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瀟霖
《綜藝》:從節目總策劃到學者再到主持人,你“飾演”過很多不同的人生角色,其中你自己最喜歡哪個?
蔣昌建:最喜歡的還是做教師。因為工作相對自由,一是時間支配自由,二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討論學術問題自由。此外,學校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進來的是十七八歲的小朋友,走出去的是二十三四歲的大人,由此我也一直保持著年輕的心態,所以我還是想和以前一樣吃教師這碗飯。
《綜藝》:你覺得自己跟學播音專業的科班主持人相比,最大的優勢在哪里?
蔣昌建:首先,我從沒想過要跟科班的主持人去比較。其次,我最大的不同是對主持那些最基礎的要求,比如說語言、語音、語調,或者舞臺上的站位、如何把控舞臺等等,沒有特別受過訓練。我自己的優勢可能還是課堂教學的經驗,和主持教學的一些積累吧,特別是跟學生進行互動的一些感受,我想這些是對我有所幫助的。
《綜藝》:當年在國際大專辯論賽中奪取“最佳辯論員”稱號已經顯示了你的才華,為什么當時沒有想過做主持人?
蔣昌建:辯論賽剛結束后,確實有一些國家級媒體口頭發出過邀請,但當時我已經決定了要繼續讀博士,所以暫時沒有考慮去媒體工作。
《綜藝》:主持《最強大腦》第二季,你個人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蔣昌建:最深的感受是項目的挑戰規則更加復雜、難度等級有提升、選手現場表現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這些都讓我印象深刻。還有就是戶外挑戰項目的規模更大、挑戰的復雜性更強,所以視覺上的沖擊力更強。節目的節奏跟第一季也有所不同,而且邀請到了一些社會知名人士,因此在舞臺的組織、調動等方面對我更具挑戰。
《綜藝》:第二季節目,邀請了很多“男神”“女神”參加,話題炒作感很強。這是否會沖淡節目的科學性?
蔣昌建:這一季節目和上一季相比,項目難度明顯增加。編導們為了滿足觀眾期待,為了將挑戰項目的緊張和活潑有機結合,決定在不影響節目主旨的前提下,邀請各界人士參與。這確實有對收視因素的考慮,但并不是說《最強大腦》要更娛樂化,而是將更多娛樂因素進行科學化和理性化運用。我們邀請的嘉賓都不約而同要求參加不同項目的挑戰,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普及科學的過程,進一步融入科學氛圍中。
《綜藝》:場上嘉賓和Dr.魏經常爭論激烈,你作為主持人如何應對這種場面?
蔣昌建:場上嘉賓經常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我相信這都是跟他們自己的背景密切相關的。畢竟不可能讓所有嘉賓都從純粹科學的角度理解挑戰的規則和難度,并從非常科學理性的角度下定論。也不能說嘉賓們的判斷在遭遇科學后就沒有道理。我想道理也是在一個個對科學的發問、挑戰中展開的。科學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在發問和挑戰中,科學項目會更深入。《最強大腦》的舞臺不是凝固、機械、呆板、僵死的舞臺,應該存在激烈的討論、辯論,這會給挑戰背后的科學難題留下思考空間,甚至引發對挑戰項目做更廣泛的研究。
《綜藝》:現在你的工作重心在哪里,今后是否會考慮主持更多的節目?
蔣昌建:我現在的工作重心依然還在學校的教學上,節目的錄制一般都在周末。今后我不會主持太多節目,如果要參與的話,一般也都是科學、教育、文化、時政評論這類。我說的是參與,不一定是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