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琳 余志謀
【摘要】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聽、說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電影視聽材料采用真實的生活場景和文化背景為題材,融聲音、影像為一體,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生動的語言模型。本文嘗試把電影引入教學,采用多媒體的立體教學手段,使教學立體化、語言生動化。本文論述了英語電影運用在大學口語課中的優點,提出其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
【關鍵詞】英文電影 英語口語 多媒體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聽、說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電影視聽材料采用真實的生活場景和文化背景為題材,融聲音、影像為一體,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生動的語言模型。采用多媒體的立體教學手段,將電影引入教學,能使教學立體化、語言生動化。挖掘電影的典型句型,將電影視聽材料與英語口語教學相結合,覆蓋學生的多重感官,這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語言學習中積極的心理因素,還能幫助學生的將抽象語言結構具象化,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一、電影視聽材料運用于英語口語課中的優勢
1.趣味性、直觀性。電影設置一系列戲劇沖突、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配合優美動聽的配樂,帶給人美的享受,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英語電影呈現的畫面與音樂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思維更加活躍,感官更為敏銳,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厭倦情緒一掃而空,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來。教師精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原汁原味、生動句型,合理設計課堂,深入挖掘電影情節中的典型詞匯、句型、英語文化和語言習慣,結合具體情節講解,讓知識在觀看影片時不知不覺印入學生的腦海。電影能全面而真實地直觀的展示英語語言,學生能預設情節的發展,并且利用多個感官去捕捉語言信息,能更好的理解故事發展脈絡和劇中對白。影片渲染的環境和氣氛還能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的學習氛圍里,不受其母語的干擾,給他們足夠長的時間去圍繞一個或多個主題聽、讀、看和感受,加強他們與目的語的接觸,積累語言的輸人量。
2.審美性。英語電影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配合精致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配樂,帶給人美的享受,吸引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大量的英語浸潤和聽說是外語習得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電影能真實立體地再現英語句型的背景和使用環境。電影的對白往往能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富有節奏和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些經典的臺詞,既包涵哲理,又具有美感,讓學生感受不同的節奏、重音、語速中所攜帶的大量信息,既能積累詞匯、掌握句型和語境,又能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語感。英語電影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美,去思索什么是真善美。
3.多元文化載體。電影是文化的載體。“一定背景下的一個國家的視覺特點,包括其建筑、習俗、氣候、社會組成,都能夠通過電影有效地描述出來”(Hill,1991)。電影藝術通過畫面,聲音能夠跨越時間的局限,動態的表現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在風俗、文化、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變遷,劇中對白能夠充分表明英語的發展和演化。通過英語原版電影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形成、民族風俗、發展軌跡、社會和性格特點以及各民族所獨有的表達方式、發音方式、語言習慣、表情甚至手勢等,從而加深對英語的理解。同時也能更好地了解語言中的文化現象以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依存關系,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英文電影運用于英語口語課的目的
1.學習自然、真實的英語語言。英語電影的口語教學,首先必須服務于語言學習。旨在讓學習者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接觸標準、地道的,、真實交際中使用的自然語言。英語電影涉及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典型語言。現實生活中也不全是標準英語。英語電影不僅能讓英語學習者了解和熟悉英語國家人們說話的真實狀況,為學生提供在社會生活的不同場合得體使用英語的感性素材。電影的來源廣泛,能讓學生習慣不同地區所形成的獨有英語發音方法,不同的語音語調。這樣,在生活中才能聽懂不同口音的英語,和不同的人們對話才不會手足無措。
2.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和語言是相互交融,共同演化的。不同時代的英語電影通過描述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能夠展現不同時代的英語特點,外來詞的融合,英語詞義的發展。這不但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言的發展,同時,還能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交流的方式、習慣、傳統以及人民的性格特點,全方位的促進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3.培養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電影藝術是以鏡頭為表現手段的視聽相結合的敘事性的藝術。電影中的畫面、語言、音樂都是審美的對象。電影通常能將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進行完美的融合,能通過大銀幕震撼人心,能讓學生得到極大的審美體驗。電影不但是直接可視性的藝術,更重要的是它能鑒賞者引向內心深處,進而升華為一個主題,耐人尋味,富有意蘊。許多英語的名片佳作,宣揚人性之中美好與善良的一面,如《泰坦尼克號》展現人們面對災難,堅持的兒童優先,女士優先。如《阿甘正傳》對于人貴在堅持的闡述和戰爭的無言抗議。這些都給學生給人以思想的啟迪,讓人思索生命的意義。
三、英文電影運用于英語口語課中的步驟
合理的教學設計是實施上述各項目標的關鍵。英語語電影課上的語言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口語能力、審美和為目標。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的選擇英語電影。這項訓練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其具體實施可以分為四步驟:觀前預熱、電影賞析、觀后討論和課后作業。筆者認為最為理想的是聽寫臺詞、模仿配音。
1.觀前預熱。
(1)作品介紹。詳細的作品介紹是為了更有效的利用英語電影,有助于學生理解影片所表達的情感和主題。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為例,可向學生介紹該片是根據揚·馬特爾風靡全球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華人導演李安執導,影片講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歷程。李安憑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和最佳原創音樂獎4項獎項等相關資料。
(2)介紹生詞、根據情節發展提出問題。課前讓學生熟悉生詞,教師在觀看影片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故事脈絡提出一些問題,可以是有關語言學習方面的,例如某個單詞、句型或者俗語,也可以是關于情節發展和聽力理解的。要求學生觀看完后各列舉出一些自己聽到的覺得有用的句型和諺語。也可以安排一小段時間讓聽懂的學生對英語對情節進行簡要復述,既考察了學生理解水平又幫助了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
2.電影賞析。教師可以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有目的有計劃的將英語電影引入教學,影片的內容應該由淺入深,從有字幕向無字幕過度。同時,合理選擇精看與泛段落。對于“精看”的段落,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揭示電影中的隱喻,解釋在哪些特定語境下英語單詞所隱含的意思。同時還應該對影片中的精彩語言反復觀看,進行朗讀、配音模仿、分角色表演等手段,把優美的語言和經典的句型潛移默化的印入腦海。 “泛看”則更注重于觀賞影片的廣度和多樣性,教師可以當作課后作業或者在討論課上進行,教師在影片選擇上應選擇積極向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類型的經典影片,盡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
3.觀后討論和課后作業。觀后討論是對英語電影的吸收和鞏固。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英語復述故事脈絡,討論演員的性格特點和影片所表達的主題。還可就影片中感興趣的角色或具體情節進行描述和評論。還可以安排話劇表演,讓學生分組進行模仿。學生在積極參準備和排練活動中,不知不覺遍逐漸積累起大量英語口語的短語和句型。
參考文獻:
[1]張萍.英語電影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版).2012(1):210.
[2]陳卞知.造橋者說—— 跨文化傳播研究[M].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147.
[3]龍千紅英語電影課的教學目標及其實現方式[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57.
[4]孫宜君.影視藝術鑒賞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2.
*本文為廣東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立項課題“基于網絡平臺的高職高專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開發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碼GDGZ14Y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