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樂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表達真情實感。” 而在農村,不管學生是在作文課上書寫的作文,還是在日記本中記錄的文章,要么千遍一律,要么記流水賬的味道較濃,缺乏情感,缺乏個性。原因到底何在?
在農村,較多教師反應自己對作文教學比較迷茫,深知自身習作水平不高,鉆研精神不夠,外出聽作文示范課的機會甚少,常常是有心無力,所以有時上作文課時只能得過且過。作文指導課準備起來還算比較具體,課堂上,教師重在講寫作上的套路,教學方式單調。而作文點評課往往會被教師忽視或淡化,時常會被教師單方面的批改點評取而代之,缺乏修改作文時具體的方法指導,導致大部分學生只會寫卻不會修改自己的文章,習作質量無法迅速提高。而學生時常也是為了迎合老師,希望一次性通過“審核”,便胡編亂造一番,再加上些自己平日里所背誦的好詞佳句便自以為大功告成。在批改的時,教師屢屢可見學生的習作枯燥乏味,一篇短短的文章卻錯誤百出,而此時只能無奈地埋怨:沒法改,沒創意,沒個性。這樣的文章改多了,教師也煩了,厭了!而學生呢,這樣的文章寫多了,他們對習作也感到苦惱,為編造一個個謊言而苦惱,嚴重地扭曲了他們的性靈。所以周一貫老師明確指出:當前小學作文改革是讓學生的作文回歸原點,讓兒童作文成為兒童的心聲。他們應該說兒童說的話,寫兒童寫的作文,想兒童想的東西。而對于寫作的技巧可在作文課中穿插進行。
一、明確基本的寫作規則
第一,要指導學生使用規范的漢字和標點,不能亂用。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這就是一大難點。同音字、多音字亂用,標點不明確等錯誤頻頻可見。所以針對此類現象,老師靠課后的批改是收效甚微的。因此,開設作文評改課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通過課堂評改學生的作文教給修改符號及運用的方法;通過課堂使學生明確使用標點的方法;通過課堂讓學生深知運用漢字要據意定字,對于易錯字要先三思而后行。這些是老師應傳授給學生寫作方面的基礎知識。
第二,要指導學生正確的造句用詞。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老師常會發現學生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錯誤百出,要么是亂用成語,要么病句層出不窮,所以教師要通過課堂幫助孩子正確的用詞造句。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口語表達時,教師要善于傾聽,及時指導,從平時的點滴做起,讓學生的表達漸趨規范。
第三,對于意識流式的文體進行剖析,分析其弊端。所謂的“意識流作文”就是沒有主題,沒有中心,想到什么就寫什么,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流水賬式的作文,應敲響警鐘。
二、精心設計單元習作
對于習作訓練,在解決寫些什么內容的情況下,老師應通過導語的設計或活動等形式,讓學生盡可能地放開思想,讓他們感受到可寫的內容很多,然后根據自己的喜好再進行取舍。待到學生打開思路以后,教師再進行寫作方法上的引導,效果更佳。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習作訓練的主題就是寫“童年趣事”,老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事例進行導入(可及時地展示相關的照片進行回憶性地講述),再聽聽學生在以前生活中的趣事,最后抓住“趣”進行選材。再如寫感受類的文章,老師可以組織一些別樣的活動:蒙上學生的眼睛,在另外一位同學的幫助下上下樓,走操場等,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抒發自己的情感。教師課前巧妙的設計是上好作文課的保障。
三、點評及時到位
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肯定。如果學生的習作讓老師一人進行批改或者點評,這樣的負擔是比較沉重的,相對而言這樣的評改效率也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所以我們應該注重互動的評改形式。如成立一個“智囊團”,由這些同學進行批改,文末注上自己的評語,并簽上評改者的名字,那么被改的學生有什么不明確之處就可以直接找批改的同學進行交流。再如通過每次前后桌或同桌等形式交換評改,讓學生在學習他人文章的同時,也明確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掌握了一些修改的技巧。在此過程中每人都能成為他人的評改老師,興致較高。同學間的互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評改技能,而且只要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可以使之成為一種習作習慣。那么以后不管學生遇到的是即興習作還是命題作文,學生針對自己的文本進行的自評效果自然更佳。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較好的習作或點評語進行引領,再結合不足之處進行指導,鼓勵,逐步完善,逐步提高。
記得葉圣陶老師說過:作文能力的培養,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歷練,歷練到成了習慣,才算有了這種能力。所以作為一名農村教師,要有一定的自信和決心,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方面不斷鉆研,逐步完善,激發其興趣,傳授其方法,養成其習慣。讓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盡量多讀、多感悟生活、多練筆,樹立“我手寫我心”的正確意識,養成習作的習慣,真正實質性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農村的孩子更具有文化氣息,使農村學生的寫作富有更強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