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銀珠
【摘 要】文本細讀的方法很多,但對于文本情感的掌握,尤其是細處情感的深入體會,也是細讀文本的最基本的前提。教師應該關注文本中用情描寫的細處,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
【關鍵詞】文本細讀;情感的掌握;共鳴
教學之余,我也常關注一些中學語文教學研究的動態。和以前的任何一次課改如出一轍的命運,此次新課標的施行漸漸也遇到了一些阻力甚至完全否定化的批評。到底是一個個解決小問題,最后解決根本問題,還是預先解決掉根本問題,再將小問題逐個擊破,誰也說不清楚,爭論不休。而新課標的推出也是極力想把這個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解決,然而事情的發展卻難出乎人的預料,問題似乎是越扯越多。近來,大家在經歷了新課標的一陣亢奮繼而壓抑后,又開始了對于以前沒有解決的小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文本細讀作為其中的一種,尤其受人關注。大家也提了很多文本細讀的方法,比如讀者崇拜、文本崇拜、作者崇拜等多種閱讀姿態的和平共處;多讀、精讀、細讀,于精細中探尋文本的真義;脫離教參,投入身心進入到文本中去。其實說來說去,無非是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對文本都有深入的了解。只是這個說來簡單,做起來困難繁瑣得多。要了解文本當然你要有相當的文化基礎和語言積累,對文章的周圍背景有一定的認識,撇開這些因素不談,對于文本情感的掌握,尤其是細處情感的深入體會,也是細讀文本的最基本的前提。
任何一個文本,包括其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傾注感情而寫就的,無論是主觀地抒情,還是客觀的敘述,都難免帶入作者的一思一情。這些用情描寫的細處尤不為人所關注,細讀正是要關注這些細處。教師或學生面對一個文本,如果無法用自己的感情去與作者產生共鳴,那么這種閱讀常常是無效的至少也是大打折扣的。而教師引領文本閱讀,正是要深入淺出地去教學生讀懂作者在文本所包含的深意。這種閱讀的感情不是我們平常意義上的抒情,甚至不等同于我們常常要激發學生說出的思想感情。誠然,有些感情強烈、趨向性明顯的文本,比如像《鄉愁》、《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一些詩歌散文類的作品,飽含深情地讀一讀,對于文本的理解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一方面這樣的文本畢竟只算少數,其余大部分都是在表面上看來十分平淡。這種激烈的感情下所讀出的體會也并不能算是文本細讀的范圍里。確切地說那是種全憑意氣而為的誦讀。細讀下的感情是細水長流的,是冷靜的、理性的與作者琢磨過的感情。就好像讀《陳涉世家》要帶點豪氣;讀《唐雎不辱使命》要帶點俠氣;讀《出師表》要帶點忠氣。此氣它氣,正是一種對文本有一個正確的感情認識的前提,實際上也是在讀文章前已經對作者有了較深的認識。帶著這些個“氣”去讀文本,你才能發現文本中的一些重要卻常常被人所忽視的細節。
我在教授《桃花源記》時,翻閱各種教學資料,也看了學生的所謂“參考書”,無一例外,都是參照教參所寫。“《桃花源記》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這樣一個虛構的世界?答曰:表現了陶淵明對現實黑暗世界的不滿和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的強烈愿望。”從題目本身來說,當然沒有任何問題,歷來都是《桃花源記》最正統的解讀,我也無意也無法去推翻它。但是,如果問及千個學生總是只有一種答案,而且幾乎連句式都沒有稍加變化,那么這個問題又有什么意義呢?而且,我們似乎總存在著這樣一種弊?。航套衷~時,是一五一十不肯遺漏了一點,逼迫學生記住,實際上學生是學而不思;討論文章的思想、情感、語言時,又是多些應付性的機械的問答或討論,學生又是思而不學。因此,我們除了在考場上還能多少提供給學生一點答案,其余真是要無顏對學生的很了。就如上面這個問題,大家都在記憶這個“題目和答案”的時候這個問題即使正確也失去了它作為文本的意義了。