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巍
虛擬動畫主持人,金鷹卡通衛視的代表形象,參與主持了許多檔大型節目,如《中國新聲代》《瘋狂的麥咭》等,深受中國親子家庭的喜愛。麥咭為“Magic”的中文諧音,也是金鷹卡通衛視的臺標“小飛魚”。2004年,MAGEE作為金鷹卡通創臺的臺標首次出現,引用湖南衛視“快樂中國”的主題,賦予麥咭“快樂”“夢想”“魔力”的標簽。目前,麥咭已被列入文化部國家動漫品牌建設和保護計劃。
在《中國新聲代》中,它陽光、快樂、張揚;在《瘋狂的麥咭》中,它古靈精怪,卻心腸很軟。它就是身高88cm的6歲翼型精靈——麥咭。
麥咭的名字來源于“Magic”的中文諧音,也就是金鷹卡通的臺標“小飛魚”。“作為專業的動漫頻道,金鷹卡通認為應該設計一個動漫主持人的原型,以更好地貼近動漫這一頻道特點。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嘗試電視平臺推動動漫品牌多樣化的發展。此前在國內市場,動漫品牌的成長多是通過動畫片來推動,而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電視平臺的多種形態都可以對動漫品牌進行服務。”湖南廣播電視臺金鷹卡通頻道總監雷瑛表示,麥咭的產生與金鷹卡通的頻道定位及大力推動國產動漫品牌的決心密切相關。
金鷹卡通受眾大多為對虛擬卡通人物熟知的人群,麥咭作為金鷹卡通的吉祥物,以虛擬形象主持節目更易被受眾所接受。而3D虛擬動畫主持的呈現也是金鷹卡通在節目形式上的創新。
如何讓虛擬主持人像真人一樣實時地表現自己,“三維形象的建立,技術層面面臨重大挑戰,必須做到實時渲染、實時輸出、實時表現。”雷瑛說,因為音像視頻非常大,金鷹卡通為尋找到性價比最高的技術和團隊,足跡遍布中美。
最終,借助“點對點動態及時捕捉呈現”技術,麥咭可以和真人一樣與參與者互動,對觀眾的喜怒哀樂,也可以實時做出反應。“這背后實際上有非常優秀的技術團隊和主持人團隊在提供支持。”麥咭的每一個舉動都有一系列人配合,聲音、身體動作、表情必須高度協同,才能保證麥咭像真人一樣和觀眾、參與者互動、溝通。麥咭的大腦實際上被多個人的大腦所共同支配,這些人在操作過程中的同步至關重要,稍有遲緩,麥咭看起來就會顯得笨笨的、慢半拍。
除了引入新技術,在設計方面金鷹卡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麥咭的顏色為黃色,非常醒目容易被人記住,同時黃色也是湖南廣電的代表色。此外,麥咭以圓形為主的設計,是為通過智慧、可愛的形象更好地跟兒童溝通世界觀。可以看到,全球范圍內著名的卡通形象多以圓形為主。“盡管在麥咭身上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在設計之初,我們給它的定位卻是有缺點的孩子。”雷瑛表示,也正是因為它的人來瘋和淘氣,才使得麥咭能夠走進小朋友的內心世界。
借助高新技術與人性化設計,麥咭以詼諧的語言、俏皮的性格、親和的形象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2013年5月,作為現場主持人,麥咭首次亮相于金鷹卡通季播節目《中國新聲代》,在這個節目中麥咭完成了在三個不同場景中的來回切換。作為卡通人物,麥咭借肋自身優勢更好地代表孩子向嘉賓提問,使得節目更加深入人心。
但讓麥咭名聲大噪的還是依托它名字制作的節目《瘋狂的麥咭》,金鷹卡通為此投入大成本搭建了一座占地4000平米的城堡,麥咭作為密室城堡的主人,邀請全世界的孩子來城堡探險。
《瘋狂的麥咭》第一季首播CSM全國網收視穩居省級衛視第1位。2014年2月,《瘋狂的麥咭》登陸湖南衛視亦創下全國網省級衛視第1的成績。2014年5月,麥咭仍以虛擬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中國新聲代》第二季,整體13期節目在全國網數據中的平均收視率為0.49%,收視份額為1.92%,同時段居全國省級衛視排名第3位,全網視頻點擊量超5億次。2014年11月,《瘋狂的麥咭》第二季回歸,首播收視三網位列省級衛視第1位,新浪微博電視指數沖至第4位。
兩檔節目在金鷹卡通和湖南衛視平臺取得的良好收視效果,與麥咭精彩的主持有必然聯系。它既可以和真人一樣實時互動,又可以和真人不同,它可以更加古靈精怪、更加肆無忌憚,以童真突破真人主持的瓶頸,達到更好的娛樂效果。“也正是憑借這兩檔節目,麥咭成為深受家庭觀眾歡迎的卡通人物。”
“無處不在”,雷瑛認為麥咭已經成為金鷹卡通的標志,除了在電視節目和宣傳片中出現,麥咭還出演了《81號農場之保衛麥咭》《81號農場之瘋狂的麥咭》大電影,并推出《麥咭先鋒》系列圖書、《麥咭找怪獸》網頁版游戲、麥咭玩具等眾多衍生產品。對青少年觀眾來說,麥咭已經成為一個可觸摸、可觀看、可交往的朋友。
這些嘗試也將幫助麥咭更好地覆蓋、服務目標人群。目前,麥咭核心受眾定位在6-12歲的小學生群體,通過大型節目和動畫內容向上輻射12-14歲的初中生群體,通過媽媽群體的收視和產品培育2-5歲嬰童群體。
“麥咭是金鷹卡通推出的第一個自有動漫品牌,它不僅僅是吉祥物、虛擬主持人,我們將為它制定立體化的推廣計劃。”雷瑛表示,“除了已有的形式,現階段正在規劃新的概念,即動漫偶像劇,屆時麥咭會和小朋友、家長以及明星一起出演一部和我們生活很貼近、很有溝通感的動漫加真人解說的電視劇。”該劇預計會在明年與觀眾見面。