸,而是必須按申報書確定的時間節點完成相應的研究任務,年度報告和中期檢查如不能通過,將停止資助。
第二,改革和創新科研組織。在研究所層面上,制訂《所長任期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簽訂“所長任期責任書”,明確所長三年任期考核與管理目標;在研究室層面上,突出學科發展導向,實行研究室主任競爭上崗并明確任期目標責任制,通過個人自主選擇和全所統一調配相結合的方式來確定研究室組成人員;在研究團隊層面上,堅持老中青搭配,促進院內外結合,鼓勵國內外合作,建設開放化、國際化研究團隊,大力提升團隊研究水平和競爭優勢。
第三,改革和創新研究方法。“創新工程”通過設立技術支撐團隊,大力推進科研方法和工具的創新。一是扶持科研信息網絡、數據庫、調查中心等科研支撐平臺建設,積極推進科研手段現代化,提升科研工作創新力;二是加快期刊、報紙、出版社、網絡、論壇等科研傳播平臺建設,打造名報、名刊、名網、名社、名壇,增強科研成果傳播力,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第四,改革和創新管理機制。“創新工程”根據科研發展規律,完善科研評價考核方式和科研經費的撥付、使用、監管方式,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一是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團隊或個人在申報“創新工程”時,必須按照可統計、可檢查的原則,明確設定研究周期內各時間節點應完成的具體量化目標,作為中期檢查和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據;二是建立過程監管機制,團隊或個人進入“創新工程”之后,研究進展如何、取得哪些成果、目標實現多少,每年要有報告,中期有評估,期末有考核,做得好的有獎勵,做得一般的要整改,做得差的要中止;三是嚴格成果質量審查,“創新工程”管理辦法除要求創新團隊和個人完成一定數據的科研成果之外,更要求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通過科研管理體制創新,社科院將加快形成有利于出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出一流影響的科研環境。
目前上海社科院已分院所兩級召開了“創新工程”動員大會,首批項目也將很快啟動。上海社科院將按“創新工程”的總體規劃,有序推進工程建設,促進上海社科院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
記者:祝愿貴院的“創新工程”取得豐碩成果,為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做出大貢獻。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