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芳
摘 要:自1979年,我國首次引進增值稅以來,增值稅在我國經歷了幾次變革與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稅種之一,對于保障中央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我國開始在部分地區實施“營該增”改革試點,2013年在全國推開試點,按照李克強總理的五步曲,2015年將基本實現營改增全覆蓋。那么國家為什么要實行營改增,營改增將給國家和企業帶來哪些利好,在改革期間應該注意些什么,文章將對此管見一二。
關鍵詞:營改增 原因 價值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5-135-02
一、營改增基本情況概述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按照我國增值稅相關法規制度的規定,增值稅是對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就其在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等每一個環節實現的增值額征收稅款的一個稅種。我國1979年引入增值稅,至今增值稅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稅種之一,增值稅的收入占中國全部稅收的60%以上,是最大的稅種。增值稅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征收,稅收收入中75%為中央財政收入,25%為地方收入。進口環節的增值稅由海關負責征收,稅收收入全部為中央財政收入。
1979年,我國引入增值稅制度,最初僅對部分城市的機器機械等5類貨物試行;1984年國務院發布的《增值稅條例(草案)》,在全國范圍內對機器機械、汽車、鋼材等12類貨物征收增值稅;1994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將增值稅征稅范圍擴大到所有貨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勞務;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研發、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物流輔助、有形動產租賃、鑒證咨詢等)開展了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簡稱“營改增”試點改革,同年8月,“營改增”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截止到2012年底,試點地區范圍已擴大到北京等9省(直轄市)和3個計劃單列市。2013年8月1日起,全國推開試點,試點行業繼續增加(如:2013年8月1日,將廣播影視業納入試點,2014年1月1日鐵路運輸業和郵政業納入試點)。按照李克強總理的五步曲:(1)2014年繼續實行營改增擴大范圍;(2)2015年基本實現營改增全覆蓋(計劃是十二五期間完成2011-2015);(3)進一步完善增值稅稅制;(4)完善增值稅中央和地方分配體制;(5)實行增值稅立法的計劃。2015年基本實現營改增全覆蓋,到時營業稅將全面退出市場。
二、營改增的原因及其價值所在
增值稅的產生與發展和社會分工深化發展及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增值稅是伴隨中國經濟的改革發展而發展的:1978年,中國開始經濟體制改革,1979年為配合經濟體制的改革,推動我國工業向專業化方向的發展及抑制企業的重組,我國首次引入增值稅;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1994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企業的國際化競爭,將增值稅的征收范圍擴大到所有貨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和進口貨物,并按照國際通行的做法建立了規范化的“生產型增值稅”,生產型增值稅在組織稅收收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1994年開始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同時也帶來了出口產品的成本價格上漲,削弱了國內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制約了投資,不利于經濟的快速增長;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為此自2004年7月1日起,對東北地區的裝備制造業等八大行業實施了增值稅轉型試點,并于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稅轉為消費型,消費型增值稅避免了企業設備購置的重復征稅,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鼓勵了投資和擴大了內需,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國家成為了中等收入國家。然而,此時增值稅的改革步伐并沒有停止,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案。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拉開“營改增”大幕。那么國家為什么要在此時“營改增”呢?
1.解決重復征稅的問題,助推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發展。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其本質特征就是僅對商品或勞務的新增價值征稅,在實際當中,企業繳納的增值稅是根據銷售商品或勞務的銷售額,按規定的稅率計算出銷售稅額,然后扣除取得該商品或勞務時所支付的增值稅款,也就是進項稅額,計算而得,這一計算方式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稅款抵扣。增值稅征收的這一特征,與傳統的以貨物和勞務價值全額為稅基的銷售稅相比,能夠有效地避免重復征稅,納稅人的總體稅負不會因為生產經營過程中分工和協作環節的增多而累加,是一種更加科學合理的稅種。
現行增值稅法規對于貨物征收增值稅,對于勞務征收營業稅,營業稅本身并沒有進項抵扣,按照營業全額來計算,造成了稅款的重復征收,對于一些中間環節過多的服務業來講,稅負更是明顯偏重。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更加精細、明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分工和協作環節將大大增多,這樣重復征稅現象將越來越嚴重,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及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發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抵扣機制作用顯現,將消除營業稅納稅人所承受的重復征稅因素,助推社會分工更加精細、明晰發展。
2.助推企業轉型,對貨物和服務統一征稅,有利于防止重產品,輕服務的問題,從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發展服務業,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的選擇,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2012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100美元(2014.4.23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說:目前人均GDP已經達6700多美元了,是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希望十三五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12616美元以上。),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進入中等偏上收入發展階段后,服務業將加速發展,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將顯著提高,2011年,我國服務業創業就業崗位首次超出農業,成為第一大就業領域就極好的驗證了這一點。為順應這一經濟發展規律,助推經濟發展,我國作出了發展服務業的選擇,2010年10月18日,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二五規劃(2011-2015),不再提GDP具體指標,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變為主攻方向,消費列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首。2013年兩會,習近平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這也是服務業發展的新希望。