如果教師學生真要去細讀,就會發現更多的問題?!短一ㄔ从洝芬檬裁础皻狻比プx?當然是“隱”氣。但是他的隱不同于一般的“隱”。有些人隱,是為了后日的“顯”,如王維之流;有些人隱是對世界的失望和拒絕,宋人林和靖即此中人。而淵明先生雖是中國的第一大隱士,卻是“猛志逸四?!保瑵M胸抱著理天下的豪氣的。他也曾三度為官,年輕時也曾有過“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頗有份俠氣。所以陶淵明他寫《桃花源記》的感情是復雜的,倘若你僅僅把他理解成一般意義上的隱,那么就會簡單地以為這個桃花源只是他心中的一個美好愿望而已,是他隱居逃避社會的理想之所。于是乎,一個虛構的安樂世界就此誕生了。可是實際上,它的的確確是他現實理想的真實反映,而且絕不是批判,而是希望、無奈到絕望的復雜心情。這個桃花源還不僅僅是要他寄托于個人的愿望,而是他對全社會的人的一種共同絕望。何以見得?我們由于簡單地或根本無意識去了解他的真正感情,所以往往只會關注他對桃花源記的一些正面描寫,比如桃花源如何之美麗安詳,其中的居民又如何的與世無爭。但是實際上,文章中,這些只是次要的描寫。真正的情感重點是對與漁人出來后的經過的敘述。如果僅僅是個人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現實世界的痛恨,似乎不必再多此一舉,再贅筆墨,只消一句“桃花源遂絕于世間”作結。然而并非如是?!短一ㄔ从洝分校俏慌既胩一ㄔ吹臐O人在離開后,并沒有把村人們的“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放在心上,在歸來的路上處處作了標記。這一個線索,也成了后來太守派人探路桃花源的鋪墊。這件事情驚動了官方,一定也在士人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于是,在文章的末尾,陶淵明用整段敘述了劉子驥追索桃花源的經過和結果。我們該怎樣看待它呢?僅僅是一種作者隨意的加筆嗎?上面也說了,如果我們真能了解陶淵明三度出仕,又三度歸隱的心態,我們就能在這里讀出,這個劉子驥實際上是陶淵明在這個社會中找到的最大希望,同時也是最大失望。面對這樣一個桃花源,有這樣一位“高尚士”去執著地追尋這塊凈土,這是多么讓人欣慰啊,這個社會也不是黑暗得一無亮處。陶淵明在這里已經把他當作了對當時士子群體的一個楷模,他多么希望追求光明的人能再多一點啊。然而,劉子驥尋桃源未果,以致一病不起。這個桃源竟也落得個再“無人問津”的地步,可見陶淵明在看到希望的時候,又不得不陷入更大的痛苦中,環顧四周,自己竟是如此的孤獨。要問文章哪里最是陶淵明感情的高潮,我說就是這一段看似與主題很不相干的文字,這是他對整個士人階層徹底絕望的嗟嘆?。∮绕涫恰昂笏鞜o問津者”這一句充滿了多少絕望和凄涼,從作者的情感入手細讀,又從細讀中進一步認識作者的情感,這就是細讀的前因和后果。
這樣的重要而又常被人忽視的細讀,正是由于我們對文章的作者的情感缺少主觀意識上的了解的欲望,只單單從教參里獲取一些別人咀嚼過的東西來當作自己的食物,又推銷給學生吃,所以學完桃花源記,學生只能知道是誰寫的,寫了一個虛構的世界,作者要表達什么感情。至于這種感情從何而來,又向何處去,寄托于哪些細部文字上,用幾種方式表達出來,則是我們、學生包括考試所不關心也無從知道的。
不過,何事都不能矯枉過正。如何把握這個情去細讀,做到恰到好處,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上文也談到,我們并不是都反對大家去用教參中的情,只是不要將它僵化成具體的答案罷了。教參中對作者情感的把握當然大多比我們要深刻的多,我們無妨利用好它們,作為我們進一步細讀的情感基礎。這個細讀最好也不要成了牽強羅織的理由。有人讀書,也愿意細讀,但是卻讀的走火入魔,那就不美了。曾見有學生整日盤桓于文章之中,好問些讓人苦笑不得的問題。比如,讀《唐雎不辱使命》,便非要把秦王當作隨機應變的正派人物,唐雎則是無賴扯皮的小人,偶爾為之,權當笑料也無不可,但是這樣的問題在提出之前就脫離了作者的情感傾向,盡管提出了自己的細讀意見,但卻是沒有根基的。
所以,細讀的工作,就是要在細讀之前作大量的細讀,沒有大量的細讀準備,一則搞不清楚那么多作者情感的來龍去脈,其次也缺乏細讀的敏感。作為語文教師和走入社會時時要與語文打交道的學生而言,培養自己的細讀欲望和感覺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