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通過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客觀分析,提倡在數學教學中應積極進行愉快教學,并結合多個實例進行深入論證。
【關鍵詞】數學教學 愉快教學 新課程標準 心理健康
最新頒布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通過研究性、探究性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其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應是核心;而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往往取決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應積極進行愉快教學,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高效率地學習數學。所謂愉快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在輕松愉快、情緒飽滿、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的狀態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激活神經系統,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實施愉快教學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學習質量和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學校減輕學生負擔,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國內外大量的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并不完全取決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學習目的、學習興趣、愛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響到一個人整體心理素質水平和事業的成敗。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所激發的潛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智力因素方面的不足,同時對智力因素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除生理方面產生較大的變化外,心理方面的變化更會對其成長過程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初中數學教師在其教學中應利用情感、興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導學生樂學、愛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輕松地學習,最終達到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推動數學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目的。
新課標上說:“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知識無處不在。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應該擁有一雙“慧眼”,應善于從生活中、周圍環境中、各種媒體中捕捉數學知識,從小處、平常處著眼,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通過聯系實際、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結合一些新的教學輔助手段,培養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濃厚興趣,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知識是件愉快的事情。
一、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實施愉快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諸多人際關系中的主導因素。師生關系好,學生愛老師,就會“愛屋及烏”,愛其所教的學科;師生關系好,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高,就會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應,教師教給的各種信息就會在學生頭腦里出現一種“易接受”的心理優勢;師生關系好,學生的崇拜度高,教師的模范言行、治學精神都給學生以感染。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同時,教學中教師親切和藹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話語都會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心境和強烈的求知欲,自覺實現教學過程中默契配合的最優化。
二、精心選擇,融入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知識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習內容講述諸如數學發展簡史、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的成長過程和有關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名稱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還可有的放矢地講述一些趣味性強、容易使學生產生強烈好奇心和豐富想象力的數學典故,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令學生產生了愉快的學習心理,自然意興盎然、其樂無窮。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應用是教學中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普遍感到內容簡單但很難靈活運用。于是我首先介紹中國古代著名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關于勾股定理內容的著名敘述,即“勾三、股四、弦五”,接著又列舉并解答了《九章算術》中記載的一個關于勾股定理應用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欽佩古人數學鉆研精神的同時,對中國古代數學成就倍感自豪,繼而克服因“畏難”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又如,在講述“完全平方公式”后,專門利用輔導課的時間,引導學生對(為正整數,且)的展開式進行討論,讓學生在進行了大量計算之后,自發地探討、尋求有無簡單的計算方法。在全班八個學習小組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終于發現:
如果將(為非負整數)的每一項按字母的次數由大到小排列,就可得到下面的等式:
,它只有一項,系數為1;
,它有兩項,系數分別為1,1;
,它有三項,系數分別為1,2,1;
,它有四項,系數分別為1,3,3,1;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有意識地將每一行的系數重新排列,觀察發現了著名的“楊輝三角形”。
由于這是同學們自己觀察、發現、總結出來的,大家都很高興,紛紛以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這讓大家很有成就感,真正體現了“教師愉快教,學生愉快學”的教育理念。
三、注重知識的學以致用
學習數學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只有通過應用,學生才能體會到其重要性,從而使其學習興趣向更高層次發展。初中數學內容繁多,跨度較大,理論性強,學生感覺難學難懂,枯燥乏味,學習缺乏興趣。但是,如果把這些知識變一種新的方式加以運用,效果就不同了。例如,在學習了“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之后,我讓同學們進行“24點游戲”的比賽,并評選出名次。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混合運算能力,又鍛煉了其快速反應能力,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參與意識。
作者簡介:陳冬梅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78.6 郵編:05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