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媛莉
有情懷的電視人,總是自覺拋開收視率束縛,心存志氣和胸懷。《中國好歌曲》就是電視人攜手音樂人推舉華語原創音樂力量的一次有益嘗試。
2014年1月3日,由燦星制作公司制作的《中國好歌曲》在CCTV-3綜藝頻道播出。這檔旨在挖掘華語原創好歌的音樂真人秀事先并不被看好。新人唱新歌的模式打破了以往音樂類真人秀的傳統,具有收視風險。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節目一經播出立刻引發收視和話題高熱效應。
首播當日,《中國好歌曲》成為同時段收視冠軍,全國網收視率1.91%,CSM48城收視率2.513%,此后收視不斷上升。網絡上,“中國好歌曲”相關話題在開播后幾天內一直保持新浪微博話題榜前3名,霍尊的《卷珠簾》視頻微博在不到24小時內被轉發6萬余次,受歡迎度驚人,隨后更創下了火速上春晚的紀錄。
《中國好歌曲》的舞臺涌現一批優秀的唱作人和原創歌曲,節目的專業性受到業內人士好評,一首首經典歌曲成為電視觀眾集體回憶的一部分。
節目的創意者、四位導師之一劉歡表示,“這個節目不光有商業價值,對于中國現在整體疲軟的唱片業,以及原創音樂產業都是一個鼓勵和推動,我們希望這個力量能凝聚起來。”
燦星制作副總裁、《中國好歌曲》執行制作人尹曉葳也表示,《中國好歌曲》應運而生,就是要改變中國音樂市場冰凍的現狀,從源頭激活整個產業,同時《中國好歌曲》也填補了電視熒屏上音樂類節目的一塊空白。
《中國好歌曲》不聚焦“造星”,專注于“造歌曲”,節目中的歌手大多為觀眾不熟知的幕后音樂創作人。《中國好歌曲》總導演吳群達認為,“好歌曲”區別于其他節目之處在于原創性,第一,歌曲是原創的,第二,節目模式是原創的。
“節目成功的關鍵是找到真正能夠打動、并引發中國人共鳴的原創好歌曲。每一首歌都100%發自創作者內心,呈現時代脈搏。高度的人歌合一足以打動觀眾。”吳群達說。
有了專注于原創好歌曲的清晰定位,《中國好歌曲》節目模式的研發便全部圍繞“音樂”元素展開。節目研發歷經近9個月時間,先后嘗試了15種節目版本,海選近2萬首歌曲,反復琢磨之后確定了 “一首歌的養成計劃” 的節目模式。整體節目框架邏輯按照唱片制作流程設定,引入原創歌曲大碟概念,在賽制上從唱片盲選,到主打之爭,再到年度金曲,完全以一首歌為脈絡,讓觀眾見證一首歌的誕生過程。
一個節目模式的核心首先是整體結構的創新性;其次是每個環節都具有標識性。吳群達介紹,《中國好歌曲》的節目概念是要將觀眾帶回到音樂唱片制作的幕后,于是舞美設計上充分融合了錄音室(studio)的感覺,將一個個基本元素作為視覺元素放大,成為節目的標識。
“導師面前的調音臺,從紅色推桿、歌詞顯示屏、按照大提琴流線造型設計的座椅,再到推桿選人后舞臺亮起的燈帶,甚至選手盲選階段稍顯暗淡的燈光,各個細節都突出錄音室的視覺效果,將觀眾注意力帶回音樂本身,專注于好歌。”吳群達說。
知名音樂人、恒大音樂的CEO宋柯認為,音樂真人秀最大的問題在于“出口”,選手比賽完以后,未來的成長方向和長線的職業計劃通常就中斷了。與其他節目不同,“好歌曲”基本復制了一個音樂產業鏈條的生態,解決了“出口”問題。
秉持原創大碟概念,導師在比賽結束后幫助學員完成音樂唱片的錄制。第二季時,所有“好歌曲”學員還將和音樂制作公司“當然音樂”合作,在節目中期就開始著手制作新單曲、EP。
2014年4月,“好歌曲”節目模式成功通過英國ITV向全世界各國輸出。根據協議,ITV兩年內會制作英國版的“好歌曲”,并代理節目模式國際版權的發行。“這是中國節目模式輸出海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易。”尹曉葳說。
尹曉葳介紹,制作團隊從研發階段就設立了模式輸出目標。在節目制作之前,任務已分配到崗,專業人員負責搜集、整理節目制作的核心關鍵,總決賽結束后,研發團隊僅用兩星期時間就完成了幾百頁厚的制作寶典,并制成節目輸出的英文版宣傳片。
如今,燦星制作在研發新節目時都秉承這樣的思維,對具有輸出潛質的節目,在研發階段便做好各方面統籌,收視率驗證后能快速制成寶典。模式研發和輸出是燦星未來整體戰略發展的一部分。
第二季《中國好歌曲》在賽制上做了升級,加入“限時命題極限創作”環節。“這在全球音樂真人秀中當屬首創”,吳群達表示,“《中國好歌曲》對原創模式的探索還在不斷創造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