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波 王云
摘 要:對外開放是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何通過加快對外開放推進經濟的跨越發展是內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文章在總結國內外對外開放經驗和分析新形勢下對外開放戰略重點的基礎上,以山西為例提出了加快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對外開放 經驗借鑒 戰略重點 內在要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5-029-02
一、對外開放是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進程快速提高,國際分工有了長足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更加明顯,統一的國內市場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市場,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互相開放、互相依存程度不斷增加,實行對外開放,成為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國發展的實踐證明,只有對外開放才能使自己獲得更好的發展,英國、美國、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與韓國)以及印度、墨西哥、巴西等都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實行對外開放取得極大成功的范例。
對外開放也是被中國歷史證明了的科學真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基本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加快了現代化進程,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了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說明,對外開放是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二、國內外對外開放的經驗借鑒
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積極實行對外開放,依靠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等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建設。分析和探討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對于走對外開放道路,促進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國外對外開放的經驗借鑒
1.美國對外開放的經驗。美國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又是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化進程中發展最快的國家。美國工業化之所以發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政府在19世紀后半期實行的面向世界的對外開放政策。美國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建國伊始就從歐洲尤其是英國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采取措施獎勵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大量吸引和利用外資為發展工業化提供資金支持,發展進出口貿易、注重吸收外來有用人才、大力推行技術移民的政策等也是美國實施對外開放的主要舉措。
2.韓國對外開放的經驗。韓國是個自然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國土面積小,礦產資源非常有限,能源幾乎百分之百依賴進口,它從一個經濟極端貧困落后的農業小國發展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主要歸因于政府堅定發展經濟,走對外開放的政策。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更快地融入經濟國際化浪潮,韓國采取了以下措施:大幅度下調那些已具替代能力且其技術和價格在國際上都具競爭力的產品的關稅,對于食用谷類商品和國內不能生產的某些原材料實行地稅或免稅進口;相繼頒布了有關的金融市場法規,成立了一些金融證券公司和金融市場監督機制,形成了較完備的金融市場及相應的法規體系;放松金融方面的管制,實施國際金融慣例,大量吸引外資,相伴隨而來的是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為韓國的中小型企業產業更替和形成大型集團奠定了基礎;扶持和保護企業集團,使其參與國際競爭。
3.新加坡對外開放的經驗。新加坡土地面積很小,缺乏天然資源,人力資源有限,建國短短幾十年,就從一個落后的農漁業小國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之一,取得了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能達到的經濟發展水平,堪稱是經濟成長的奇跡。新加坡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主要是因為政府長期以來所推行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政策。新加坡對外開放的經驗主要有:政府和人民思想解放,對外開放意識強,從不排外;研究制定了具有相當吸引力的政策措施,盡其所能地為招商引資提供優良環境、優惠條件和優質服務;鼓勵企業“走出去”,政府制定了多項稅收優惠政策,通過貸款和技術援助等各種計劃資助本地企業成為跨國公司;鼓勵企業出口,保持貿易增長和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勁競爭力。
(二)國內發達地區對外開放的經驗借鑒
1.浙江對外開放的經驗。浙江省目前已形成了以杭州、寧波、溫州等沿海開放城市為先導,以各類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為主體,輻射全省的對外開放格局。浙江省采取的對外開放措施主要有:積極發展對外貿易,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經濟貿易關系,對外貿易是推動浙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始終堅持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并重;重視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經濟合作在浙江與世界的交流與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重視開展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多樣化的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交流與合作。
2.廣東對外開放的經驗。廣東充分利用其地緣、人緣優勢,走在全國對外開放的前列,成為我國現代最早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地區。廣東對外開放的經驗主要有:大力發展外資、民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補充公有經濟和外資經濟的不足,形成推動廣東經濟發展的又一新生力量;先引進國外資金、技術,發展出口工業和對外貿易,然后鼓勵大企業走出國門,向外輸出技術,海外辦廠,有效利用國外廉價和豐富的生產要素,搶占國外市場,實施全方位貿易;實施了投資、市場、貿易方式、產業發展等“多元化”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采取引進外資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發展工業,然后利用外資企業發展進出口貿易,推動廣東外貿發展,實施國際經貿大循環戰略。
3.深圳對外開放的經驗。深圳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杰出代表。僅僅經過3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就由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深圳速度”。深圳對外開放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按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關聯度、低能耗、低污染的原則,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戰略,著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和綠色環保產業等四大產業群;不斷擴大建設資金投入,不斷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簡化辦事程序、改革辦事制度、健全服務體系等措施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加強地方立法工作,為利用外資和擴大貿易提供法律保障。
