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雪
徐晴,1995年進入湖南衛視,歷任新聞中心記者、晚間新聞制片人、新聞中心編輯部副主任,2004年開始負責湖南電視臺研發中心工作,期間主導開發制作了原創三部曲節目《變形計》《我是冠軍》《成人禮》以及姓氏文化節目《非常靠譜》。2014年擔任《變形計》總導演和制作人,同年擔任《一年級》總導演、總制片人。
許可,湖南衛視制片人,自2000年開始在《音樂不斷歌友會》《舞動奇跡》《挑戰麥克風》《快樂男聲》《跨年演唱會》等多檔節目中擔任導演、執行總導演,2012-2014年作為制片人制作明星模仿綜藝節目《百變大咖秀》,2014年出任《一年級》聯合制片人。
“從未做過一夜爆紅的海外模式節目”。今年44歲的徐晴已經在湖南衛視工作了20年,她帶領她的團隊一步一步走來,雖然“成長不快”卻走得踏實。在人才濟濟的湖南衛視,徐晴是位和藹的大姐,不顯山不露水,卻在平和中蘊蓄力量。
小徐晴7歲的許可“年輕、長得很帥、很有才氣”,“跟隨洪濤(《我是歌手》制片人)老師歷練多年”后,于2013年成為《百變大咖秀》制片人,屬于湖南衛視比較年輕的制片人之一。
徐晴團隊專注紀實類真人秀,手工打造綜藝節目是她的強項。
許可團隊則對純娛樂節目更有經驗,對工業化節目生產熟稔于心。
兩個性格不同、經歷不同、特長不同的制片人因為《一年級》而聚首。
從《一年級》開拍到收官的100多個日日夜夜,對于徐晴、許可來說,是段難忘的經歷,一份難舍的情感,一次難得的原創節目歷練。
優勢互補
“團隊聯合,符合制作大型綜藝節目的需求”,徐晴、許可這樣解釋他們之間的合作。
湖南衛視有很多制作團隊,以往更多是單兵團作戰。隨著綜藝節目越來越復雜,制作規模越來越龐大,一個團隊的力量有限,需要整合別的隊伍。現在湖南衛視的很多節目都采取了團隊聯合制作。比如2013年的《爸爸去哪兒》就是由謝滌葵團隊和洪濤團隊聯合打造。
徐晴團隊是做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變形計》出身,對真人秀很有經驗。在湖南衛視的內部競標中,徐晴以創新方案打動了臺領導,拿到了制作《一年級》的機會。
許可團隊在真人秀方面幾乎空白,但擅長綜藝包括選秀等節目的制作,也取得了很好的口碑。許可表示,“即使像《一年級》這樣一個偏重于教育、紀實類型的真人秀,也應該有娛樂性,因為它畢竟是一檔周五晚間播出的大型真人秀,而非紀錄片,不應該枯燥乏味、充滿說教。”許可團隊的加入,為《一年級》注入了更多的娛樂基因,讓《一年級》更加可看、好看。
一檔好看的節目,應該是集結各方面的優勢資源,湖南衛視將徐晴和許可兩個團隊捏合在一起,就是要優勢互補。“‘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缺乏做真人秀的經驗,可能反倒膽子會更大一點,可以去勇敢嘗試一些東西。”許可說。
《一年級》創作中,徐晴擔任總制片人,徐晴團隊領銜制作,許可擔任聯合制片人,許可團隊參與聯合制作。他們兩人沒有特別具體的分工。兩個團隊不分你我,共同策劃、共同編劇、共同執行、共同創作。“凡事商量著來”,有分歧時“誰更有理聽誰的”,他們這樣描述他們之間的合作。“許可是做綜藝節目的高手,在細節包裝、音樂以及很多執行層面比我們更細膩,我們則更擅長選角、講故事、現場執行、后期二度創作與剪輯”。徐晴表示。
徐晴眼中的許可,“挺有修養、很聰明、很勤奮”。許可眼中的徐晴是“電視制作的前輩”,“性格很好”。徐晴和許可都提到,他們同是金牛座,“務實、低調、能吃苦”是二人的共同點,在《一年級》后期制作時,他們一起熬夜泡機房,“不光是體力,還需要有定力,承受得住那種寂寞和煎熬。”
作為《一年級》的第一責任人,徐晴過后會檢討自己,在那段“壓力大到讓人瘋狂”的日子里,自己很多時候可能會“霸蠻”一點,顧及不到別人的面子和情緒。許可則說,徐老師非常虛心,愿意接受各方面意見,同時徐老師是總導演,我們也會尊重總導演的意見。
艱難的真人秀
“對任何人來說,《一年級》都是非常大的挑戰,應該可以說是最難做的真人秀。”徐晴這樣形容那段艱難的制作經歷。在《一年級》制作過程中,徐晴、許可一直背負著巨大的壓力,空氣中彌漫著焦慮的味道,猶豫、無力感讓他們“很多次感覺自己快要失敗了。”
作為一檔原創節目,《一年級》從想法到實現沒有任何參照物,沒有“寶典”,也沒有飛行制片人的指導。“因為沒有模式可以參考,我們只能憑自己的想法、經驗和判斷,一邊摸索一邊做。尤其初期,我們沒有十足的把握和判斷力,膽子和步子不夠大,所以很多時候會猶豫,猶豫就會錯過很多東西”。徐晴坦言,《一年級》一二集的遺憾是最多的,“如果當時敢于在敘事方面堅持自我,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在徐晴看來,《一年級》跟真正意義上的真人秀并非完全一樣。它既不像歐美真人秀那樣大玩人性惡,也不像韓國真人秀那樣大咖云集,充滿重口味的游戲設計。《一年級》總體來說偏紀實,“調性偏清新、偏溫暖、偏善良。這方面是《一年級》的優點,但在與其他全明星大腕真人秀的競爭中,這也是《一年級》的劣勢。”徐晴說。
真實記錄校園生活是《一年級》的前提,但“真實課堂是非常枯燥的,不會因為我們拍它,就每天都有故事發生。”許可說,拍攝《一年級》時對團隊一直強調心態要平和,因為很多時候都是在等待“今天有沒有戲”。
