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春玉


【摘 ? ?要】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教育內容、環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緊扣課堂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策略、教學環節,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內在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策略能夠解決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讓初中物理課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開既顯得必要而又迫切。
【關鍵詞】自主合作 ?課堂教學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13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依照三維教學目標來進行課堂設計。三維教學目標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層次性,客觀上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合理的安排好時間、把控好細節、設計好策略、突破好重難點。目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的模式已被廣泛的運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物理課堂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和把握如下原則。
一、適度性原則
在平時聽課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一些教師在進行自主和合作探究環節,不能靈活把握和運用適度性原則,致使整節課內容空洞,重難點模糊不清,直接影響了三維目標的達成。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主要依靠學習小組展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達到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目標的有機統一。合理分割課堂教學時間和管控好學習小組是取得良好授課效果的保障。例如:在教授《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時,對于聲音的產生這一部分知識的處理,可以采取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具體的做法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自我感知生活中有關聲音產生于傳播的事例,總結梳理出聲音的產生及傳播的規律。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然后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自主完成下表:
通過自主觀察、總結和梳理,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的科學結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情趣,又培養了學生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搞清楚了聲音的產生之后,教師還要追問學生:聲音是如果傳播的?這時教師要充分的發揮學習小組的力量。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探究固體、液體、氣體能否傳聲。首先,讓學生把正在響的鬧鐘放進玻璃罩中,聽聲音的情況。然后用抽氣機往外抽氣,聽聲音的變化情況。其次,把正在響的鬧鐘用塑料袋包住,放進水中,聽聲音的情況。再次,在水中,敲擊兩塊石頭,旁邊的人能聽到聲音。
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下表的內容:
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驗,親身體驗實驗結果,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聲音傳播原理的理解。層層設疑、層層追問,使學生養成了實驗—觀察—推理—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法,有助于提高他們認知知識的能力。
二、科學性原則
新課程改革將教學目標細化為三維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廣大教師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思路。在平時組內進行教研活動時,常常可以聽到有些老師提及到課堂目標如何達成這一問題。一些老師認為新課改強調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已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課堂的引導者,因此,教師只需要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討,對于學生有困難、有問題的知識點則要精講精練。備課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備學情,備問題的過程。客觀的講,這些觀點尤其合理之處,但也不完全對。為高效、科學、合理的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必須要吃透文本知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這意味著教師要以課標要求為依據,把教材從“依賴對象”變更為可利用的“優秀素材”,需要自主地整合教材,選擇恰當的內容、合適的教法來進行教學設計。教材的編寫過程遵循了知識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但是由于各個學校的教情、學情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學情、校情,對文本知識進行大膽的整合和調整,使教學內容在不違背知識與邏輯的相統一的原則下,已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得以呈現,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消化文本知識,更有利于提高學生駕馭教材的能力。例如:初中物理問題中經常遇到、教材上卻并沒有給出的“內阻問題:導線內阻、電池內阻”、“凸透鏡成像的公式及作圖法”、“物體受力分析、運動和力的關系”等,這些需要銜接的內容,在平時備課的過程中就需要合理的整合和關注。
三、民主性原則
與新課程改革相伴的是高效課堂建設。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是聆聽者,課堂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和被動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一言堂”、“填鴨式”、“滿堂灌”等詞匯是傳統課堂最為形象的表達。新課改要求徹底顛覆傳統的授課模式,要求教師及時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及時調整角色做課堂的引導者,使課堂成為交流、互動、啟智、辯論、爭鳴的平臺。課堂不再只是單一的知識的講解與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拓展升華的過程。讓學生開口說話,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闡發自己的體驗,是高效課堂的基本使命。在聽完一節校內組織的物理優質課之后,組內開展評課活動。
有位參賽教師在向其他教師闡述其講課思路時講到:《熱機的效率》一課是上一節內燃機的知識的延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內燃機工作時,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并不能全部利用,這樣可以對內能的不同形式的表現有更全面的認識,本節課的內容包含燃料的熱值和熱機的效率兩部分。在講到教學重難點是如何突破時,這位教師說:本節課的重點是燃料的熱值和熱機的效率問題,難點是對熱機效率的理解。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突破主要是通過合作探究來完成,學習小組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引導得出物理學原理。當他講到這里時組內的教師幾乎異口同聲的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怎么知道學生是否都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該老師回答:通過課堂提問和課堂練習,發現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回答和做出相應的問題和習題,因此,可以判斷出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轉第99頁)
然而這位老師并沒有弄清楚課堂面對的是全體同學還是大部分同學這個問題。如果是全體同學,那么他的這節課就出現了重大失誤,因為他設計的問題和習題只是針對一部分同學,只有一部分同學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很顯然,對于課堂本身而言,教師面對的是全體同學,而不是部分或是絕大多數同學。部分同學或絕大多數同學在課堂上參與了、體驗了、交流了,而少數同學只能成為配角,默默的相伴,靜靜的等待下課。這樣從情感上直接傷害了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抹殺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導致厭學、棄學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