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罡 晏文菊
摘 要:訴訟時效完成,不僅包括含中止、中斷及延長因素的完成,還包括不含中止、中斷及延長因素的完成。現行民法理論并未對訴訟時效完成這一前提條件進行界分,因而學屆在探討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時,其前提條件混淆不清,對訴訟時效完成的效力認識不一。文章從對訴訟時效完成這一前提條件進行適當界分入手,對訴訟時效完成的效力提出了相應的看法。
關鍵詞:訴訟時效 形式完成 實質完成 法律效力
中圖分類號:DF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5-089-03
一、問題的提出
民事訴訟時效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在《民法通則》第七章進行了專章規定。但經仔細審視,該章只有訴訟時效期間的具體年限以及訴訟時效期間的中止、中斷及延長等條款,卻并無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這一內容。關于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目前學界主要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即勝訴權消滅說和抗辯權發生說。然而能夠作為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的法律依據的,卻只有《民訴法意見》第153條。《民訴法意見》第153條規定:“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受理后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根據該條規定,學界曾將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歸納為兩點:一是權利人之勝訴權消滅,二是義務人之自愿履行{1}。故此,勝訴權消滅說即主張訴訟時效完成的主要法律效力為勝訴權消滅,曾一度成為學界主流觀點。2008年8月,《訴訟時效若干規定》出臺。《訴訟時效若干規定》第三條規定: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據此,有學者認為該規定明確地采納了抗辯權發生說{2}。因此,抗辯權發生說又成為學界普遍推崇的觀點。
抗辯權發生說批判勝訴權消滅說的首要理由是其違背私法自治精神{3}。抗辯權發生說認為,其內涵包括如下三個層次:其一,在訴訟時效完成后,并非當然導致請求權消滅,義務人只是取得時效抗辯權,而且法院也不得依職權主動適用時效抗辯權;其二,如義務人主張時效抗辯權以對抗權利人之請求權,則請求權即受到限制,不得行使;其三,如義務人未主張抗辯權或雖主張抗辯權,但又繼續履行義務,權利人受領義務人之給付,不構成不當得利,因為債權本體仍未消滅{4}。
從抗辯權發生說批判勝訴權消滅說的理由,以及現行司法實踐來看,似乎無懈可擊。然而,筆者在進行仔細研究后卻發現,抗辯發生說和勝訴權消滅說所交代的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根本不在同一階段。義務人取得的抗辯權只可能發生在案件審理結束前,而勝訴權消滅卻是審理完畢后。因此,筆者對抗辯權發生說將義務人取得時效抗辯權作為訴訟時效完成后的法律效力不敢茍同。但若支持勝訴權消滅說,根據《民訴法意見》第153條,筆者又發現勝訴權消滅并不是“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必然后果,因為若法院審理查明有中止、中斷或延長的事由時,“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仍然可能得到支持。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難道抗辯權發生說與勝訴權消滅說都不能成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筆者研究后發現,《民訴法意見》第153條中的“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并不是真正意義的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只有經法院審理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后,才屬于真正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同樣,抗辯權發生說所稱“訴訟時效完成后,并非當然導致請求權消滅,義務人只是取得時效抗辯權”,其“訴訟時效完成”也不是訴訟時效真正意義的完成,僅僅是訴訟時效形式意義的完成。
因此,筆者認為,要探討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還必須對訴訟時效完成這一前提條件進行討論。
二、訴訟時效的完成
關于訴訟時效完成,有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訴訟時效屆滿等說法,而這些說法均屬同一含義,故均可作訴訟時效完成對待。但正如前文所述,訴訟時效完成,既有表面意義的完成,也有真正意義的完成,而學界對此尚無界分,無相應的術語可以借鑒,筆者姑且暫將訴訟時效完成分為“形式完成”和“實質完成”進行探討。
