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奇葩說》如何由簡單的創意演變為完整的節目?
馬東:最初是在與高曉松的一次閑談中偶得靈感,他首先提出的,“我們這些愛說話的人‘打起來應該挺好看的”。當時,高曉松的腦子里想象的是一個辯論過程的精彩——用強大的知識碾壓對手帶來快感;但我思考更多的則是怎樣將辯論這種形式呈現為一個節目。之后,牟頔加入了愛奇藝,我便將這個項目交給了她的團隊。
在牟頔團隊不斷的反饋中,我發現最后呈現出來的《奇葩說》跟高曉松嘴里以及我想象中的的辯論節目相去甚遠,但是更正確。由一個動念,到節目的設想,再到執行,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才成就了今天的《奇葩說》。
《綜藝》:當下節目模式論很火,《奇葩說》在第一季的操作過程中是否形成了一些規范化的操作程式?
馬東:誰能把《奇葩說》凝固成一個節目模式,我便挺佩服他,因為《奇葩說》目前仍處在一個變化的過程中。我不太相信節目模式,世界上所有經典節目的模式,大多是節目成功之后的總結,而非制作之初既有的設計。所以,我制作的節目最初都沒有現成的模式,我更愿意自己去嘗試,我相信節目的魅力會在嘗試的過程中產生。
《綜藝》:互聯網自制的希望在于什么?
馬東:互聯網自制的希望寄托在創作者身上。不論是新媒體出身,還是傳媒人“下海”,要注重創作,而不是跟風制作。同時,要創造和形成一個保護創新和鼓勵創新的環境和生態。
《綜藝》:首席內容官的身份給你制作節目帶來了哪些變化?
馬東:這是不斷學習的過程,每天都有新鮮的故事、新鮮的話語、新鮮的信息量,同時也帶給我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和方式。喬布斯曾說,過程即獎勵。這個過程對我來說還挺滿足的。作為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要從愛奇藝整個平臺角度去思考,但我也絕不會放棄在一線感受節目脈動以及和受眾直接接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