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英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課改東風的吹拂下,小學語文教師鉚足了勁對閱讀教學進行探索,一時間,教壇上風起云涌,精彩紛呈,好像進入了課改的春天,其實細細研究,你就會發現所謂的各流派名師的課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創新,相當一部分一線教師還死死抱住教材不放,刻意放大了文本的功用,先是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主要內容是什么,進而挖掘文本思想內涵,最后提煉寫作技法。基本形式還是一問一答,老師提出研究的問題,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直到把好端端的一篇文章分析、挖掘到支離破碎、面目全非。分析完了,學生知道了答案是什么,換一篇由于主要內容不同、中心思想不同、寫作手法不同,學生又不會了。更有甚者,教師干脆把自己對文本的分析、挖掘、提煉的結果交給學生,只要記牢了,背會了就能換個好分數。種種現象,究其原因是許多教師在意識上沒有區分清楚“課程內容”和“教材內容” 之間的關系,不懂的閱讀教學應該教什么?往往是將教材內容當作課程內容進行教學,或者在課程內容選擇上過于多元,恨不得將自己解讀文本認識到的語文知識等一股腦兒倒給學生,因此重點就落在讓學生熟練、積累了更多的語文知識,技能。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是這樣定義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出為達到這一課程目標而選擇的材料、及所應用的技能和策略、態度、價值觀等都是課程內容,但態度、價值觀應該是語文學習過程中自然滲透,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闭Z文知識的學習是必須的,但不是重點,應該凸顯的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方法。
應掌握哪些基本的方法呢?
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聚集課標,課標是這樣描述的:第一學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第二學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澳x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薄皩W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這些語句。概括成一個字 ——讀,學習課文離不開讀,我們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幾乎都是通過各種方式的讀來實現的?!白顪\顯的說,朗讀可以鞏固識字效果,鍛煉口語,發展語言。規范語言,促進語言理解的活化。
二、結合語境,理解詞句
再看課標,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钡诙W段“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第三學段“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恰當意義,……” “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
詞語、句子是文章的組成部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詞句的理解,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也是誘導兒童感知、理解、欣賞課文的藝術美,陶冶愛的情趣,促進感情的發展、意志品格的培養、認識能力提高的前提。“萬丈高樓平地起”,由上我們不難發現,理解能力是語文閱讀的最基本的能力,提高理解文章中重要詞語、句子的能力是必備的閱讀素質,但是理解詞句的含義,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一篇文章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文中豐富多彩的詞句就好比樹上生機勃勃的綠葉。有了詞句的綠葉,才有大樹蓬勃的生命;同樣,只有與大樹血脈相連,詞句的綠葉才能閃現生命的光彩。因此,理解詞句的含義,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也就是文章的整體,透過語言表象去揣摩領悟其中的深意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詞句在語境中的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及言外之意。尤其是一些關鍵詞句的理解,對讀懂文章很重要,更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基礎。
三、形象感受,整體把握
接著看課標,第一學段“借助讀物中圖畫閱讀”;第二學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保弧皩W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學段“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
基于這些要求,筆者認為至少透露了兩點信息:小學生要學會閱讀至少要掌握語言形象化和整體把握能力。
1、語言形象化
我們常說:“披文入情。”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說,“披文”卻未必能“入情”。這是由于漢語言是表意文字,它有著與生俱來的形象性,又因學生主要是靠形象來思維,是以感性的形式去把握世界的,“言生于像,故守言以觀像?!痹陂喿x教學中,就要重視對語言形象的還原,創設和激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語言,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2、整體把握能力
系統論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存在于整體中的部分只有在整體中才能體現出它具有部分的意義,一旦離開了整體,部分就失去了它作為整體的部分意義。閱讀最初就是感知。感知有其整體性特征。由于受前蘇聯“文學分析法”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的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條塊分割”的教學現象;不論教什么課文,都要逐段分析,“滿堂問”,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只有強調整體把握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改變閱讀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的現狀,扎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領悟表達,轉化技能
在第二學段,課標開始在理解詞句意思中提出“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痹诘谌龑W段,就多次明確提出這樣的要求:“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保霸陂喿x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钡??!把詾樾穆暋保髡邿o論是寫人、狀物、還是敘事,都具有一定的寫作目的,或褒揚,或批評,或肯定或揭露,總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會在文中體現出來。閱讀一篇文章,不僅要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具體的內容,還要從文章所記敘的事物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閱讀教學應該教什么的實質是課程觀、教學觀問題,同時它又是所有語文教師都必須正確面對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不僅是讀懂作品內容,學會了文本中的相關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希望我們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能力的培養,讓他們透過對觀察和模仿產生閱讀興趣、閱讀行為,特別要強調的是:我覺得課堂的重點應該是課程內容,不是教材內容。語文知識的學習是必須的,但對相關語文知識的學習至多只能占一堂課的百分之五十,這要強調,甚至可以硬性規定。因為如果對相關語文知識過于重視,對相關語文知識的掌握準確性要求過高,會掉到“只注重語文知識學習”的怪圈。語文知識一次掌握不了,還可以通過以后的學習中不斷鞏固,不可急功近利,重要的是騰出時間,通過交流的方式將自身的閱讀經驗告訴孩子,讓他們結合各自的實際去嘗試和體驗,學會運用他們的原有知識和靈活的策略去建構文章的意義,并在理解出現困難時改變策略,進而形成終身閱讀,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只是應根據年級的不同,各有側重,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