我們知道,訴訟時效期間有1年、2年、3年不等。而訴訟時效期間在進行中,可以中止、中斷,甚至延長。根據《民訴法意見》第153條規定,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人民法院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該條實際還隱含著另外一層含義,即人民法院若查明有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則不會以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為由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因此,所謂的“超過訴訟時效期間”,是否能夠真正構成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在未經人民法院審理前,尚不能判定。為了區別訴訟時效完成是形式上的完成還是真正的完成,我們可將未經法院審理查明有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訴訟時效完成,稱之為訴訟時效“形式完成”;將經法院審理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訴訟時效完成,稱之為訴訟時效“實質完成”。
為了對訴訟時效形式完成和實質完成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我們不妨分析一個案例予以說明。案例如下:“甲與乙簽訂借款協議,甲借伍拾萬元給乙,約定乙于2010年5月1日歸還本息,而乙到期后并未歸還。2011年4月5日甲向乙催收借款,乙同意償還。”根據民法通則第135條及相關規定,該債權的訴訟時效為2年,自2010年5月1日起算,本應在2012年4月30日結束。若考慮訴訟時效中斷因素,該債權的訴訟時效因乙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于2011年4月5日重新計算,2013年4月4日才結束。在本案中,從表面上看,2012年4月30后就算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若甲在2012年4月30后向法院起訴,乙便可以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甲必須舉證證明乙于2011年4月5日同意還款的證據,否則甲的訴訟請求將被法院駁回。如果乙提出時效抗辯,但甲出示了乙于2011年4月5日同意還款的證據,只要該訴訟在2013年4月4日前提出,甲的訴訟請求仍應得到法院支持。在本案中,2012年4月30日是訴訟時效的形式完成時間,2013年4月4日才是訴訟時效的實質完成時間。
根據上述案例,我們不但可以看出訴訟時效形式完成和訴訟時效實質完成有著根本的區別,同時可以發現訴訟時效形式完成和訴訟時效實質完成具有不同的存在價值。
1.如果訴訟時效實質完成才允許義務人提出時效抗辯,則明顯不符合邏輯。訴訟時效實質完成,表明法院已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這時義務人再提出時效抗辯便沒有任何意義。因而時效抗辯權必須是發生在訴訟時效實質完成前。在有了訴訟時效完成的界分后,以訴訟時效形式完成為限產生時效抗辯權最為適宜。就拿上述案例來說,如果2013年4月4日后乙才產生時效抗辯權,甲如在2012年4月30日至2013年4月4日期間起訴,法院根本無法啟動訴訟時效審查程序,乙于2011年4月5日是否作出了同意還款的意思表示也就不能查明,則對乙明顯不公。如甲2013年4月4日后才向法院起訴,乙一旦提出訴訟抗辯,不管乙于2011年4月5日作出的同意還款意思表示成立與否,必然會駁回甲的訴訟請求,這明顯與《民訴法意見》第153條需要查明有無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相悖。
2.在訴訟時效實質完成前,允許義務人根據訴訟時效的形式完成自主確定其擁有時效抗辯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只有義務人清楚地知道擁有時效抗辯權,才能對抗辯權的行使與拋棄作出最佳的判斷,才能及時提請法院對有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進行查明。同時,當義務人提出時效抗辯時,有利于權利人通過舉證證明有中止、中斷或延長事由進行反抗辯,從而維護權利人的訴訟請求。如果訴訟時效實質完成后,才允許義務人行使時效抗辯權,權利人對時效抗辯的反抗辯權則會落空。
總之,筆者認為,訴訟時效形式完成與實質完成有著不同的存在價值,將訴訟時效完成分為形式完成和實質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訴訟時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
在厘清了訴訟時效完成這一法律概念后,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民訴法意見》第153條中的“超過訴訟時效期間”指的只是訴訟時效的“形式完成”,抗辯權發生說所稱的訴訟時效完成也只是訴訟時效的“形式完成”,經法院審理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后的訴訟時效完成才是訴訟時效的“實質完成”。接下來,我們就先來探討訴訟時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
由于訴訟時效的形式完成,并不是真正超過訴訟時效期間,法院并未對有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進行查明,故根本不存在以訴訟時效完成為由直接駁回權利人訴訟請求的后果,權利人的勝訴權不會因此而消滅。而訴訟時效形式完成后,義務人可以提出時效抗辯則是應有之意,因此訴訟時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至少應當有義務人時效抗辯權的發生并不難理解。問題在于,訴訟時效形式完成是否還會產生其他什么樣的法律效力?應作為這里探討的重點。
在對訴訟時效完成不作界分的情況下,根據勝訴權消滅說,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為勝訴權消滅、自然債務產生。其中認為產生自然債務的法律依據就是民法通則第138條,該條規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然而我們將訴訟時效完成分為形式完成和實質完成后,勝訴權消滅已被納入訴訟時效實質完成的法律效力,將在下文另行討論,而自然之債的產生是屬于訴訟時效實質完成的法律效力,還是訴訟時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呢?
