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雪
繼2013年《爸爸去哪兒》后,2014年湖南衛視的另一檔戶外真人秀《一年級》再獲成功。2014年12月26日收官時,《一年級》CSM50城收視率、收視份額分別為1.37%和8.53%,領跑同時段各大衛視,不過這一次,真人秀的主角不再是明星奶爸萌娃,而是“純素人”的學齡兒童。
作為一檔大型校園紀實節目,《一年級》首次深入真實校園,全景記錄學童和鮮師的共同成長。36個來自不同家庭、性格各異的一年級新生,告別無憂無慮的幼兒園生活,告別父母的悉心呵護,開始在寄宿制小學獨立學習生活。兩位明星陳學冬、宋佳化身實習“班主任”和實習“生活老師”全程陪伴,與孩子們一起寫下一個個與眾不同、趣味盎然的成長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透過《一年級》的鏡頭,觀眾可以看到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感受到最純真美好的情感。“小孩的世界太可愛太美好了,他們可以無條件地原諒你,無條件地愛你,只要你對他好。這是任何真人秀都編不出來的。”《一年級》制片人徐晴表示,孩子的世界就像一針安慰劑,讓被浮華蒙蔽了雙眼的成年人尋求心靈的安頓,重新找到美好、善良和理想。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神圣殿堂,一年級則是孩子踏入校園、接受教育的第一步。《一年級》通過記錄一群初入小學的孩子的成長和蛻變——從懵懂無知的學童變成懂得團結合作、待人接物有禮貌的一年級學生,真實記錄了中國教育中的種種困惑和矛盾,包括如何處理家校關系、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成績和素質哪個重要、實踐教學和課堂教育孰優孰劣等等,這些問題都在《一年級》得到了反映,也引發了全社會對教育問題的關注和深刻思考。
一場真人秀,一只中國式教育的放大鏡,一次教育話題與娛樂節目的有機結合——節目從學生、老師、學校、家長的多方互動中,探討了一年級啟蒙教育這個嚴肅而又至關重要的命題,也因此獲得了各界專家的高度評價:《一年級》給觀眾以觀察教師、家長、學校和社會的新視角,亦為難得的回望童年、反思教育的直觀平臺。
在“娛樂至上”的今天,“大明星、快節奏、激烈刺激”是一些綜藝節目強調的特點。而《一年級》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清新、溫暖、正能量”調性,用徐晴的話說,“《一年級》不是一檔重口味的節目。它體現了電視人的追求、理想和情懷。”用心做一檔有營養、有思想的節目,較之只求博人眼球的純娛樂節目,更有社會價值。
不同于時下流行的海外版權購買模式,《一年級》是一檔純原創節目,從創意、人員、設備配置,到錄制、剪輯,均由湖南衛視自己的團隊完成。
近年來,國內掀起了一波引進模式的大潮,各省衛視甚至地面頻道都在購買模式來生產節目,由此引發的問題也越來越凸顯。一是“模式荒”。國內對引進模式的消耗量極大,以至于荷蘭、英國、韓國等國外開發模式節目的速度都跟不上中國的消耗。好的模式鳳毛麟角。二是“原創荒”。
湖南衛視領導層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越來越重視支持原創節目。《一年級》是湖南衛視在引進模式之后,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大型原創節目,2015年開播的《奇妙的朋友》同樣也是原創節目。《一年級》聯合制片人許可表示,“中國電視人還是有原創能力的,能夠把一檔節目從無到有,一步一步地做成。所以,我覺得《一年級》最大的收獲,來自于原創信心上的收獲。”
許可認為想要做好一檔原創節目有三個必備要素:首先要有一顆勇敢的心;第二,要有一個創新的大腦,要保持非常高級別的敏銳度。第三,要允許失敗。只有允許失敗才能無所顧忌地去創作,否則思想包袱太重,生產不出想要的好結果。
不依賴引進模式,不依賴明星效應,在與同時段綜藝節目的激烈競爭中,《一年級》用勇敢的原創精神,打造出了一檔“有營養”的節目,值得我們為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