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剛
【摘 ? ?要】素質教育要求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品德便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應當發揮其積極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堅持以人為本,女里改善師生關系,改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知行合一。
【關鍵詞】高中政治 ?新課改 ?以人為本 ?教學相長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84
一、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題中之意
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這種社會現象非常復雜,所以很難有確切的定義。但不可否認的是,政治本身是具有傾向性的,并且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其本質是教師引導學生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為先導,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導向作用,讓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思想觀念和思想教育上入手,發揮思想對行動的指導作用,同時,還要逐步深入,讓行動體現思想教育的教育作用,最終使學生達到思想認識和行為的高度統一。因此,知行合一應該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題中之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提高思想認識,還要讓這些知識和思想內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讓學生入腦、入心、入行,才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是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課的必然要求
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品德便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基礎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課承擔著重要的德育功能,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新的課程改革更是適應素質教育要求,提出了很明確的目標。高中思想政治課,必須努力達到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要“幫助學生初步形成觀察社會、分析問題、選擇人生道路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提高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使其成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公民。”新課改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一個單純認知知識的過程,而是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統一。具體到思想政治課的學習過程,它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的學習認知過程,又是思想品德的發展過程。思想品德的發展過程既離不開知識祭奠、思想引領,也離不開具體實踐。只有把知和行很好的結合起來,有機的統一起來,學生才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并切實提高實際運用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技能的提高,素質的提升。因此,知行合一是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課的必然要求。
三、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教師應該積極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想讓高中思想政治課達到理想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的作用不容小覷。教師要意識到肩負的重要責任,增強使命感,積極適應課程本身的要求和新課改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堅持以人為本,從而促進學生知行合一。那么,教師怎樣提高自身素質呢?
一是要轉變思維方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前,我們的教育長期處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采用的是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片面追求學生成績,往往是以本為本,只看到課本知識、考試大綱,而對于學生的需求和發展關注的太少。教師講的學生不愛聽,學生愛聽的教師沒有講,教師往往是對著課本照本宣科,所謂的重點內容也是講了重復多次,但從作業、練習、考試的考察情況來看,效果并不好。有的即使是當時有效果,但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問題。這些事倍功半的狀況經常出現,與教師所講與學生所需契合度差有很大關系。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個完全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有選擇的過程。同時,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沒有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和實踐也有很大關系。試想,我們說著一種理念,踐行與之相反的理念,是行動更有說服力還是言語更有說服力呢?同樣,學生們會更相信他們所踐行的。如果教師能夠堅持以人為本,充分了解學生需求,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檢驗所學知識,那教學活動就會對學生更有吸引力,學生對知識的選擇、吸收、運用的也會更快更好,那么學生會得到各方面的綜合提高,教學效果也會顯著提升。
二是要改善師生關系,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兩大主體。師生關系是貫穿教學活動始終的關系,也是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關系。積極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互動,從而促進教學活動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使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而消極的師生關系則會阻礙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教學活動中,情感、動機等非智力因素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越來越得到重視。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態度,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往往在教學中占據絕對主體地位,事必躬親,越俎代庖,而學生則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不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不敢提問題。這種關系阻礙了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沒有機會表達自身的需求和疑惑,不僅不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不利于學生提高成績,長期下去,還會抹殺學生的求知和思考欲望,使學生逐漸養成學生的惰性,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改善師生關系,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是為了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而且還能夠便于教師了解學生需求,有針對性的改進教學,提高教學實效,改進教學質量。
三是要改進教育方式,促進教學相長的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發揮主體作用,促進教學相長。教師可以積極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采用多媒體等多樣化的生動靈活的教學手段,采用問題導入式、研究性學習等教學方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接受并積極參與課堂。另外,教師也可以積極延伸課堂,多設置一些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問題情境”中,采用半開放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采取“接受學習”和“探究發現學習”相結合,以“探究發現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引發學生開展積極的思考和討論辯論。
教師要發揮示范引導作用,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以身作則,率先示范,謹言慎行,做到言行合一,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并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有意義的社會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實踐所學知識,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