發展服務業,讓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顯著提升,讓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就必須摒棄過去農業立國,重產品輕服務的思維,從稅收上來講就是要讓服務和產品稅負一致,改變過去服務業重復征稅的問題,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稅負的降低不僅能夠促進服務業分工的精細化和專業化程度的加大,而且有助于擴大服務業的市場需求,深化產業間的分工協作,進而推動服務業加速發展。而且,“營改增”直接受益的雖是服務業,但對制造業將產生一定的“溢出效益”,立足長遠,服務業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第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3.促進社會就業,穩定物價改善民生。服務業是就業的最大容納器,如美國,在服務業就業者占到了8成,我國直到2011年,占比達35.7%,才首次超過農業,這和中國重農抑商的傳統及政府的重視不夠有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雖然得到了加速發展,但服務業發展不暢,由于第二產業在創造GDP上強于服務業,為追求GDP,政府招商引資首先工業,農業、制造業就業占比一直較高,造成就業的不暢,也造成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在促進社會就業方面,“營改增”后,第三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第三產業門類齊全、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眾多,將容納更多的就業人群,以湖北省為例,2013年因“營改增”試點新增就業達24.3萬人。大學教育是通才教育,就業領域是服務業,服務業的發展,也將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此外,“營改增”將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有利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步伐,進而帶動就業崗位的供給增加。“營改增”減輕企業稅負的同時,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最終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有利于穩定物價,改善民生。
4.減輕企業負擔,助推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經濟的發展翻天覆地,進入2014年,中國經濟已經排名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但并未實現真正的富裕,就如李克強2014年6月18日在英國演講時說: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但人均排名80多位,中西部剛達5000美元,不到澳洲2011年就達到的人均55590美元的1/10,一些省份更是不到2000美元。那么如何實現真正的富裕呢?寫作了《國富論》的亞當·斯密說:和平、輕稅負和寬容的司法行政是把一個最原始的國家發展為最大限度繁榮的國家的三種手段,沒有第四種;中國明代文淵閣大學士邱浚說:“古者藏富于民,民財既理,則人君之用度無不足者,是故善于富國者,必先理民之財,而為國理財者次之。”大意是說,老百姓富了、企業家富了,國家才能富了;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推出稅收“一條鞭法”,正稅以外無雜稅,一方面地方政府的亂收費大幅度減少,人民負擔得以減輕;另一方面國庫收入三年內增加一倍多。因此,要國富,必先民富,民要富,企業要先富,減稅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有力推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減稅才是實現國家真正富裕的選擇,就如加拿大財長奧利弗所言:加拿大政府預計將在2015年達成預算平衡。在達成預算盈余后,焦點將放在減稅上。一旦達成預算平衡,首要任務就是提供稅收減免。不要預計財政部在達成預算盈余后會加大政府支出。
小河有水大河滿,國家要富裕,首先人民要富裕,大企業強國,小企業富民,中國需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更需要鋪天蓋地的小企業,中小企業對經濟對民生的貢獻不可忽視。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黃守宏,2012年兩會后說: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概括為:5、6、7、8、9。5─中小企業稅收貢獻占整個稅收的50%;6─占GDP的60%;7─占進出口的70%;8─承擔就業的80%;9─數量占99%,其中小微企業是主要組成部分,占95%左右。歐洲有97%左右的企業是15人以下的小企業,我國小微企業數量占到了95%。營改增,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特別是小微企業,服務業的負擔,讓企業輕裝上陣,放水養魚,增強企業積極性,企業活了,尤其是小微企業活了,就能增加就業,就業上升,百姓收入就能增加,收入增加,消費就會增加。這就助推了以消費為主的經濟結構調整。據統計2013年減稅規模超過1400億元,比2012的426億元超過近1000億元。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小微企業1169.87萬戶,占各類企業總數的76.57%。若將4436.29萬戶個體工商戶視作微型企業納入統計,則小微企業在工商登記注冊的市場主體中所占比重達到94.15%。全國小微企業解決了我國1.5億人口的就業問題。
“營改增”的抵扣機制,對現行征收增值稅的行業而言,由于向新增行業納稅人購買應稅服務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稅負普遍減輕。對改革的行業來說,在合理的稅制設計下,改變了營業全額征稅的狀況,僅對增值額征稅,可以實現總體稅負不增加或略有下降。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抵扣機制的進一步規范,“營改增”將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達到結構性減稅改革初衷,促進全民富裕的中國夢的實現。
三、加快營改增配套措施建設,助推營改增改革
營改增對于企業的利好在于,改征收增值稅后,企業可以享受稅收抵扣,但如果企業沒有可抵扣的稅收,或者抵扣稅額少,則對于企業來說,由于增值稅的稅率普遍高于營業稅稅率,企業繳納的稅款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這樣就會影響企業改革的積極性,有悖于國家“營改增”的初衷。因此國家應該進一步細分增值稅稅率。
營業稅是地方稅種,增值稅是中央地方共享稅,營改增后中央財權將得到進一步鞏固,中央收入將得到進一步保障,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管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但其同時勢必影響到地方收入,在地方事權不變的情況下,減少地方收入,對于地方的事業發展、經濟發展不利,也必將影響地方政府對地方企業營改增的積極性。因此國家要盡快出臺措施保障地方政府財權。
參考文獻:
[1]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編寫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 周政華.就業轉向的成都樣本.中國新聞周刊,2013(11)
[3]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3
[4] 全國人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
[5] 國家工商總局.全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情況報告,2014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091)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