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曉溪?
摘? 要:微博擁有龐大用戶群體,其轉發功能使信息可以快速傳播交換,增添了用戶的互動共享樂趣,熱門微博每日可獲得上萬轉發量。而互聯網技術發展也使得版權侵權糾紛不斷,本文通過討論微博內容是否受到法律保護,微博轉發涉及何種法律權利,結合民法通則和著作權法相關規定對微博轉發的合法性基礎進行探討。
關鍵詞:微博;著作權;合理使用;默示許可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5-0034-02
微博以其內容短小精悍、更新快速、分享性佳等特點受到用戶歡迎。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微博用戶已經達到3.09億。據新浪微博數據中心統計,截止2014年9月,微博日活躍用戶已達到7660萬人。微博受眾龐大,“刷微博”幾乎成了潮人們的每日必修課,看到精彩有趣的內容都忍不住通過轉發的方式和更多人分享。然而這一簡單、便捷、人們習以為常的轉發行為是否合法?如果合法,那么其合法基礎又是什么?本文以新浪微博平臺為例,試對微博轉發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分析。
一、微博內容是否享有著作權
微博內容形式多樣,除了文字內容,還能發布圖片、視頻等內容。也許有人覺得微博僅140字,內容碎片化,無法將其和作品關聯起來。實際上,微博內容是否受法律保護與其長短無關,而是取決于它們是否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據此,具備“獨創性”的智力成果即能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
微博平臺上每日的信息量十分龐大,其中多數為對日常瑣事和心情的簡單描述,例如“剛剛吃過飯,很飽。”“今天買了條新裙子,我很喜歡。”這樣的隨意簡單的語句幾乎人人都輕松能寫上一段,缺乏獨創性,不能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因此對此類內容的轉發不受法律規制。再來看一段微博,中國首屆微小說大賽中的文字:“我因車禍而失明,所以我從不知女友長什么樣。那年,她得了胃癌,臨終前她將眼角膜移植給了我。我恢復光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照片,然而我只找到她留給我的一封信,信里有一張空白照片,照片上寫有一句話:‘別再想我長什么樣,下一個你愛上的人,就是我的模樣。[1]”在短短140個字內,創作者向讀者呈現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情節。這樣精巧的構思和表達并非人人能夠做到,是創作者經過藝術加工的智力成果,具有獨創性,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由此可知,雖然微博內容短小,但是只要達到我國《著作權法》的獨創性要求,即構成法律意義上的作品,依法受到保護。除了可以上傳文字,通過微博還能上傳圖片,視頻等內容,因此微博還有可能構成攝影作品、電影作品等。
二、微博轉發的技術特點分析
微博內容發布后,運營商提供轉發功能,即在每一條公開發表的微博下都會有一個轉發按鈕,用戶通過點擊該按鈕可以讓原博主的內容顯示在自己的主頁上,讓更多的人看到。轉發功能具有四方面技術特點。
1.轉發范圍受到嚴格限制
通過轉發按鈕進行轉發的內容僅會顯示在微博社區內,只有微博的注冊用戶才能夠看到。每一次轉發,博主都會收到通知,通過“@我的微博”功能欄可以查看所有轉發者的信息,對于微博被轉發的次數運營商也有所統計,原博主對何人何時轉發了自己的微博有清晰的了解。
2.轉發功能對著作權相關人身權利提供了充分保護
被轉發的微博會以方框的形式顯示在轉發人的主頁上,方框中主要包括原博主昵稱和文字(或圖片、視頻等)兩部分。在轉發操作中,無法對原博主昵稱或其發布的內容進行刪減或修改。由此可見,微博轉發功能不會侵犯著作權人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人身權。
3.在轉發過程中不會侵犯著作權人的復制權
當博主將發布的內容刪除后,轉發者的頁面框中的相應內容也會被刪除,說明在轉發過程中并未生成新的復制件,因此轉發微博并不構成對復制權的侵犯。
4.轉發微博構成對著作權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使
和傳統鏈接不同的是,訪問者并不需要點擊進入原博主主頁而是從轉發者主頁上就可瀏覽原博主發布的全文內容,即原博主發布內容在轉發者主頁構成了再現。從這個角度來看,轉發微博構成對著作權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使,該行為是否合法在下文會進一步分析。
三、微博轉發的合法依據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相關規定,未經許可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是一種侵權行為,侵權者需要承擔相應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會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其中,信息網絡傳播權是著作權人重要的財產權,他人若要使用著作權人作品只有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之一才能視為不侵權的、合法的。其一,得到著作權人許可;其二,符合法律所規定的其他免責情況。
