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瓊
【摘 要】教師在色彩構成教學中應當針對本國學生和本國優秀的文化遺產進行分析和講解,以使學生能更好地利用色彩構成原理來為本土的平面設計服務。本文對傳統圖案在色彩構成中的運用的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構成;圖案;色彩
色彩構成(Interaction of Color)是色彩的相互作用,是從人對色彩的知覺和心理效果出發,用科學分析的方法,把復雜的色彩現象還原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間、量與質上的可變性,按照一定的規律去組合各構成之間的相互關系,再創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過程。
現代色彩構成的教學是立足于西方美術構成基礎上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通過讓學生制作色板、色立方等方式來理解色彩理論。這樣的解析對學生深入理解色彩構成是很有利的,但是不免將各種顏色割裂分析,所以在教學的后期,教師會加入主題訓練,如“春”、“秋”、“酸”等主題,讓學生對相應主題進行色彩構成訓練。這樣的教學方式前后兩階段顯得無法順利銜接,學生在對色塊形狀的搭配尚無明確掌握的情況下,就轉入自由的主題創意制作,對一些學生來說有相當難度。故而應該在這兩個階段之間再加入一個色彩臨摹階段,而傳統圖案則是十分理想的臨摹對象。傳統圖案的整體則是各種顏色的綜合利用,故而對傳統圖案進行分析與臨摹是對西方教學的有力補充。
一、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始終是有限的,有些教師不顧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地將整套色彩構成的理論講授給學生,但卻使學生只是了解了理論,實際的應用卻并不過關。與其使學生費大量心力去學習系統的理論,不如先讓學生學會感受,包豪斯色彩教學早就明確提出了“感知的教育”這個課題,讓學生一切從零開始,用新的目光來觀察和了解世界。要真正提高對色彩的審美能力,重在去感受和領悟色彩的本質、情感和規律。只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先體會到色彩的感染力,提高了對色彩的審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表現和運用色彩的能力。
對于新時代的中國學生來說,中國傳統的優秀圖案是加深色彩感受的優秀范本。本文所提的傳統圖案,主要指中國傳統器物、壁畫等載體上的裝飾圖案,而不包括傳統的國畫。傳統繪畫當然有其獨特的色彩特征,也值得深入研究,但對于色彩構成這一課程來說,傳統中國繪畫的特有技法不是教學目標,而傳統壁畫、瓷器、掐絲琺瑯器等器物上的裝飾圖案則顏色鮮艷、輪廓清晰,更適合應用于色彩構成的教學。
在教學中讓學生觀看清晰的傳統圖案圖片,然后讓學生快速直接說出對該圖案的感受。比如青花瓷的藍色紋樣,對應冷靜、幽雅,更深入一些,這種藍色帶來的清幽感是否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看到故宮建筑的和璽彩畫時,是否感受到壓抑、莊重,在這些感覺描述中要盡量避免套語,如“明快”、“清新”等等,應用更直接、更詳細的語匯來進行描述,以避免教學過程中的惰性思維。同時在對傳統圖案的感覺描述中,教師可立足于傳統人文審美的感覺做適當的引申。
二、對例作進行分析
色彩構成教學中,作業量一般比較大,而且對手工制作的細節要求也比較嚴格,這樣一來,常常使得學生在臨摹過程中只把學習重心放在制作上,而對圖案本身的構成原理則沒有用心體會。這樣一來,教師對作品的分析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1.分析的是傳統圖案的各項背景因素
傳統圖案因其載體的不同,也會有明顯的區別。如瓷器上的圖案,五彩與粉彩瓷器就會有明顯不同,粉彩是在五彩基礎上,在彩料中加入玻璃白,以達到粉厚細膩的效果而形成的,因此粉彩中的色彩常帶漸變,而五彩本身的顏色大多是平涂的。又如,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的不同色塊銜接處,都有古銅色的輪廓線,這是在器物胎體上用銅絲進行掐絲工藝造成的,后期琺瑯彩料則是填入銅絲勾成的輪廓中。這種古銅色的輪廓線自然也就是景泰藍器物的圖案必有的了。
另外,器物本身所屬時代與地域背景也會影響到色彩的使用,如景泰藍大量使用藍綠色,這是由于其工藝本身自中東傳來,而阿拉伯民族一向尊崇和喜愛藍色;當然藍綠色之間也有許多不同色階以達到色彩豐富輝煌的目的。而敦煌藻井圖案的色彩則豐富很多,除了使用藍綠色,也有使用土紅等顏色做主色調的,因為中古時代的佛教并無特別尊崇藍色。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不同載體、不同文化、地域下色彩構成形成的各自特點,教師在教學時對要講授的例子,應當細致全面地分析其各項因素,不能單獨、孤立地講授色彩構成,這對學生將來結合實際文化、地域狀況使用色彩構成知識也是有好處的。
2.對圖案各種色塊的分析
在制作色塊和色立體時,色塊都是四方規則的,但在具體的圖案中,各個色塊是由不同形狀搭配構成的,這些豐富的是色彩構成的根本部分,教師應對其進行仔細分析。
例如清代官式彩畫中的蘇式彩畫,枋心常使用漸變色作外框,內深外淺,以達到彩畫中心像是在窗外的效果,而外框的圖案則成為了窗框,這種色彩變化無疑是成功的。又,景泰藍等器物大量使用藍綠等冷色調,在大量的藍綠色基調下,使用適量的紅黃色,冷暖對比十分明顯,而作為分割的金線則成為了過度色。諸如此類的顏色分析,旨在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令學生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也能考慮到這些問題,而不僅僅是完成一幅作業。
三、結論
傳統圖案是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其所蘊涵的各種知識至今仍然對藝術教學、創作產生巨大的作用,對色彩構成課程來說,能夠加強課程不同進度的銜接,更因圖案本身來源于不同載體,而得以豐富課程內容,避免學生對課程產生厭倦感。同時在現代色彩構成課程中加入這一內容,可以加深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了解,加強學生自身的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彩畫圖案》.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55年
[2]賈天時.《色彩構成教學的新思考》.遼寧師專學報,2006年第5期
[3]楊劍.《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設計中的應用》.設計,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