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輝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有價值、人人都有所獲的教學,不同的人通過數學教學得到不同的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數學教學一是要以發展學生為本,把學生個性認知的知識、生活中感悟出的經驗和現實世界存在的數學規律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源,要根據學生個性和年齡特征,認知特點精心安排教學,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更多讓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機會,幫助學生在這些活動過程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基本技能,數學思維和方法,提高學習效果。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策略。下面我談一談自己在創設情境這一方面的看法: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得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推動力。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創設趣味情境來輔助教學,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形象化。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我創設情境導入,出示了兩個長方形的圖片,如:小狗與小兔要進行一場比賽,他們繞圖上的兩個不同場地同時出發,最后兩人幾乎同時沖過終點線,小豬裁判也說不準誰先沖過終點,就判定并列第一。可他們都說自己跑的路長,自己是第一,于是就吵了起來。這就讓小豬為難了,學生們你能幫助小豬裁判嗎?學生們就議論開了,各有各的方法,這樣就在無形中進入了本課的主題。
二、創設操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些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操作情境,讓學生通過測量、演示或操作,在動手動腦中獲取知識,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如教學《觀察物體》時,觀察由幾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辨認從不同面看到的形狀,憑空想象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我便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在操作中觀察、思考。這樣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認識和掌握了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為以后的學習打好了鋪墊。
三、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中學生好動、好奇又好勝,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設計懸念,激發學生產生揭開問題秘密的思想意識,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如教學《年、月、日》這節內容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懸念:有一位老爺爺,他2008年才過第18個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嗎?全班一下子討論開了,在學生急于想知道老爺爺為什么只過了18個生日的原因時,出示課題“年、月、日”并說如果學完這部分知識就明白了。這種懸念的設計,令學生興趣大增,急切地想了解原因,使學生帶著熾熱地追求隨教師進入知識的學習 中。
四、實例創設情境,認知一般原理
大家都知道,數學科中,類比歸納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數學又抽象地反映一般的生活原理。初中數學中,很多的概念和定理與實際生活關系密切,教師一個實例,往往能收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如有個教師教學“同類項”這一知識時,采用了實例引入。實例:2010年廣東省粵西地區遭受特大洪水災害,造成上萬人無家可歸。梅州市某中學初一學生聽到消息后響應上級號召紛紛捐款捐物,其中初一(3)班捐錢1930元,衣物31件;初一(6)班捐錢2613元,衣物51件。試問兩班一共捐了多少物資? 轉貼 教師舉了這個實例后,對學生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品德。我請同學算算這兩個班一共捐獻了多少救災物資呢?學生當然清楚:捐獻的錢應該是1930+2613=4543元,捐獻的衣物應該是31+51=82件。這時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同學們都知道同類的東西才能合為一項,那么我們現在學習“同類項”的知識,是不是得到一些啟發,可以觸類旁通呢?以前,我們學習過同類的單項式,既然是同類的,又該怎樣合并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探究的同類項。這樣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激活了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學生在一般的舉例類比中認識生活原理,收到的效果當然是極佳的。
總之,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方法和方式多種多樣,教師要與時俱進,科學合理地使用,要盡可能地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創設其有教學新意和創意的情境,完善自己的教學,同時還要注意要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愉快地探究,輕松的感知,發現新知識,新方法,使學生的智能和素質大大提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情境教學成為教學改革之花中的“映日荷花”,綻放著別樣的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