1.不管是依據《民訴法意見》第153條,還是根據《訴訟時效若干規定》,在未經人民法院審理的情況下,訴訟時效都不可能實質完成,應當遵循“無審理則無實質完成”原則。故《民法通則》第138條中的超過訴訟時效期間,既包括訴訟時效實質完成,也包括訴訟時效形式完成,不能僅僅理解為訴訟時效實質完成。
2.在訴訟時效形式完成階段,筆者并不贊同“自然之債”之說法。勝訴權消滅說認為,訴訟時效屆滿的權利,因勝訴權消滅不能請求為法院強制執行,即成為自然之債。自然之債的另一方面解釋就是訴訟時效完成后,義務人自愿履行其義務的,權利人可受領其履行而不構成不當得利{6}。而不當得利的前提是沒有合法根據,不構成不當得利就等于有合法根據。何況民法通則第138條的說法是“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言外之意是受法律保護,既不否定債務人的抗辯權,更不否定債權的合法性。
3.訴訟時效形式完成后,仍然可能因存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延長事由,從而使權利人的權利仍然在時效保護期范圍內。這時,義務人自愿履行債務,根據《民法通則意見》第173條規定,可以認定為訴訟時效再次中斷。
4.從文義上看,當事人自愿履行與訴訟時效形式完成并不能形成因果關系,只能同為條件,而不受訴訟時效限制才是結果。
因此,筆者認為,訴訟時效形式完成后,當事人的自愿履行只能是訴訟時效再次中斷的法定事由,不能作為訴訟時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訴訟時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只有時效抗辯權的產生無疑。
四、訴訟時效實質完成的法律效力
在《訴訟時效若干規定》施行前,不管義務人是否提出時效抗辯,法院必須對訴訟時效有無中止、中斷或延長等因素主動進行審查。根據《民訴法意見》第153條規定,當法院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應當直接駁回權利人的訴訟請求。因為法院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訴訟時效完成為訴訟時效實質完成,故訴訟時效實質完成的效力為勝訴權消滅毋庸置疑。《訴訟時效若干規定》施行后,雖然法院不對時效進行主動審查,但在義務人行使時效抗辯權的情形下,法院同樣是根據《民訴法意見》第153條規定進行處理。因而,如果訴訟時效實質完成,同樣會產生勝訴權消滅的法律效力。
《訴訟時效若干規定》施行后,若義務人未行使時效抗辯權,訴訟時效能否實質完成,從而產生勝訴權消滅的法律效力呢?
