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少林
姿態萬千的西式建筑,深幽寂靜的街市風格,林蔭小路間流淌著無盡的歲月時光,名人故居里蘊含著無數的歷史風云,五大道在天津可謂無人不知。然而,很少有人敢說自己真正了解五大道,了解這里住過的人、發生過的事,以及蘊藏其中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哪怕是在此生活了30年的紀錄片導演祖光,“雖有30年五大道的生活印記,但我并非真正懂得它。真正讀懂它,讀懂我生活了60年的這座城市,還是這部歷時3年的《五大道》的創作歷程。”
2014年10月,由天津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的九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五大道》悄然登陸央視紀錄頻道和天津衛視,收獲好評不斷。除了在傳統電視媒體上取得可觀收視,《五大道》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上也呈現出信息爆炸之勢,土豆、優酷等網絡轉載累計20余萬次……
450分鐘,150年的歷史,《五大道》打開了人們對于城市記憶的情感閘門。這是祖光創作《五大道》的初衷,也是該紀錄片“火”起來的原因之一。隨著紀錄片影響力的擴大,觀眾對五大道的品讀也更加深刻。這段歷史在民間有著巨大的記憶儲存能量,蘊含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和情感體驗。而這,正是央視與天津廣播電視臺此次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因,“‘五大道這個題材占盡先機,看上去好像很老,但如同春天的河面,冰層下已經春潮涌動。”
總導演祖光介紹,《五大道》是央視與省級電視臺合作的第一部紀錄片,資金投入共計1000萬元左右,由天津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共同投資,聯合制作。片子的選題策劃、拍攝、后期剪輯由天津廣播電視臺祖光工作室完成,特殊攝影、音樂創作、動畫制作和資料提供等工作則由央視紀錄頻道負責具體實施。
央視紀錄頻道制片人韓雯介紹,《五大道》是該頻道與地方臺第一批四部聯合攝制項目中的一部,其它三部分別為《大黃山》《楚國八百年》和《云岡》。韓雯表示,未來央視紀錄頻道還會陸續推出此類聯合攝制項目,“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凝聚國內最優秀的紀錄片創作團隊,發揮各自創作優勢,使中國紀錄片的品質得到顯著提升,表述方式也更符合國際傳播需求,以使中國紀錄片無論在國內還是在海外都能發揮更大、更深遠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五大道》播出后,各路業內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的成功之作”。“國際化”正是祖光團隊希望與央視合作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材料的選擇,視角的切入,敘事的策略,構架的搭建,語言的運用,都不脫離‘國際表達這個要義。”在他看來,以往紀錄片拍攝“一根長壽面式”的線性結構很容易讓觀眾產生疲勞。然而在網絡時代,“受眾是點狀觀影,碎片化閱讀”,因此,此次《五大道》采用了“麻花式”的敘事結構,“螺旋式推進,在歷史和現實相互穿插的大開大合中,不斷找到有效信息、有趣信息”,并采取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呈現出多維、立體的空間,“調動觀眾參與敘事,通過細節撥動觀眾的生活、情感體驗。”
此外,對于一部好作品而言,“工夫在詩外”。據祖光介紹,《五大道》全片講述的歷史人物有70余人,現實人物39人,攝制組先后赴美、英、法等國進行拍攝,采訪中外學者31人,名人后裔、親歷者、老居民、收藏家、志愿者及其他相關人士25人,以求從不同側面印證歷史故事,豐富現實生活圖景。
為了追求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五大道》也使用了豐富的技術手段。除了高清攝像機等常規拍攝設備,還使用了數字電影攝影機、高速攝影機等高新器材,并進行了多達百余架次的低空航拍。制作團隊總共組織拍攝了170場情景再現,100多條延時攝影以及水下攝影,最終獲得了9個T的電子素材,其中高清素材2萬多分鐘,后期制作則包括近3000秒的三維動畫和視頻包裝。“音樂也全部是專門作曲,交響樂隊演奏的創作音樂”,加之李立宏富有磁性的聲音解說,使《五大道》充滿了視聽感染力。
尋找、發現、探索、記錄,歷史的印記已經融入了天津這座城市。祖光表示自己接下來還將繼續圍繞當地近代歷史文化拍攝新作,他也寄望用更前衛的創作理念和表達方式進一步展現天津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應該從作者、媒體紀錄片走向國際化、大眾化以及網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