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
摘要:現如今,隨著我國的經濟建設不斷的發展,不斷的步入高度需求的范圍內,我國的國民精神需求也不斷的提高,渴望精神文化活動的心日益迫切,那么,如何能夠滿足現階段的群眾飛速發展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呢?如何能全面地建設完成小康社會這一偉大的目標呢?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就是一個能夠很好的發展我國的群眾文化力量的中堅力量,我們應該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來促進如今的群眾文化建設,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讓文明的風采,和諧的環境環繞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邊,全面地提高人民的基本文化素質,從而加快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新時期 群眾文化 特點 發展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民生活水平一直處于上升趨勢,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國人民的需求逐漸轉變為精神需求,在衣食住行都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對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勢必造成精神方面的活動越來越火熱。但是群眾文化是一個國家引領人民走向正確道路的標志之一,為了我國的群眾文化能走在正確合理的道路上,可以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就必須發揮創新意識,對我國的群眾文化的運行機制進行深層次的創新性改革。我們不僅要考慮到國家的大綱要求,政策的規定范圍,還要樹立積極向上的文化理念,構建出豐富多樣的多人或個人的文化活動。
1 群眾文化
文化是在一定時期內,人類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由意識形態轉變而來的。早至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就有人將文化中的群眾文化單獨割裂出來,這種文化并不是為利益所驅使的,而是自發的進行文化方面的娛樂活動。群眾文化中的群眾指的就是人民,滿足的就是人民的精神需求,同時也要群眾文化站受到一定的教育,增加自身的文化修養,豐富文化知識,提高業余時間的利用率,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會形成的現象。
2 新時期的群眾文化特點
2.1 多種多樣的群眾文化形式 物質水平的提高相對的人民的潛在需求就會隨之產生,這潛在的需求就是文化的需求。人民迫切的需要改變現階段的精神面貌,希望以新的人生態度面對接下來的生活。現如今,新時期的群眾文化的特點就是追求群眾性。群眾文化的包含范圍很廣,包括企業、校園、鄉村、廣場等一系列的文化,這些文化不可置否的都是一些宣傳正能量的積極文化,它們的形式都很多樣,可以說是群眾文化的擴展文化。文化行業的地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也不斷提高,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如KTV、戲院、電影院等等,這些都是群眾文化的一些小分支,但卻能在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的基礎上又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2 廣泛的群眾文化參與人員 若是說起現階段最流行的群眾文化活動,莫過于廣場舞了。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實不難發現,在公園、廣場和社區等人員密集的地方,都存在群眾文化活動,例如,交誼舞、劍舞、太極拳、扭秧歌等,都是一些參與人數多,又能即時開展的文化活動。群眾通過參與這些積極健康的活動,鍛煉了自己的身體,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文化素養。既具有團結性,也很廣泛,群眾性又強,能夠不斷深入群眾,影響社會。
2.3 獨具特色的地方性群眾文化 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多個名族林立,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集眾多民族文化為一體,匯聚成中華名族文化,根據多個地區的不同傳統風俗,汲取當地的特色,就可以融合成地方風味濃重的群眾文化,比如,云南地區的花腰彝族,當地就擁有大量的民族特色傳統。普遍的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等他們也有,但在花腰節時,他們就會圍著火圈大跳花腰舞,俗稱“斗舞”,又在端午節時舞當地自己制作的龍,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了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精神文明素質,推進了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社會效益。
3 新時期的群眾文化創新發展
3.1 加大文化基礎建設,增加公共文化服務機構 要想讓群眾文化得到保障,就要建設公共服務機構和設施,對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設,政府應該加強資金的投入,尤其是一些綜合性強的文體活動場所,政府更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既有娛樂效果,又可以宣傳當地的文化。也有一些圖書室、體育室和棋牌室等,大大豐富了人民的空余休閑時間,更好的為人民提供服務。
3.2 培養高素質的文化建設隊伍,完善公共文化機構服務 在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中,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也要達到標準。可以提高在文化方面的能力,也鍛煉其素質,輔助群眾進行精神文化鍛煉,充分發揮其能力,為精神文化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例如,根據當地人民的需要,去學習一些當地的特色吃食,或者為喜好二胡的老年人愛好者去學習二胡,也可以去學習舞蹈等等,不斷的豐富人民的生活,拓展人民的知識,提高人民的藝術文化細胞。
3.3 立足實際,科學規劃,促進群眾文化和文化產業的可持續 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建設要符合當地的文化需求,切不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帶入與當地文化不相適應的文化,必須要走與當地文化相關聯的文化發展道路。我們可以根據當地群眾的文化需求,在節假日或者業余的休閑時間,組織群眾開展多種多樣的形式的文化活動。例如,在端午節時,福建地區會在閩江上開展劃龍舟大賽;也會在元宵節時在廟會中舉辦游街猜燈謎;也會在中秋節時站在江邊望月欣賞。形式繁多的活動大大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向全世界傳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打造出富含當地特色的地方文化,起到品牌效應,不斷的傳播發展當地的文化,形成產業聚集,集足自己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使得群眾文化和相關的文化產業能夠一直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總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建設就是為了人民而服務的,都是為了現階段的群眾文化發展而服務的,為了能夠延續群眾文化的輝煌,不斷開創出文化新局面,我們要不斷思考,勇于開拓,勇于創新,將文體活動作為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載體,將文化服務機構作為保障群眾文化不斷傳承的力量,使得我國的群眾文化發展越來越快,越快越強,真正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參考文獻:
[1]張繼紅.創新群文工作模式大力繁榮活躍群眾文化生活[J].群文天地,2012(08).
[2]范雯芩.群眾文化創新建設的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3]譚獻民,黃建國.中央蘇區時期的文化宣傳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