關于未行使時效抗辯權,學界有一個專門的術語,稱之為時效抗辯權的拋棄。而時效抗辯權之拋棄屬于時效利益拋棄之一種。時效利益之拋棄,包括時效進行前、進行中及完成后之拋棄三種情形。在我國,根據《訴訟時效若干規定》第2條的規定,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認可。如在訴訟時效進行中,義務人對權利人請求履行債務的行為予以同意,則屬于權利人拋棄進行中之時效利益,必將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后果。在對訴訟時效未作界分的情況下,形式完成與實質完成合一,故訴訟時效進行中的中斷指的是訴訟時效起算至訴訟時效完成這一階段內的中斷。當訴訟時效完成界分為形式完成和實質完成后,訴訟時效中斷自然應當包括訴訟時效起算至訴訟時效形式完成階段的中斷,也包括訴訟時效形式完成至實質完成階段的中斷。如前文所言,在訴訟時效形式完成階段,當事人拋棄時效抗辯權而自愿履行同樣也只能引起訴訟時效的再次中斷的后果。在訴訟時效形式完成至實質完成階段,如果當事人拋棄時效利益而不作時效抗辯,則法院不主動進行時效審查,權利人的權利不受時效限制,訴訟時效根本不可能實質完成。如果訴訟時效已實質完成,則表明時效抗辯權已經行使。因此,義務人時效抗辯權之拋棄,只能發生在訴訟時效形式完成至實質完成階段。而該階段時效抗辯權的拋棄只可能發生時效延續或不受時效限制的后果,不可能產生時效限制的后果。故時效抗辯權拋棄與訴訟時效實質完成的法律效力無涉。
除了《民訴法意見》第153條外,通常被用來說明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的,就是《民法通則》第138條和《訴訟時效若干規定》第22條。而在將對訴訟時效完成分為形式完成和實質完成后,《民法通則》第138條中的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和《訴訟時效若干規定》第22條中的訴訟時效屆滿,既可能是訴訟時效的形式完成,也可能是訴訟時效的實質完成。當其為實質完成時,這兩條就是討論訴訟時效實質完成法律效力的主要依據。而學屆據此給出的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卻存在兩種不同的提法,一是義務人之自愿履行,二是自然之債產生。而筆者認為,將自然之債產生作為訴訟時效實質完成的另外一個法律效力更為妥貼。
1.義務人之自愿履行只是訴訟時效實質完成后可能發生的一種行為,并非訴訟時效實質完成的必然后果。
2.從時間先后看,雖然訴訟時效實質完成在前,義務人之自愿履行在后,但不受訴訟時效限制和法院對自愿履行后的抗辯不予支持才是結果。從引起結果的原因角度分析,訴訟時效實質完成與自愿履行只能同為條件,二者并不存在因果關系。
3.訴訟時效實質完成后,權利人的勝訴權消滅,雖然不能通過訴訟程序主張訴訟請求,但其實體權利依然存在。基于意思自治原則,若義務人自愿履行,法律自當允許。若義務人同意自愿履行或自愿履行后反悔,法律不予支持,這僅僅是對義務人的限制,只體現對債權本身的有條件的保護,而不是對權利人勝訴權的保護。
總之,依照現行法律,如果訴訟時效已實質完成,其實質完成的法律效力應當包括兩點:一是勝訴權消滅,二是自然之債產生。
五、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訴訟時效完成的法律效力之勝訴權消滅說和時效抗辯說之爭,以及現行法律規定及司法解釋存在的沖突,其關鍵在于現行民法理論未對訴訟時效完成這一前提條件進行很好界分。
筆者對此進行簡要分析,初步提出了訴訟時效完成分為形式完成和實質完成的看法,從而得出了訴訟時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為時效抗辯權產生,訴訟時效實質完成的法律效力為勝訴權消滅和自然之債產生的觀點。訴訟時效完成分為形式完成和實質完成的提法可能并不準確,筆者就權當拋磚引玉,如果學界有同仁贊同拙文看法,希望能夠提出更加準確的術語進行概括。
注釋:
{1}彭萬林主編.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36頁
{2}奚曉明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案件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理解與運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第69-84頁
{3}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745頁
{4}朱曉喆.訴訟時效完成后債權效力的體系重構——以最高人民法院《訴訟時效若干規定》第22條為切入點,中國法學[J],2010(6)
{5}張雪楳著.訴訟時效前沿問題審判實務[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350頁
(作者單位:重慶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慶 400707)(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