三、新形勢下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目標。2013年10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我們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些論述凸顯了在新時期新階段對外開放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性。
當前,中國正在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比較優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正面臨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的重大契機。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新形勢下我國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進口和出口的平衡發展。穩定和拓展外需,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形成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擴大商品出口規模;同時,加強進口管理,擴大進口規模,優化進口結構,增強國際話語權。
2.實現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平衡發展。積極引進外資,提高外資利用水平,加強引資的產業導向和地區導向,使外資更多地流向戰略新興產業以及中西部地區;同時,政府簡化對外投資審批程序,擴大企業以及個人對外投資。
3.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開放平衡發展。中國的對外開放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服務業開放相對不足。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筑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4.實現沿海、內陸和沿邊開放平衡發展。構筑全方位的地緣開放格局,沿海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內陸形成有利于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機制;沿邊建立開放性的金融機構,加快互聯互通。
四、對外開放是山西實現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
擴大對外開放現已成為我國不同區域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對于山西這樣一個內陸資源型省份來說,如果不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發展就會缺乏活力和后勁,資源優勢就難以變成經濟優勢。近年來,山西全省上下以轉型綜改試驗為統領,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構建與對外開放相匹配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取得了諸多積極的成效。但是與兄弟省份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山西對外開放的規模和層次都處于較低水平,對外開放不足已成為制約全省加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深刻認識到對外開放對山西的極端重要性,把對外開放作為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的突破口,以開放促轉型,以開放促發展。
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要在對外開放的理念上、擴大開放的內涵上、對外合作的方式上、開放投資的領域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從不利于對外開放的陳舊觀念中解放出來;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進取意識、機遇意識,全力推進擴大對外開放,以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2.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地區,當前山西轉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特別是產業結構重型化、初級化特征仍較明顯。應加大招商引資與產業升級的對接力度,最大限度放寬投資準入限制,鼓勵外資投向文化旅游、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食品醫藥、現代服務業等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的七大非煤產業,構筑與開放型經濟相匹配的現代產業體系,對山西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3.打造開放平臺。立足省情,充分利用山西的比較優勢,積極主動融入環渤海經濟圈、中原經濟區,進一步加強山西同國內外、省內外的互利合作,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推進山西新一輪對外開放。用好多種會展平臺,辦好能博會、農博會和裝備制造業博覽會的同時,積極參加中博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等國家級展會,利用展會平臺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構建科技信息平臺,依托山西科技創新城等創建科技人才培養基地,打造服務山西轉型發展,輻射華北、西北和其他區域的科技研發中心。
4.優化發展環境。發展環境不優是制約山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山西要擴大開放,必須下大力氣優化環境建設。著力打造高效的行政服務環境,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規范審批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務審批。著力打造公平的政策法律環境,盡快制定“擴大對外開放條例”,將開放政策上升到地方立法的高度。著力打造良好的誠信守信環境,建設以誠信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公民為重點的社會誠信體系。著力打造有序的市場運營環境,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打破部門、行業壟斷,查處妨礙公平競爭的行為,整頓服務市場,規范中介機構。著力打造舒適的人文社會環境和優美的人居生態環境,以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外商投資。
5.加強國際友好合作。為促進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在鼓勵外商來山西投資的同時,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投資;充分利用好山西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貿往來友好歷史傳統,積極拓展對外經貿合作;進一步鞏固已經建立的友好合作關系,開展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拓寬對外聯系新渠道,深化與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的多層面交流;大力提升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外圍環境,實現互利共贏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黎清.中國省域對外開放度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0(09)
[2] 張志芳.在擴大開放中促進富民強省實現新突破——學習省委十屆六次全委會精神的體會[J].前進,2015(01)
[3] 黃海洲,周誠君.中國對外開放在新形勢下的戰略布局[J].國際經濟評論,2013(04)
(作者單位:1.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責編:鄭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