幼小銜接階段的孩子們規則意識還非常淺,不受控。于是《一年級》就在情景設定上想辦法。兩個明星老師的介入,就是《一年級》精心安排的“編劇設定”——把兩個明星放到真實校園環境當中擔任實習老師,讓人為設定的角色與真實的孩子們碰撞出火花。
為了讓《一年級》更“有戲”,節目組還有意識地安排了一些特別課程,比如性教育課、成語課等等。除了用固定攝像頭記錄學校里發生的事情,節目組還開辟了第二課堂,讓孩子們走出校園去完成一些設定任務,比如讓一年級學生重回幼兒園做小老師。許可表示,“孩子們應該走出校園,通過第二課堂學習和接觸更多事物,這對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很有教育意義”。
除了技術層面從無到有的困難,《一年級》的拍攝量也大得驚人。《一年級》在學校里布置了80個攝像頭,7個作為故事主線的孩子每人家中4個攝像頭,共計108個,另外還使用了26臺高清攝像機。網友給《一年級》的拍攝,起了個名字叫“密集攝像流”。三個月的拍攝素材總存儲量2000T,最終成片比1:2000,“即便不能說是中國之最,至少在湖南臺是首屈一指”,徐晴說。
海量素材拿回后,再做分析,進行后期二次編劇。之后,該過程再反復。許可透露,“做后期時真的是煎熬,《一年級》的第一期剪了8個版本,最后才成型。”
大量的素材要取舍,最后呈現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的,肯定還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間。 “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用不怕失敗的精神敏于行。我們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最勇敢的。”許可說。
只管向前沖
“因為原創,所以困難,但是快樂”。
女性的情感更加細膩。作為總制片人,徐晴在《一年級》上傾注了很多情感和心血。《一年級》的制作技術要比常規節目復雜得多,“全是靠我們自己一拳一腳打拼出來的”。引進模式會有全方位指導,燈光舞美等皆設計到位,不需要全盤從零開始,“原創節目就像自己生了一個孩子又盡心養育它,無論結果如何,我都覺得是最滿意的。”
對于徐晴來說,制作《一年級》無論是對其個人還是她的團隊都是一次歷練,讓他們對真人秀的理解領悟、判斷力、乃至在執行層面都有很大提升。談及感悟,徐晴表示,“很多時候創新就是要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勇氣,不能先想退路,只管一門心思往前沖,盡量做好就是了。老是瞻前顧后顧慮重重,可能就做不了了。”
《一年級》剛開播時,徐晴曾告訴記者,“從功利角度出發,可能有人更愿意做模式節目。但不管承認不承認,做原創節目還是每個電視人心中都有的夢想。原創節目一旦做成,帶來的榮譽感和成就感不是做模式節目可比的”。徐晴笑言,《一年級》的成功,讓整個團隊的士氣為之一振。
對于許可來說,“原創”也是他接下來的一個方向。“國際上一些優秀的模式已經被挖掘殆盡,還是想嘗試一些原創模式的節目。”他表示,“我們說的原創,不希望有別的節目的痕跡,就希望它是全新的節目模式。”
許可認為,想要做好一檔原創節目有三個必備要素:首先應該有一顆勇敢的心;第二,要有一個創新的大腦,要保持非常高級別的敏銳度。第三,要允許失敗。只有允許失敗才能無所顧忌地創作,否則思想包袱太重,生產不出想要的好結果。
永葆敏銳之心
結束《一年級》第一季的制作,徐晴卻沒能放松一下,在制作新一期《變形計》的同時,她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一年級》第二季的策劃。
徐晴透露,《一年級》第二季計劃于2015年10月播出,播出時間將調整到周六晚上,與《奇妙的朋友》在同一時間檔。雖然“一年級”也可以理解為初中、高中甚至大學一年級,但在徐晴的考慮中,還是更愿意做小學生的節目。
“作為一個品牌,《一年級》是不是應該堅守一下,不要輕易放棄小孩子。”徐晴說,“在做《一年級》第一季時有很多遺憾,我們希望第二季可以彌補一些。”
徐晴自嘲自己是個很“八卦”的人,總是充滿好奇心,愿意嘗試新東西。對于如何將《一年級》這個題材做下去,她有很多新奇想法。她甚至在想,《一年級》里的孩子,能否在他們上初一、高一、大一的時候,每個節點拍一下,形成一個系列。
在電視湘軍馳騁的沙場上,危機感無時不在,高強度的工作周而復始,而徐晴始終保持著一份淡然平和。熟悉她的人告訴記者,作為一個在電視行業工作20年的老兵,她不會因為其他人一夜爆紅而嫉妒,也不會因為高強度的工作而懈怠。“如果問我想不想成為張藝謀、馮小剛那種成就的人,我做夢都沒想過。”徐晴笑著說:“我這個人活得比較單純,不去考慮那么多,過好每一天,做好自己能判斷和控制的事情,拼命往前沖就行了。”
在許可看來,一個優秀的制片人應該永葆敏銳之心。“電視導演應該是雜家,要對周圍的一切都感興趣,由此迸發的靈感會成為節目的亮色。”
雖然尚未確定是否會參與《一年級》第二季的制作,許可表示,未來自己愿意嘗試更多類型的真人秀,拓寬“戲路”。“如果有機會,我愿意制作一檔向心中偶像致敬的節目,比方說邁克爾·杰克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