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摘 ? ?要】語文作為傳播中華文化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國學的傳承發展離不開語文教學,而在所有的學科當中,語文一直占據主科地位,是不容忽視的。由于其主科地位,分數所占比例之大,所以,解析語文考題成為教師和學生都熱衷的事情。
【關鍵詞】初中語文 ?多媒體 ?創新 ?誦讀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68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語文教學來逐漸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做一個腹中有詩書,談吐文雅的人,在語文學習中,最令學生頭痛的問題便是現代文閱讀了。由于這類題目的靈活性極高,所以,需要同學們靈活運用解答技巧來剖析題目,通過日常練習,我們會發現一篇現代文閱讀題型大體都是考查表達方式、修辭辯證方法,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長久使用手法、解析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和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答題技巧也都離不開三個中心: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下面我們就如何做好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展開詳細探討。
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現代社會,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大領域,在教學方面,多媒體技術顯得尤為重要,美國蘋果公司總裁斯卡利曾經指出,“由于多媒體技術,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科技革命。”這項技術革命在教學界引起了教學方式改革創新的高潮。由于多媒體技術已經能夠把語言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集成在一塊,非常方便地把語音信號、圖像信號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教學信號進行存儲、加工、控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傳播一些較為復雜的知識,相對于以前的傳統教學,這種創新性的教學方式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給語文教學也帶來了勃勃生機。有人曾調查,幾大學科當中,最為枯燥的課堂是什么,大部分學生會認為是語文,對于其他學科,語文課堂基本是無味的講課文,而現在,多媒體的介入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現代文閱讀講解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對一篇現代文進行結構整合,以邏輯易懂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教師可在課前備好課件,上課利用PPT及教師本身邏輯的授課方式對一篇閱讀進行深入講解,例如題目考查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教師便可利用多媒體將這類題目答題模板進行總結。在多媒體中,將這種題型及題目總結在一起,將答案整合,考查句子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模板大體是該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在全文中或該段落中的作用,或表達了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什么情感,利用多媒體可直截了當地將這些模板給學生總結出來,但教師也必須全面辯證地去看待問題,多媒體教學有利就一定會有弊,必須辯證地去對待,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長久使用可能會忽視了文學意境,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聯想力。所以,多媒體設計是為教學服務,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學。
二、閱讀理解的創新做法,改變傳統思路
我曾多次找同學談話,問他們是如何做閱讀文的,最后,歸納總結他們的回答,大體是象征性的先看一遍題目,再去閱讀全文,最后再邊做題邊去翻看前面文章。但我認為,這種做法是極其不合理的,不僅浪費了答題時間,還造成學生思路不統一,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現在,根據學生學習特點,我想出這樣一套思路:在平常教學中,讓學生自能讀書。把平常學習的文章當作考試中的現代文閱讀來對待。具體方法便是:以書本為重,把握全文,訓練學生閱讀理解的技能和語言文字基本能力的做法便是書,有些學生平時忽視對課本的重視,沒有認識到閱讀訓練離開了課本便成了無本之木,他們通常都是將課本拋在一邊,以為多做閱讀題,找感覺就可以。這也導致閱讀分數偏低,而另一方面,教師也不能墨守成規,只是根據教學要求,在課本中抽出三五個問題,便草草了事,雖然偶爾也能讀一讀課文,對于學生而言,講完之后的課文依舊是七零八碎點綴式的,無法整體感知和綜合理解。教師應改變以往傳統教學方式,注重課本課文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以課本為軸向外拓展,在此之前,應該要求學生將課文熟讀。另一方面,我們一直讓學生預習課文,但并未詳細教他們如何去預習,學生腦中的預習也只是讀了這篇課文,就算是完成了預習工作了。這種想法是片面的,要強調“自我”意識,讓學生自能讀書,運用一定的讀書方法和思維方式,獨立的去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自讀自思,將未解出的題目帶到課堂,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資源。
閱讀理解有一個題型是賞析句子或段落,這類題目模板一般是“開門見山,先入為主”“巧設懸念,激發情感”或“創設疑問,啟迪思維”“故事吸引,情景感染”,課文內容一般都是環環相扣的,有一些都是作者故留空白,意味深長。例如在《賣炭翁》一文中,教師可就“心憂炭賤愿天寒”的“愿”字展開探究,剖析賣炭翁的情感世界,激發學生對賣炭老人的同情和對官僚的憎惡之情。從日常教學中,教師便可根據解析題型來創新授課方式。在傳授新課時,可針對所講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集中學生的思路,積極解決問題,這種授課方式能夠較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課堂效率。
三、注重誦讀,是解決閱讀題的一大法寶
誦讀最有效的方法是先略后精。現代文閱讀對學生的要求一般是“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意境,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若要提高這些能力,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1)先略后精。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之后在通過精讀,細細品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進行鑒賞性和研究性閱讀。
(2)注重誦讀,一篇好的文章在好的誦讀下會更美。要求學生在朗讀體驗中,體驗抒情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材料,做閱讀理解有時是需要憑感覺來做的,有些學生在答題時有時會詞窮,不知所措,主要是因為學生生硬的去閱讀課文,沒有用心去置身語境,體會文章意境。所以,其答案往往也是生硬的,沒有要點。在平常教學中,教師便應培訓學生,要求他們腦中需牢記的三個問題:一是問文本。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是如何寫的?主旨是什么?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第二個問題是問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意圖是什么?第三個是問編者。為什么要將這篇課文編入這一單元?為什么要涉及這道題目?讓學生帶著這三個大問題去誦讀課文,當然,教師在這一整個過程中是需要發揮主導引領作用的,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閱讀體驗等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必要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糾正和引導。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本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和提高學生正確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有很大幫助,學習語文使學生擁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縱使你對生活充滿了問號,對知識有著不盡求知欲,但如果你不掌握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著沉甸甸的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生活中,我們從語文中品味語言的魅力,語文培養了我們觀察世界、了解世界的能力。所以,讓我們好好學習語文,不僅僅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