1.依據一:合理使用
《著作權法》除了對作品提供保護之外,也對著作權人進行了相應的權利限制,允許他人在特定情況下未經許可、甚至是無償使用作品。“合理使用”是法律所規定的著作權權利限制制度之一,使一些本來構成侵權的行為在特殊情形下得以免責。
對于構成作品的微博內容進行轉發即構成對著作權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使,未經博主許可即是侵權行為,如果轉發微博符合“合理使用”情形,則可以免責。
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列舉了“合理使用”十二種具體情形,包括“(1)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12)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其中,與微博轉發較為相近的是第二種情形:“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該情形有三個構成要件,第一個構成要件對使用作品的目的作出限制,僅限于“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有諸多用戶在轉發時不會添加任何文字評論或介紹,此類用戶顯然就不符合第一個構成要件。
第二個構成要件是引用的作品要包含在新的作品中,即對于發表評論的用戶而言,其發表的評論要構成作品。大多數轉發評論都較為簡略,不具有獨創性,很難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即難以滿足第二個構成要件。
第三個構成要件是對作品要“適當引用”。根據微博的技術特點,轉發微博不能對原內容進行刪減或修改,只能全文引用,這一程度是否能稱上適當值得商榷。
綜上所述,絕大多數微博轉發行為都難以同時滿足以上三個要件,因此無法構成“合理使用”。
2.依據二:默示許可
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六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采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是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有觀點認為默示許可可以被認為是其他形式的一種[2]。有學者將著作權法中的默示許可理解為即使著作權人沒有明說許可某人使用其作品,但是從著作權人的行為可以推定其對某人使用其作品不會表示反對[3]。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六十六條對默示作出解釋:“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提出民事權利的要求,對方未用語言或者文字明確表示意見,但其行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認定為默示。”
據此,認定默示的第一個條件是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提出民事權利的要求,即權利人對他人行使自己行為應當是明知的。微博被轉發后,博主將會收到通知,說明博主對何人、何時轉發自己微博的行為能夠清楚知曉。
認定默示的第二個條件是對方未用語言或者文字明確表示意見,但其行為表明已接受的。用戶注冊加入微博,都瀏覽并且同意了供應商所提供的協議[4],協議中對于微博的分享精神以及服務內容有詳細說明。既然用戶注冊并使用微博,可以推定用戶對于微博的轉發功能是接受并認可的。
微博轉發技術為著作權人的人身權提供了充分保護,不允許轉發者將博主署名刪除,也不允許轉發者對博主發布內容進行刪改。并且對轉發者行使博主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范圍嚴格控制在微博社區之內,博主的利益并不會因轉發而受到損害,而是通過轉發實現了分享與交流。
根據上述推斷及轉發技術的特點,將默示許可作為轉發微博的法理依據較為恰當,即用戶的轉發得到了博主的默示授權,因此不侵權,是合法行為。
四、結 語
多數用于記錄生活瑣事的微博內容不具獨創性,其轉發行為不受法律規制。微博內容如果達到一定高度的獨創性,就受到我國《著作權法》保護,使用微博提供的轉發功能進行轉發即構成對博主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使,基于“默示許可”該行為是合法的。然而,如果用戶脫離了微博轉發功能,自行復制、粘貼博主的微博未經許可進行修改、轉載或去掉博主署名等則有可能涉及侵權。因此,微博用戶應該在合法的框架內體驗分享樂趣,共同營造一個文明、健康的互聯網環境。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